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個人說話有分量,影響很大,叫做一言九鼎。
夏代的時候,大禹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出于一種象征性的考慮,他命令九州的地方長官貢獻青銅,然后利用這些青銅鑄造了九個大鼎,代表九州,這就是九鼎的由來。大禹將九鼎放在了都城,象征整個國家,也象征王權歸于一統。
在夏、商、周三代,九鼎一直被視為國寶。但是今天的人們只能想象這九鼎的模樣。歷史記載,在秦軍攻打西周的時候,將其中一只鼎沉在了泗水之中,而其余的八只就下落不明了。
因為九鼎是權力的象征,所以圍繞它出現了一些表示與權力有關的詞,比如“定鼎”,因為鼎所在的地方,就是王朝都城的所在,定鼎,就是定都,引申開來就有建立王朝的意思。
再比如“問鼎”,現在常用在“問鼎某某聯賽”等場合,以前則表示圖謀帝王權位。
為什么這么說?因為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春秋時期,周王朝的勢力逐漸衰落,以前其分封的那些諸侯,實力則漸漸強大,開始有不臣之心。楚國有個楚莊王,有一次陳兵于周王朝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洛陽,顯然心懷不軌,周天子便派了一個叫王孫滿的人去楚軍,名義上是勞軍,其實就是看看有沒有機會勸退楚兵。
楚莊王問王孫滿,聽說周天子有九鼎,這九鼎的大小輕重如何啊?還說,楚國有的是銅,隨便搜集點,就能鑄成很重的鼎。言下之意,自然是要和周天子掰掰手腕。可王孫滿說,國家興亡,不在鼎的大小,有德,鼎小也能興盛,無德,鼎大也得滅亡。王孫滿說,周朝的國運還沒有衰敗,仍然是天命所歸,所以您也就別問鼎的輕重了——那意思就是,周朝氣數未盡,別有多余的想法。
這一番話說得楚莊王無語了,大概也看出情勢對自己未必有利,于是引兵而去,但就此留下了一個詞“問鼎中原”。只不過最初是個貶義詞,而今卻變成勝利的象征意義了。
(晴佳摘自《思維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