鄭曉華
摘要 把新聞報道等同于工作布置或機械傳聲筒,于是新聞就成了面面俱到的文件、講話的翻版,受眾自然不會喜歡。盡量簡化程序性內容,去除枝枝蔓蔓。新聞尤其是時政新聞,必須從關注民生的角度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解惑釋疑,群眾才會歡迎。
關鍵詞 時政新聞;新聞報道;傳播效果;程序性內容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008-01
空話、套話、程式化、不實在等等,這些往往是公眾評價時政新聞時常用的詞匯。在很多人看來,多數(shù)時政新聞是給領導看的而不是給普通百姓看的。時政新聞是社會影響力重大又具有較大信息量的一種新聞類別,應該有很高的社會關注度,實際上在受眾的認同度上卻不高。追本溯源,除了媒體的取向、記者的報道風格等因素外,從認識和技術層面講,媒體和記者理解新聞、表現(xiàn)新聞的角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
在目前媒體的各類新聞報道中,離百姓生活最遠新聞類型無疑是時政新聞!時政新聞是反映黨和政府重大活動的主要新聞報道方式。黨政活動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力是十分巨大的,因此人民群眾的關注度應該很高,但為什么老百姓對從上到下的時政新聞大多缺乏熱情呢?
首先,報道的方式過于公式化。在目前的各類時政新聞中,新聞的要素往往都不缺少。以會議類新聞報道為例,在什么時間、什么地點、召開了一個什么會議,會議由誰主持、誰發(fā)表了講話,會議有什么主要議程等等,這樣的新聞報道往往使新聞成為“新聞八股”,面對這樣的千篇一律的會議新聞,受眾很難產(chǎn)生興趣。
新聞報道的內容過于程序性和模式化。新聞工作者在報道時政新聞過程中擔心遺漏程序、搞錯姓名、級別和職務之類,但是只注重對程序性內容的要求,而忽視挖掘報道本身的新聞價值,這種新聞報道一定不會有太強的欣賞性。在我們日常的各類時政新聞報道中,程序性內容似乎是不可或缺的,但實際上,觀眾往往對誰講話、誰主持、誰發(fā)言、誰講了幾點意見等并不感興趣,而只對與自己切身利益相關的內容感興趣。這些模式化內容如果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報道中,會使受眾產(chǎn)生習慣性的“審美疲勞”,即使新聞中有些感興趣的內容,也使新聞報道的傳播效果大打折扣。
對新聞內容的發(fā)掘與深度的把握比較膚淺。前面提到的兩點還只是形式上的通病,如果報道的內容也僅僅停留在新聞事件的表面,就更加難以吸引受眾。新聞本身就要求報道有新聞價值的內容,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從中發(fā)掘與概括主題、意義,取其精華,完善提高。但在日常新聞實踐中,很多記者往往是摘抄文件內容和講話稿,滿足于簡單羅列基本要素,局限在新聞事件表面,雖然貌似面面俱到,其實是沒有突出重點,好像是讓受眾自己去做“選擇題”,沒有做到把內容提煉和升華,往往把有新聞價值的內容埋沒在一大堆平淡冗長的材料中。我們有興趣不妨做個試驗,很多這樣的新聞報道,拿來把其中的程序性內容剝離出去,幾乎就不剩什么有價值的內容。這種新聞八股式的報道形式,往往使時政新聞陷入形式化和模式化,機械而無實質內容,這樣的新聞做多了,形成了固定套路,會產(chǎn)生一個副作用,就是在一些領導或部門的潛意識中,如果新聞報道不面面俱到而是有所取舍、重點突出,就會遭到相關部門的電話問責,為什么沒有進行全面報道,哪些內容沒有說,哪些說得和通稿不一樣。這種僅僅把新聞報道等同于黨政部門的布置工作或傳聲筒的做法,自然不會吸引受眾。
報道的語言干癟生澀、套路化,缺乏與時俱進的生活氣息,這也是多數(shù)時政新聞不吸引受眾的一個重要原因。文字、語言生硬和套路化,這樣的時政新聞報道形式是不會受人歡迎的。這種現(xiàn)象的形成,是媒體及其從業(yè)人員的報道視角出現(xiàn)了問題,他們表現(xiàn)和發(fā)掘新聞只是孤立地站在官方角度和立場,極少站在普通民眾的角度觀察、思考和把握新聞,致使報道的內容不被受眾所理解,甚至原本是惠及民生的好事實事,群眾也不一定買賬,新聞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就更是無從談起。
要使時政新聞受百姓歡迎,真正起到新聞傳播的作用,就應該以民生的視角,從群眾關切和關注的角度去發(fā)現(xiàn)、發(fā)掘和表達新聞。這既是發(fā)揮時政新聞的最大傳播效果的需要,也是新聞的輿論導向、民生關注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以民生關注的熱點做為報道內容的重點,切忌面面俱到。新聞報道不能等同于文件、講話、報告和總結,時政新聞要經(jīng)常性地報道黨政重要活動,必須要有所取舍,記者首先要有很高的政治覺悟和業(yè)務素養(yǎng),從諸多的黨政活動和繁雜的稿件中尋找和發(fā)掘出有新聞價值的線索,凸顯新聞“內核”。比如:去年國務院下發(fā)文件,全力打造遼寧沿海經(jīng)濟帶,而丹東是遼寧沿海經(jīng)濟帶的東端起點,為了讓群眾能深入了解遼寧沿海經(jīng)濟帶開發(fā)建設給群眾帶來的實惠,我們在新聞節(jié)目中開設了專欄,以平民化的視角,通過剖析個案來解讀政令,讓遼寧沿海經(jīng)濟帶開發(fā)建設深入人心,收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簡化和精煉程序性內容,只保留新聞要素本身必需的內容。摒棄傳統(tǒng)意義上的時政新聞程式化和模式化,擷取民眾關注度高的重點問題展開,盡量壓縮報道中程序性內容的篇幅,就可以成為一篇既有政治高度又有鮮明特點、很受歡迎的深度時政報道。
更多從群眾關注的角度發(fā)掘問題的線索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公眾信息渠道的多元化的時代背景下,要想準確把握輿論導向,就必須講究方式方法。空洞無物的說教只能適得其反,冰冷面孔也會拒人于千里之外。因此,時政新聞的報道必須從關注民生的角度去解疑釋惑,受眾才樂于接受。時政新聞只有抓住民生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深入解讀,找出對應的政策措施,就可以起到提振信心、凝聚民心民智民資、引導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方向的作用,這樣的宣傳報道才會真正產(chǎn)生社會影響力。
新聞報道的方式要靈活,新聞語言要新鮮活潑。時政新聞要達到預期的傳播效果和社會影響力,應盡量采取多種靈活的報道形式,新聞語言更要貼近生活,縮小新聞與百姓的距離,讓受眾感受到報道的內容與他們密切相關,讓時政新聞過去冰冷的面孔變得溫和可親,讓政策文件和會議稿件之中的公文語言變成公眾熟悉的生活語言,使時政新聞真正做到“百姓所關心的就是我們關注的”,把時政新聞做成群眾的“實在新聞”。
參考文獻
[1]楊妮.用“民生”的鉆頭開掘“時政”富礦——改進時政新聞的探索與實踐[J].新聞實踐,2011(1).
[2]譚桂玲,王學君.借鑒民生新聞創(chuàng)新電視時政新聞報道[J].新聞傳播,2010(4).
[3]韓梅.民生新聞給地方臺時政新聞帶來的思考[J].新聞傳播,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