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冬意
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藥劑科,江蘇 徐州 221002
糖尿病屬中醫”消渴”范疇,是一種常見的內分泌系統疾病。近些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變,其發病率正在逐年增高。按照中醫理論,消渴的發生雖然與肺、胃、腎三臟關系密切,但其根本原因在于腎虛[1]。六味地黃丸是傳統中醫”滋補腎陰”的經典名方,近年來的臨床實踐發現其具有降低血糖,防治糖尿病及其并發癥作用。我院內分泌科于2007年3月至2010年9月應用優降糖與六味地黃丸合用治療2型糖尿病的患者134例,其療效顯著,探討如下。
1.1 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為我科室門診和住院的糖尿病患者134例,均符合WH0年糖尿病診斷標準,其中男87例,女47例,年齡37~69歲,平均 (51.39±4.72)歲,病程6~17年,平均 (11.07±6.34)年。分為治療組70例和對照組64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空腹血糖等方面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 (P>0.05),具有可比性。患者主要表現為“消渴癥”,口渴多飲、多食,尿頻量多,口燥咽干,舌紅少苔,脈弦。空腹血糖 (10.47±4.51)mmol/L,餐后2h血糖 (12.67±3.65)mmol/L。
1.2 方法 對照組予口服優降糖,每次250mg,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服六味地黃丸,6g/次,2次/d,兩組療程均為4周。
1.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衛生部公布新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顯效:治療后癥狀基本消失,空腹血糖<7.2mmol/L,餐后2h血糖<8.3mmol/L,或治療后血糖較治療前下降30%以上。有效:治療后癥狀明顯改善,空腹血糖<8.3mmol/L,餐后2h血糖<10.0mmol/L,或治療后血糖較治療前下降10%以上。無效:治療后癥狀無明顯改,血糖下降未達到上述標準。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5統計軟件包進行數踞處理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組間均數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兩組治療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比較:治療組空腹血糖、餐后2小時血糖治療后均較治療前明顯的改善,治療前后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P<0.05),見表2,3。

表2 兩組治療前較后空腹血糖比較

表3 兩組治療前較后餐后2h血糖比較
糖尿病屬于中醫“消渴病”范疇,《內經》中已記錄其癥狀為“必見消谷善饑、多飲、多尿、大便干結”,認為消渴病是由于體質因素加以過食甘肥醇灑、情志失調、藥石所傷所致,其基本病機即為內熱傷陰認為與過食肥甘、情志失調、五臟柔弱等因素有關。消渴的病機為陰津虧損、燥熱偏盛,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兩者互為因果,陰愈虛燥熱愈盛,燥熱愈盛則陰愈虛。消渴病中醫辨證中可分為陰虛熱盛、氣陰兩虛、陰陽兩虛、腎虛血瘀四型,其中以氣陰兩虛型最為常糖尿病患者中80%以上均有氣陰兩虛的表現[2]。治法應益氣養陰,以消除病因,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目前糖尿病臨床上的治療方案有中醫治療、西醫治療及中西醫結合3種方案,各有優勢。純中藥治療副作用少,能調整體內的陰陽平衡,改善癥狀,增強機體免疫力,但降糖幅度不大,降糖效果不顯著。西藥降糖效果顯著,起效快,但副作用大,藥物依賴性較強。所以目前的治療趨勢偏于中西醫結合治療,使中西藥發揮各自的優勢,揚長避短,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傳統中醫在治療糖尿病中,以治腎為本,以益氣養陰為重點。在六味地黃丸的六味藥中,重用熟地、山藥補腎健脾、益氣養陰生精。同時注意陰陽兩顧,重用滋陰生津藥,可少佐肉桂,以陽中求陰,以陽引陰。認為肉桂味辛甘性熱,歸脾腎二經,能走能守,鼓動腎氣,且對陰虛火旺之虛火上越者能引火歸源。氣虛夾濕則酌加蒼術、生苡仁、陳皮、茯苓,痰濁內蘊加入半夏、全瓜蔞等,濕熱下注可選用知柏地黃湯加蒼術等,后期陰陽兩虛則以腎氣丸進退。并發眼部病變而視物模糊,應用滋腎養肝法,多以杞菊地黃湯、明目地黃丸加減,亦即肝腎同源、滋水涵木之法。
六味地黃丸為中醫補陰藥代表方之一,方中用藥的最大特點是“三補三泄”:取用熟地黃滋補腎陰、山茱萸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共成脾、肝、腎三陰并補,澤瀉瀉腎降濁、丹皮瀉肝火、茯苓健脾滲濕,三瀉消膩。其中“三補”用藥量大于“三瀉”,即此方以滋補為主[3]。六味地黃丸在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治療方面有著悠久的歷史,同時有著西藥所不具備的安全、不良反應小的優點,在目前糖尿病的臨床治療工作中已經取得了肯定的療效。六味地黃丸不僅能降低血糖和尿糖,還可降低腎組織過氧化脂質,改善腎臟高濾過,提高機體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連續4周口服六味地黃丸,可明顯降低空腹血糖、24h尿糖;治療組的各項療效均優于對照組,各項中醫癥狀也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以倦怠乏力,氣短懶言,自汗盜汗、五心煩熱等更為明顯,治療期間無明顯的副作用,療效確切。
六味地黃丸 (湯)的藥理研究已較全面深入,調節免疫、抗衰老、抗腫瘤、降血糖、降血脂、保肝等作用已被大量的實驗研究所證實,療效肯定,臨床應用也極為廣泛[4]。但是,目前對其藥效學研究不夠深入,活性成分及作用機理還不夠清楚,臨床上還需加強對該藥方的辨證認識。
[1]鄭旭茵.糖尿病中醫辨證研究進展 [J].中外健康文摘,2007,4(4):173-174.
[2]李步滿,吳深濤,吳麗麗.2型糖尿病血管并發癥與“陰火”病機的相關性探討[J].遼寧中醫雜志,2007,34(9):1229-1231.
[3]王曉華.六昧地黃丸分組治療30例糖尿病臨床觀察[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1(4):117-118
[4]周彥琳,劉鵬,王馨苑.六味地黃丸治療糖尿病研究進展[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0,26(3):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