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愛榮
江西省樂平市中醫院內一科,江西 樂平 333300
中風又稱為急性腦血管病即為腦卒中,其主要由于腦部血管阻塞或破裂而導致腦部血液受阻從而出現的相關病癥,現階段主要分為缺血性中風以及出血性中風,其中近3/4的患者為缺血性中風。我國中風的死亡居于我國三大死亡病因之首。現階段研究認為中風具有高發病率、高致殘率以及高致死率。西醫對中風的治療的方案很多,但理想藥物卻相對缺乏,如何通過不同醫學理論對患者進行治療提高患者預后是現階段非西醫理論研究的熱點,如何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達到各種醫療理論取長補短的目的,是我國中風臨床研究的熱點。我科室對我院2007年2月-2010年4月收治的中風患者進行中西醫結合治療的研究,并通過長期的臨床觀察認為中西醫結合治療可提高中風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現將其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我院2008年2月-2010年4月共收治急性中風患者109例,其中男67例,女42例,年齡為32~78歲,平均年齡為 (62.3±12.8)歲,所有患者的病程為2~76h,平均病程為 (24.3±12.9)h。患者中缺血性中風為79例,出血性中風為30例,所有患者均經CT或者MRI進行影像學檢查確診,并符合全國腦血管病的學術會議診斷標準以及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損傷評價[1],其中輕型為67例,中型為29例,重型為13例。將本臨床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以及對照組。實驗組患者59例,對照組患者5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情況均無明顯差異 (P>0.05)。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患者采用西醫治療:①一般治療,其對患者實施降壓藥、廣譜抗感染藥物治療、糾正患者的高血壓以及對患者進行對癥支持治療;②按照2005年我國所指定的中國腦血管病防治指南,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藥物治療;③功能恢復治療,醫療組對患者進行損傷以及殘疾情況評價,并根據其病情制定相應的治療計劃,盡早的為患者制定康復治療計劃,提高患者預后;④對出現心理障礙的患者實施測評,并對其采用心理干預以及相應的神經藥物治療;⑤健康教育治療,對患者采用家庭支持,護士以及醫生對患者進行宣傳教育,鼓勵其早期鍛煉以提高患者預后。實驗組的治療方案,在采用對照組的治療方案的同時,對其采用中醫治療:①對患者實施自制急卒續命方治療,根據我國中醫藥所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以及《中醫內科學》所制定的相應治療方案進行急卒續命方的治療,對患者的急卒續命方以及藥方均由我院具有中醫治療主治醫師以上職稱的三名以上醫師進行制定,并根據患者的每日病情的變化進行適當的增減,同時,所有劑型均為口服劑,從而保證每一辨證類型患者所服用中藥湯劑相同;②針灸治療,對患者實施分期針刺治療,并針對急性期中風患者我們協定治療處方,并根據患者的不同病情以及受損部位進行適當的增減;③并發癥治療:對出現吞咽困難以及失語癥的患者在其相應的訓練的基礎上配合針灸以及中藥治療,所有針灸醫師均嚴格培訓,并保證治療過程中穴位以及操作統一。
1.3 療效評價
對本臨床研究的患者采用標準Glasgow-Pittsburgh昏迷量表對患者的意識狀態進行評價,同時采用Brunnstrom法對患者的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并對患者采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所制定的中風病中醫診斷以及治療評價標準進行療效評價。并根據患者的運動功能以及意識評分確認患者的療效。當運動功能4級以上,意識評分在35分以上,認為其顯效;當運動功能3級,意識評分在33~35分之間時認為其治療有效;當患者運動功能2級或以下,意識評分低于33分以及死亡病例我們認為其無效。
1.4 隨訪
對本臨床研究的患者進行為期8個月-2年1個月的隨訪,平均隨訪時間為1年7個月,隨訪中對患者的恢復情況,患者的精神狀態等進行評價,并對患者出現的相關并發癥進行治療。
1.5 統計學分析
對本臨床研究的患者采用SPSS13.0進行統計學分析,對計量資料均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并對其采用卡方檢驗,對中風患者的治療不同療效人數采用t檢驗,檢驗水準設定為a=0.05,當P<0.05時,其具有明顯的差異性。
2.1 采用NIHSS評分標準對患者的治療療效進行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療效有明顯差異性 (P<0.05)。
2.2 對本臨床研究的患者采用Glasgow-Pittsburgh進行意識狀態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結果顯示兩組患者在接受治療后其評分有明顯差異性 (P<0.05)。
2.3 對患者采用Brunnstrom進行評價,其結果如表3所示,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運動分級有明顯差異性 (P<0.05)。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療效分析 (分,)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療效分析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周后 治療1月后 隨訪時實驗組14.39±4.39 11.87±5.48 9.21±3.28 8.39±2.29對照組 14.54±3.09 13.98±6.54 11.28±4.39 11.19±3.29
表2 兩組患者Glasgow-Pittsburgh評分結果比較 (分,)

表2 兩組患者Glasgow-Pittsburgh評分結果比較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1周后 治療1個月后 隨訪時實驗組21.8±5.32 25.23±2.39 29.38±8.72 31.29±4.39對照組20.9±5.31 22.29±3.29 25.83±5.28 27.29±5.48
表3 兩組患者Brunnstrom對運動功能評價 (分,)

表3 兩組患者Brunnstrom對運動功能評價 (分,)
組別 入院時 治療后1周后 治療后1個月 隨訪時實驗組2.17±1.14 3.82±1.98 4.27±1.43 4.65±1.87對照組2.15±1.92 2.87±1.09 3.87±1.26 4.23±1.76
2.4 對兩組患者的療效結果進行評價,結果如表4所示,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治療效果有明顯差異性 (P<0.05)。

表4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中醫理論主要強調整體治療、同病異治以及異病同治的觀點,同時采用內服、外治、推拿以及針灸等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提高療效的目的[2]。在本臨床研究中,我們采用針灸以及中醫治療聯合運用,從而使針灸、中醫理療與現代康復治療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的發揮良好的治療效果。對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對照組 (P<0.05)。有學者[3]指出采用急卒續命方對腦卒中患者進行治療,其中內服藥物具有改善病情以及毒副作用小等特點。在本臨床研究中,我們根據中醫針灸理論,并根據患者經絡氣血變化,從而對其選擇恰當的經絡以及穴位進行治療,從而提高患者的安全性。有學者[4]指出在腦卒中患者的治療中運用“多位一體”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將中醫的內治、外治、針灸和西醫手術以及藥物治療有機結合,從而達到減少腦卒中治療時間縮短療效改善預后的目的。總之,對患者實施中西醫結合治療,可以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并有效降低患者傷殘出現機會,提高患者回歸社會以及家庭的機會,對改善患者預后有明顯的積極作用。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 (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2]小張昌宏.急性腦梗塞的治療時間窗 [J].日本醫學介紹,2006,27(10):439-440.
[3]羅和平,高偉鏗.專病筆談:中風病 (6)針刺治療中風介入時機初探[J].中國針灸,2005,25(2):109-110.
[4]楊志新.中風急性期的中西醫結合治療[J].中國臨床醫生,2005,3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