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的不懈努力,她在臺企中成立了黨支部,不但為員工謀福利,還協助公司安渡金融危機。“陳惠芬融和工作法”,如今正作為當下非公企業黨建工作的成功范例,在江蘇全省推廣。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她還被評為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
不惑之年遇大惑
1996年4月,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一道調令讓陳惠芬心潮難平。這事來得太突兀——她將從國企性質的昆山熱電廠調入首批在昆山投資的臺企(時名滬士電子〈昆山〉有限公司);將從經營管理崗位轉到黨務工作崗位;將從國企副總變為外企員工。
夜闌人靜,萬籟俱寂。她在床上輾轉反側,委屈的淚水濕潤窗邊的月光。組織上開導她:昆山作為外向型經濟的先行區,外資企業多如雨后春筍,然而,那里的黨工工作近乎空白,那里的黨員還沒個家,那里的員工沒個代言人,所以……
她懂得,這是組織對她的信任。但她更知道,這事難——所有外企一個樣:不說意識形態不同、文化理念有異,追求利潤最大化就是不爭的事實。這樣一來,只要談起建立黨工組織這事,人家就會敏感,就會提防,甚至還會反感。
果然,她走馬上任第一天,幾乎就吃了閉門羹。董事長疑慮重重,“黨支部是干什么的?為什么要建黨支部?”公司管理高層中的其他人紛紛議論:“她是不是靠關系‘空降’而來?”她愣住了,但憑著多年積累下來的沉著和穩重,她耐心而不失尊嚴地向董事長一一解釋。
董事長看她言辭懇切,欣然點頭,“滬士公司女員工多,來個女干部也好。”她這才興沖沖去公司人事部履行報到手續。人事部給她一張《員工求職表》,陳惠芬懵了,腦際轟然作響——“難道我的身份是員工?”
那一張寫著黑字留著空格的白紙在她手上顫抖。她掩著紅潤的眼默默地轉身走開,然后,獨自徘徊在滬士公司的甬道上。她從背包里掏出手機跟丈夫通話:“要不要填這張表?”丈夫頓了頓,說:“填吧。”話語簡簡單單卻又意味深長。
既然是“員工”,也就被安排在廁所旁墻角邊一間極其簡易的辦公室里就坐。走進去一看:辦公室里擠著五六名工勤人員,而她的辦公桌是與一位司機合用的。正當她懊惱得氣不打一處來時,有人向她傳達公司分配給她的工作——負責管理食堂、宿舍、廁所……
她的自尊心受到極大傷害,心理防線幾近崩潰。這天晚上,一向堅毅爽朗、惜淚如金的她哭了。令她欣慰的是,往日里朝夕相處的領導和同事們仍為她敞開著重新回到國企的大門。因為,他們舍不得她走;同時,他們早有預料,她一定適應不了外企的境況而遲早回頭。
激烈的思想交鋒過后,從不在困難面前低頭服輸的她終于暗自發誓:“‘開弓沒有回頭箭’,我偏偏要干出個樣子來!”
而此時,跟她一起被昆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分頭選派到外企從事黨務工作的其他人紛紛打起了退堂鼓。有的苦于工作難以開展而走了;有的才搞點小活動或替員工謀點小福利,就被炒了魷魚……
說她傻也好,說她憋著氣也罷,反正她沒走。
來自五湖四海的上千員工不知道也不認識她這個黨支部書記,咋辦?沒有可供開會、活動的場所,咋辦?公司不給一點時間、不給一分經費,咋辦?尤為尷尬的是,公司高層根本沒把她當回事,她像個地下黨似的,得處處謹慎,事事設防。
智慧出于勤奮,力量源自信念。陳惠芬有了一絲靈感——她趕印了一大摞名片。名片極其樸素,內容是姓名和通訊號碼,還有一行她自封的頭銜——“滬士電子(昆山)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員工們的目光里充滿了驚詫——有的不信,她真是新來的黨支部書記?有的好笑,哪有上級向下級發名片的?有的諷刺,哪有像她這樣私下交易似的發名片?她非但沒有退縮,還利用發名片的機會了解員工的工作生活情況,“你們的勞動環境好嗎?工資待遇怎么樣?”“我是這里的黨支部書記,以后你們有什么事可以找我。”“你們可以打我的手機,我的手機24小時開著。”邊發邊說,邊發邊聽,發名片幾乎是她上任之初的全部工作。
她跑遍八百多個員工宿舍,發掉了數以千計的名片。一時間,她的辦公室里門庭若市,手機快被打爆。她一一聽著,或爽快地應諾,或耐心地解釋,或真誠地安慰……她開始忙了,而且越來越忙。三個月時間飛逝而過,陳惠芬竟然瘦了十斤!
為員工謀福利
陳惠芬堅守著員工的尊嚴,竭盡辛勞與智慧替員工爭取福利。
1998年,公司設想利用西側空余地塊開發房產業。陳惠芬提出為優秀員工建造廉價商品房。公司決策層回應:替員工建廉價住房可以,但員工無力支付買房款,怎么辦?她進一步建議,能否通過住房公積金制度解決這個問題?在當時,除了機關、企事業單位的編內人員,其余人員與房改新政是搭不上邊的,更不用說臺企里的打工者了。
她不甘罷休。一次又一次找當地建行行長探討,最終,她的真誠與執著感動了行長。行長點頭,為滬士公司員工建立住房公積金——每月替每位員工從工資卡中扣除800元購房款,這樣,按每套房7萬元計算,最多八年就可以付清房款。后來的情況更讓員工欣喜:隨著員工收入的逐年增長,大部分員工只用了三四年就付清了房款,而房價的飚升讓這批廉價房價值翻了八九倍!
滬士女員工比例高達60%,且大多處于婚齡育齡。這就有了矛盾:能不能享受婚假、產假、哺乳假?產前產后檢查等費用能否報銷?公司老總似乎壓根兒沒想過這些,陳惠芬坐不住了,多次耐心細致地把有關政策法規說給老總聽,隨后軟磨硬泡,據理力爭。
從此,一個個福利如喜雨普降,讓女員工們欣喜不已——可以享受婚假、產假、哺乳假了;產前產后檢查、人工流產等醫療費用可以報銷了;每兩年組織兩千多名女員工免費參加婦科病普檢……同時,所有員工有了養老金、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失業保險。員工子女入學,會得到公司的助學金:入幼兒園和大學者,每年每人補貼1000元;入小學、初中、高中者,每年每人補貼400元。每年3月,公司全員可以帶上公司的800元補貼輪流外出旅游,去北京、杭州、長江三峽、海南……
陳惠芬自豪地說:“我在公司上班很開心,也很充實,因為我把員工們看作自己的兄弟姐妹,甚至是自己的兒女。員工們待我也好,都管我叫大姐、阿姨、陳媽媽。”
2010年暑假,品保部員工鄭芝娟因戶籍不在昆山,孩子不能上城區幼兒園,便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找到陳惠芬。她一聽,著急的樣子好像是自家小孩無法入園似的。接著,便是一番東走西忙,找熟人,托人情。結果圓滿解決。鄭芝娟發了一條短信感謝:“我們每次碰到困難而最無助時,你總是想盡辦法解決困難,都說聽到你的聲音就是看到了希望。這次,我真切體會到了這一點!”
陳惠芬還立下“三個必訪”:員工生病住院必去探訪,員工發生工傷事故必去探訪,員工分娩必去探訪。十六輪春來秋往,公司員工從一千多人增至六千八百多人,她自己也無法計算“必訪”了多少回。
十六個春節,老總們和部分員工回臺灣過年,公司的管理重擔就壓到了她肩上。大年夜,她像母親一般,親親熱熱請五百多位新員工吃年夜飯,她挨個敬酒,從太陽落山吃到街燈闌珊……
大年初一,她或去慰問堅守崗位的加班員工;或捧著鮮花去醫院探望生病員工;巡查公司安全情況,處理公司突發事件……
諸如此類,看似小事,卻讓人看到了一名基層黨工干部的赤誠之心,更讓人感受到了改革開放新形勢下黨和政府無處不在、無時不有的關愛與溫暖!
先有作為才有地位
1998年初,為便利黨工工作,陳惠芬再三提出要一間單獨的辦公室。得到董事長首肯后,她又建議亮出黨支部的牌子,董事長又一次無條件地支持她。
1998年4月,一塊寫有“滬士電子(昆山)有限公司黨支部”字樣的牌子,披著艷麗的紅綢,掛上陳惠芬的辦公室的大門。雖然辦公室僅十個平方米,黨支部的招牌也只有巴掌大,但這意味著,昆山市第一個非公有制企業黨組織成立啦!
她的辦公室先后換了五次,越換越氣派,越換越挨近公司高層辦公區域——現在與董事長辦公室僅一墻之隔,一百多平方米,劃為兩室,其中一間是黨員活動中心,里邊掛著鮮紅的黨旗和幾十塊榮譽獎牌。幾個月下來,董事長心里有了美滋滋、酸溜溜的“醋意”,因為,員工們有事盡往陳惠芬的辦公室跑。
用陳惠芬的話來說:要想有地位,先得有作為。
2008年下半年,公司受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后,一度萌生裁員計劃。員工們心慌意亂。緊急關頭,陳惠芬又毅然提出兼顧勞資雙方利益的“工三休四”方案。董事長、副總們一聽,完全贊同;員工們拍手稱快。
而后來的事實證明,她的話,價值無可估量。因為,全體員工的齊心合力、同舟共濟,使公司很快回暖趨穩,而那個誰也不愿面對的裁員計劃也就隨風飄散。董事長徹底感動了!2009年底,公司破例為員工加發四個月工資。此后幾年,替員工調工資、加獎金幾乎成了滬士公司的“家常便飯”。
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在2000年春節得到充分展現。大年初三,滬士公司的一個關鍵性車間發生火災。陳惠芬迅速沖到現場,既當戰斗員,又當指揮員。火很快被撲滅了,可好端端的車間變得面目全非。
十天后,關乎滬士未來的稽核行動就要展開。陳惠芬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迅速組織人力突擊整理被焚車間。她一方面電話通知有關員工,另一方面在電視臺打出字幕召喚員工,特別是黨員員工回公司突擊搶修。第二天,兩百五十余名員工趕回公司投入這場特殊戰斗。一個星期后,公司全面恢復生產。前來稽核的專員由衷贊嘆:“太不可思議了,滬士有這么好的員工,我們要把更多的訂單給你們!”董事長感慨萬千:“沒想到企業出事后大家都往前沖,這讓我看到了黨組織的力量!”其實,這也是“融和”的力量!
2010年8月18日,滬電股份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陳惠芬以督事的身份參加揭牌盛典。這,難道不是“融和”背景下的又一個驚喜?
(圖片由本文作者提供編輯李婉莉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