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衛國
摘要 本文主要闡述了大批量基礎配管的工藝要求及質量要求,以及主要的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等。
關鍵詞 配管;質量要求;通病預防
中圖分類號TM7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3-0121-01
1 工程概況
工程內容及特點: 天鋼3 500mm中厚板電氣儀表設備安裝工程主要包括:電氣儀表設備安裝、滑觸線安裝、電纜線路、電氣配管施工等工程的安裝及調試。其中電纜保護鋼管的敷設,尤其是暗敷設鋼管質量的好與壞決定下道工序能否順利進行。作為電氣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應重視其重要性。應該嚴把質量,為下道工序創造條件。建立完善的質量控制體系, 嚴格執行班組、項目負責人、專職質檢員三級檢查體系,以保證保護鋼管敷設的質量。
2 施工工藝及施工要點
電氣管路敷設工藝:
1)結構預留洞口 套管:根據設計院圖紙繪制出相應結構預留孔洞,委托土建單位在施工過程中預留。在土建施工過程中由電氣專業預留相應的電氣套管。并應制作出預留孔及套管明細,已供施工和檢查使用,洞口、套管檢查采用逐項管理。
2)鋼管暗配敷設:(1)鋼管暗配敷設工藝流程:預制加工——用電點定位——管路敷設——管路連接——接地連接;(2)預制加工:管徑在25mm以下時,使用專用手動煨管器煨彎,管徑為32mm以上時,使用電動液壓煨彎器煨彎,彎曲處不應有褶皺,凹陷和開裂,彎扁度不應大于管外徑的10%,同時其埋深不得小于15mm,管道埋于二層筋之間,且應避免疊放; (3)切斷鋼管時用鋼鋸、無齒鋸進行切管,將需要切斷的管子量好尺寸,放置牢固后進行切割。切割斷口處應平齊不歪斜,管口處應光滑、無毛刺,管內鐵銹除凈;(4)現澆混凝土配管:先確定用電點位置,然后將鋼管按照施工圖路徑敷設,固定牢穩。在施工完后將管口封堵好;(5)暗配電線管路時應沿最近的路線敷設,并盡量減少彎曲;管路超過下列長度時應加裝分線盒,其位置應便于穿線:無彎時不大于30m、有一個彎時不大于20m、有二個彎時不大于15m、有三個彎時不大于8m必須加裝接線盒;無法加裝接線盒時,可加大一號管徑;(6)進入配電箱、接線盒的電氣管路,應排列整齊,一管一孔。箱盒嚴禁開長孔,鐵制盒、箱嚴禁用電氣焊開孔,兩根以上管進入盒、箱要長短一致,間距均勻、排列整齊;鍍鋅鋼管套絲不得有亂扣現象,管箍必須采用通絲管箍,外露2~3扣;(7)隨墻(砌體)配管:配合土建工程砌墻立管時,管外保護層不小于15mm,管口向上者應封好,以防水泥砂漿或其它雜物堵塞管子。往上引管有吊頂時,管上端應煨成90°彎進入吊頂時,由頂板向下引管不宜過長,以達到配電箱上口為準;(8) 埋地電線管路嚴禁穿過設備基礎,在穿過建筑基礎時,必須加保護套管。穿混凝土鋼管必須焊止水板,埋入土層的鋼管做瀝青防腐處理;(9) 配合施工中,電氣專業人員隨工程進度密切配合土建作好預埋工作,加強檢查,澆筑混凝土時應派專人看護,隨時處理發現的問題。
3 明管敷設
1)支架、管彎、吊架預制加工:明配管或埋磚墻內配管彎曲半徑不小于鋼管外徑6倍,當設計圖中對支吊架的規格無明確規定時,可根據實際選用但不得小于以下規格:扁鐵支架25mm×4mm;角鋼支架40mm×40mm×4mm;2)支、吊架的固定方法:根據實際情況,支吊架的固定主要采用脹管法(即在混凝土頂板打孔,用膨脹螺栓固定)和抱箍法(即在遇到鋼結構梁柱時,用抱箍將支吊架固定),鋼結構上的管支架采用焊接固定方式;3)接地連接:鋼管管路應作整體接地連接,穿過建筑物變形縫時,接地線應有補償裝置,接頭兩端應用配套的接地卡,采用2.5mm2~4mm2的雙色銅芯絕緣線作跨接線;4)變形縫處理:暗配時穿越變形縫的配管應有補償裝置,以保證鋼管不會被破壞。
3 鋼管敷設的質量通病及預防措施
3.1 電氣穿線管預制不符合要求
1)存在問題:管口不齊,套絲亂扣,鋼管管口出現毛刺,彎曲半徑不夠,有扁凹、開裂和嚴重銹蝕現象;2)原因分析:鋸管時管口不齊,是因為在施工時,手鋸不垂直和不正所導致。套絲亂扣,原因是套絲用的板牙掉出或潤滑不足。管口有毛刺是由于鋸管后未打磨管口,彎曲半徑太小是因為煨管時出彎太急,應該出慢彎,表面凹裂現象,出現裂縫是因為鋼管的管壁太薄引起,在突然受力的情況下出現裂縫;3)應對措施:鋸鋼管時,施工人員必須站穩,手要穩,出現錯口時,用銼銼平,然后再用圓銼將管口銼成喇叭口。套絲前應先檢查板牙是否符合要求、 檢查是否加潤滑油。在施工前應檢查鋼管的壁厚是否符合標準要求,如管壁過薄應更換施工用的鋼管。管子煨彎時合格的煨管器,隨著煨彎隨著向后串動煨彎器,使煨出的彎曲度平滑。
3.2 電氣穿線管敷設不符合要求
1)存在問題:(1)電纜管多層重疊,部分高出鋼筋第一層筋。電線管2根或2根以上并排緊貼敷設; (2)預埋電線管時不是用塞頭堵塞管口,而是用鉗夾扁拗彎管口。鋼管防銹防腐漆不均勻,密封性不夠特別是管內的防銹、防腐未做; (3)電線管埋墻深度太淺,甚至埋在墻體外的粉層中。電線管進入配電箱,管口在箱內不順,露出太長;管口不平整、長短不一;管口不用保護套。
2)原因分析:(1)施工人員對專業規范不熟悉,工作態度不端正,圖方便,不按規范要求執行。三級自檢質量體系不健全,執行不徹底;(2)施工人員對施工完的工序的后續收尾工作不重視。工作責任心不強,忽視工作的細節;(3)施工圖在設計時考慮不周全和電氣專業配合時施工人員工作經驗不足,造成施工時眾多線管線集中在狹窄的平面內。
3)應對措施:(1)健全三級自檢制度,加強施工過程中的質量控制,對施工人員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工作;使施工人員熟悉相關的規范要求,增加質量檢查的頻次;(2)加強施工人員對鋼管敷設前的準備工作及施工完的收尾工作的檢查力度,在施工前的鋼管內外均應涂刷防腐防銹漆或瀝青,漆面要均勻;施工完收尾時特別是焊接口處,更需作防銹處理。以及鋼管管口的封堵;(3)電線層不能并排緊貼敷設,在施工中很難明顯分開,可用物品將其隔開。以保證其間距符合要求;(4)電線管埋入墻面或混凝土內時,鋼管距其表面的距離應保證15mm,管道敷設完要達到"橫平豎直”的標準,電線管進入配電箱要整齊,露出長度要統一,管口要用塑料護套防護并鎖緊。鋼管進入落地式電控箱的電線管,管口應高出配電箱基礎面50mm,管口高度統一并且在施工完后將管口封堵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