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順義

20世紀80年代之前,一些發達國家認為,公民科學素養至少包括兩個基本方面:一是掌握科學術語和概念,二是掌握科學實驗中的基本技能。當時,學校科技活動也基本上是圍繞培養學生這兩個方面的素質。
1983年美國學者米勒提出科學素質的新框架,他認為科學素質有三個方面,一是掌握科學術語和概念;二是理解科學處理現實問題中的過程和方法;三是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到20世紀90年代,一些發達國家對米勒科學素質體系又增加了第四個方面,即對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本理解。
到20世紀90年代末,發達國家認為,公民同時達到對科學知識(術語和概念)的基本理解,科學的研究過程的基本理解,科學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基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關系的基本理解程度,就可以被認為具備了基本科學素養的水平。發達國家科學教育界普遍認為,這種科學素養應該被看作青少年應具備的最基本的對于科學技術的理解。科學素養的概念并不是指對科學已經達到一種很好的理解程度,而是指一種基本的程度。
1985年,英國皇家學會在《公眾理解科學》的報告中率先提出,公民的科學素質不只是科技知識,對公民的科普工作也不能只局限于科技知識的普及,而應有如下方面:
1.在廣闊的教育背景下,開發科學思考的方法——觀察、尋找模式、說明、實驗、交流和運用;
2.通過直接參加科學活動,獲得動腦和動手的技能;
3.通過系統學習,了解和理解被稱為“科學”的知識體系;
4.理解先進的技術社會的本性,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相互作用,理解科學對文化遺產已經作出貢獻以及未來可能作出的貢獻。
緊接著,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美國科學促進會也研制了《普及科學:美國2061計劃》。報告對公眾的科學文化素質作出了廣義的定義:科學文化素質“包括數學、技術、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許多方面。
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同一性;懂得科學、數學和技術相互依賴的一些重要方法;理解科學的一些基礎概念和原理;有科學思維的能力;認識到科學、數學和技術是人類的共同事業,它們的長處和局限性。
同時,還應該能運用科學知識和思維方法處理個人和社會問題。這種關于科學素質的新理論對世界各國包括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科學教育和科普工作產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