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可
摘要 利用從遼寧省4個地區農村農戶家庭調查獲得數據,通過建立多元Logit回歸模型,分析影響農戶決策化肥使用量的因素,并根據分析結果,提出相應對策。
關鍵詞 糧食生產;農戶行為;化肥使用效率
中圖分類號 S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089-01
化肥是糧食生產中最大的一項支出,占整個糧食生產直接費用的較大比重。提高化肥的利用效率,不僅能提高農戶的收入,也是加快我國發展現代農業、節約型農業,低碳農業、建設節約、環境友好型城市的必然要求,是擺脫自然資源日益減少的危機、保障13億人口吃飯問題的必然選擇。
農戶作為農業資源的直接使用者,對農業資源的利用效率會產生直接影響。結合在調查過程中獲得定性資料,初步構造影響農戶肥料使用量的因數多元函數模型,如下:
y=β+ X1+ X2+ X3+ X4+ X5+ X6+ X7+ X8+ X9+ X10+ X11+ X12
其中,Y為表示農戶化肥使用量;
X1農戶的收入,這里指家庭所有人員的純收入;
X2戶主的性別,是數值1代表男性,2代表女性,戶主是指在家庭的生產經營活動中說話權威有決策權的人;
X3農戶的教育程度,數值1代表文盲2代表小學3代表初中4代表高中5代表大專以上;
X4農戶年齡;
X5土壤的質量,主要把地分為三等,即一等地、二等地、三等地;
X6家離地的距離,這里用時間來表示;
X7租用土地情況 ;
X8其它資料價格;
X9農產品的價格
X10農戶是否得到外部支持 主要是指政府的補貼;
X11農戶的兼業情況;
X12科學施肥技術培訓 ;
β是隨機誤差項。
通過多元Logit回歸,得到農戶施肥量決策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顯著性估算結果。結果分析如下:第一,農戶的家庭純收入的多少,對施肥量的決策影響顯著。純收入越多,施肥量就大。農村家庭收入多,相應的對農業的投入就多,在他們意識中投入與產出成正比。人們不了解化肥,過高估計減少施肥的風險,生怕施少了會減產;第二,農戶所種植的耕地離住家的距離對農戶施肥決策影響顯著。當其他條件不變時,兩者之間的距離越遠,農戶會增加化肥的使用量。在農民的意識,化肥與農家肥具有高度的替代性,而耕地離家越遠,對農戶來說,使用農家肥的成本要遠高于使用化肥。因此,對離住處較遠的耕地增加使用化肥是農戶的一種理性選擇;第三,耕地的租用情況直接關系到農戶施肥量的決策。從模型估計結果來看,耕地租用情況系數的統計檢驗在 5%水平上顯著。這說明,農戶對租用的土地會考慮更多地使用化肥來達到短期內增加產量的目的,從而增加收入;第四,農產品價格對農戶化肥的使用量影響顯著,農產品前一年的價格高,或有一些跡象表明當年的農產品價格高,就會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農民就會增加化肥的使用量,提高糧食產量;第五,農戶得到外部支持,對農戶決策使用量有顯著影響。近幾年國家出臺的眾多惠農政策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農戶從中獲得的現金支持越多,農戶購買化肥的積極性越大;第六,農戶是否接受科學施肥技術培訓或指導對農戶施肥量的決策有影響。得到技術指導的農戶就會合理科學的施肥,農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土地的土壤肥力,更不知道施多少肥合適。而在許多農業發達國家,其耕地的土壤肥力、土質狀況等基本信息都有翔實的測定數據;第七,戶主的性別、農戶的教育度、農戶年齡、土壤的質量、農戶的兼業情況、其它資料價格對農戶施肥決策影響不顯著。有可能施肥是一個習慣性行為,并受到周圍人的影響,與他們的性別、教育程度、年齡、兼業情況沒關。農戶化肥使用量與耕地的質量沒有關系,農民會一視同仁,公平對待。
通過實證研究表明,農戶施肥量決策主要受農戶家庭的純收入、耕地離家距離、耕地的質量、耕地租用情況、農產品價格、農戶是否得到外部支持、接受施肥技術培訓等因素的影響,不同因素的影響程度和顯著性各不相同。
基于研究的結果,得出如下幾點啟示:第一,加大政府對農村的投入,夯實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后,由于單個農戶家庭力量的薄弱,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落后,使農戶采用農家肥的成本增高,部分農田灌溉得不到完全保證,增加了農戶化肥投入的顧慮,影響農田單位面積產出。應該從農村經營體制和國家現有政策的改革上入手,由單純的補貼給錢變為提高農業的“造血”功能,提高糧食規模比較效益;第二,加強落實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土地流轉的決定,加快農地流轉的步伐,鼓勵農戶規模經營,減少因短期租用而導致農戶過于關注短期利益,而忽略農地的可持續利用;第三,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及科技種田意識,鼓勵農村青年走進大學,在農閑時間加大農戶科學施肥技術培訓和指導。有條件的地區,要發揮農業科技園的示范作用,鼓勵農業科技服務人員入戶和到田間地頭指導農戶施肥;第四,提高糧食價格,加強對農村的各種補貼,實實在在地增加農民的收入。糧食價格過低,以種地為主要收入的農戶為了增加收入,有可能采用掠奪式生產,多施肥料,誤以為能提高產量,不利于土地的持續利用;第五,控制農資的價格。農資上漲已成為制約糧食生產的重要因素,國家出臺的眾多惠農政策確實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激發了農民從事糧食生產的積極性,但隨著各地工業生產用工緊張、農民工工資增加顯著、農資化肥價格不斷上漲后,農業比較效益的逐步下降,國家惠農政策比較效益迅速遞減。國家應及時調整農資的價格,可按照“取消優惠、放開價格、農民直補貼、宏觀調控”的原則,進行化肥市場調控機制改革。
參考文獻
[1]涂仕華.化肥在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作用與地位[J].西南農業學報,2003,16:7-11.
[2]薛釗.遼寧省農用化肥物質使用情況[J].生態科學,2006,25(1):91-93.
[3]曾祥添.“三高”農業與土肥作用及對策[J].土壤與環境,2001,10(2):171-172.
[4]張琴.測土配方施肥——化肥使用史上的一次革命[J].中國農資,2005(2):47-49.
[5]宋圭武.農戶行為研究若干問題述評[J].農業技術經濟,2002(4):59-64.
[6]史清華.農戶家庭經濟資源利用效率及其配置方向比較.中國農村經濟,2000(5):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