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美珍
(荊州市中心醫院血液凈化中心,湖北 荊州 434020)
無縫隙護理是現代護理管理的新突破,它以患者的需求為導向,以患者的滿意為目標,對患者從入院到出院實行全方位無縫隙護理,使患者整個治療及康復更完整、更仔細,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性化、個性化的護理理念[1]。為進一步深化整體護理的內涵,滿足住院患者多元化的服務需求,提高護理質量,探索無縫隙護理模式在我院血凈中心應用的可能性,我科于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應用無縫隙護理模式護理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8例,取得了較好的護理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號尾數為單數到血凈中心來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8例作為實驗組,應用無縫隙護理模式進行護理;住院號尾數為雙數到血凈中心進行血液透析的患者68例作為對照組,實施傳統的護理模式。實驗組患者男36例,女32例,年齡20~73歲,平均(46.2±5.7)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48例,高血壓腎病13例,多囊腎5例,紅斑狼瘡2例。對照組男33例,女35例,年齡18~68歲,平均(45.8±5.2)歲。原發病:慢性腎小球腎炎46例,高血壓腎15例,多囊腎4例,紅斑狼瘡3例。所有患者每周透析2~3次,每次4 h。兩組病例透析時間均在6個月以上,透析次數、透析方式、透析機型號及透析器型號均一致,年齡、性別、病種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皆在血凈中心均接受系統的健康教育,對每例患者都實施評估、診斷、計劃、實施、評價,制定側重點,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與管床醫生、患者和家屬一起制定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每周進行一次評價及修改治療、護理、飲食、運動方案,不定期在透析治療過程中發放健康教育資料進行隨機教育,讓患者基本掌握血液透析的基本知識,水分的控制,飲食方面的注意事項,中心靜脈導管及動靜脈內瘺的自我家庭護理等知識。每月舉行一次腎友會。
1.2.2 實驗組 實驗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及護理方法的基礎上,每周透析結束后實施無縫隙護理追蹤服務干預。具體措施是:(1)患者首次到血凈中心來治療時,主管護師建立患者的檔案、個人信息資料、患者通訊錄,告知患者及家屬主管醫師、護士長、主管護師的聯系方式,與患者保持電話聯系,患者可隨時電話咨詢,實行雙向交流。(2)患者透析一周后主管護師到患者家中或住院病房內了解患者的飲食情況,指導患者如何計算食物中鉀、蛋白質、水分的含量,食物如何制作可以讓鉀含量低。(3)透析兩周后主管護師到病房內或患者家中向其演示動靜脈內瘺何時進行熱敷及涂擦喜療妥的正確方法,如何判斷動靜脈內瘺是否通暢,心力衰竭時的緊急處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及遵醫行為。(4)透析1個月后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及家庭支持情況,取得家屬的最大配合,盡最大努力解決患者的顧慮,讓患者以最佳狀態接受透析治療。
1.3 觀察指標 透析治療6個月后分別對兩組患者高血鉀、低血鉀、心力衰竭、體重的控制(兩次透析間體重增長的量)、內瘺血管的維護、中心靜脈導管的感染等發生率進行比較。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患者發生血液透析并發癥4例,占5.88%,對照組患者發生血液透析并發癥33例,占48.53%,兩組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5.88,P<0.05),兩組高血鉀、低血鉀、內瘺閉塞及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心靜脈導管感染的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血液透析并發癥發生率比較[例(%)]
本文統計發現,無縫隙護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一般護理(χ2=45.88,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表明無縫隙護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對控制和預防并發癥的發生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具體實施方法及體會如下:
3.1 實行無縫隙服務,提高護理人員的服務意識 通過組織科內的護士進行多次研討學習無縫隙服務的理念,針對血液透析患者的特點與需求、整體護理內涵、護理工作特點及無縫隙服務的優勢,制定在護理工作中采用無縫隙服務的具體要求,全面提高護士的主觀服務意識。
3.2 尋找出存在的服務縫隙,并分析其原因 經尋找并總結出對血液透析患者的護理工作中存在的服務縫隙,主要包括:①由于近期新上崗的護士增多,缺乏專科護理的知識,導致專業化及全方位的服務不到位。②護士服務的主管意識薄弱,綜合素質欠缺,導致及時性與主動性缺乏,個體化與人性化的服務不到位。③由于各部分與各科之間的持續服務存在一定的縫隙,往往給患者進行功能檢查及治療帶來諸多不便;另外,護理服務的范圍僅限于院內,對住院前及住院后的跟蹤服務欠缺。④質量標準和管理結構無法良好地將整體護理的內容展現,需進一步進行重新調整,落實整體護理[2]。
3.3 通過分析存在的縫隙,針對性地進行改革調整 ①建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模式,進行組織結構改革,即根據血液透析患者的實際需求提供相應服務,盡量避免并發癥的發生。②通過改變排班模式,實現分層上崗,改革人員管理方法,提升服務質量。③通過對各級護理人員的考核標準與工作職責進行重新制定,將績效與獎金的分配掛鉤,改革服務過程。④對血液透析的住院患者采取全人全程服務的分組管理,由專人負責住院的全過程,通過護理程序對患者的需求進行全面評估,關注服務的環節。⑤通過對服務流程進行優化,開展單病種的臨床護理路徑,制定出住院患者在護理服務中全過程的流程,切實做到細節護理。⑥重視健康宣教,由責任護士對患者的情況進行分階段的健康教育,指導其對相關材料進行閱讀。⑦加強對血液透析知識的培訓,全面提高病房的服務質量。⑧對需要靜脈輸液的患者給予溫馨服務[3]。
綜上所述,無縫隙護理能顯著降低血液透析患者的并發癥發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1]張勝芝,馮曉敏,葉寶霞,等.實施護理質量“無縫隙”管理的體會[J].現代護理,2007,1l:324l-3242.
[2]顧則娟,張鎮靜,丁霞芬,等.病房無縫隙護理服務模式的研究[J].中國護理管理,2006,6(9):21-23.
[3]韓永菊.1768例住院患者無縫隙護理效果分析[J].廣西醫藥,2007,29(1):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