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遠 李玉東▲ 張金盈
1.河南省南陽市中心醫院心內科,河南南陽 473009;2.鄭州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內科,河南鄭州 450052
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一種嚴重危害人類健康和生命的心血管疾病,是世界上最常見的死亡原因之一。急性冠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其嚴重的一種臨床表現,易損斑塊破裂及其繼發血栓形成是ACS發生的主要機制[1]。Curtiss等[2]研究表明,免疫系統激活在ACS的發病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巨噬細胞一旦被γ-干擾素激活,即能合成新蝶呤。因此,新蝶呤可作為一種細胞介導免疫激活的敏感標志物。本研究主要探討新碟呤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關系。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12月在南陽市中心醫院心內科住院的86例冠心病患者,均行冠狀動脈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確診,分為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組 21例,男女之比為 12︰ 9,平均年齡(63.6±11.5)歲;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組35例,男女之比為20︰15,平均年齡(59.5±10.9)歲;穩定型心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組30例,男女之比為17︰13,平均年齡(57.3±10.1)歲。同時選取同期在筆者所在醫院行CAG檢查結果正常者為對照組(30例),男女之比為17︰13,平均年齡(57.3±11.2)歲。入選對象均排除其他心臟病及肝、腎功能嚴重異常、腫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各組經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P>0.05)。
1.2.1 標本采集 于入院24 h內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AMI和UAP在入院后即刻抽取)。所有血液標本均在30 min內放入離心機內,1600 r/min,離心5 min,以分離血清,封管,于-30℃冰箱內保存,待測。
1.2.2 新碟呤的測定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方法進行檢測。試劑盒由德國IBL國際有限公司提供。
1.2.3 冠狀動脈造影術 所有研究對象均行選擇性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采用Judikin's導管技術,通過右股動脈或橈動脈途徑進行,左冠狀動脈采用左前斜+頭位、右前斜+頭位、左前斜+足位、右前側+足位或頭位等角度造影,右冠狀動脈采用左前斜、頭位或右前斜等角度造影。造影劑采用碘海醇注射液或碘克沙醇注射液。造影結果由2名以上有經驗的醫師分析完成。結果按左主干、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狀動脈順序進行分析,主要分支如對角支、邊緣支歸屬主支統計,分為單支、雙支和三支病變組。
新喋呤濃度在AMI組、UAP組中較SAP組、對照組中顯著升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但新喋呤濃度在AMI組與UAP組、SAP組與對照組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CHD中AMI組、UAP組及SAP組與對照組新喋呤濃度比較(x ± s,nmol/L)
冠狀動脈不同病變支數組與對照組新喋呤濃度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冠狀動脈各支病變組間比較則差異不顯著(P>0.05)。見表2。

表2 冠狀動脈單支、雙支、三支病變組與對照組新喋呤濃度比較(x ± s,nmol/L)
目前心血管病研究趨向于炎癥與ACS的關系。研究發現,局部和全身炎癥與動脈粥樣硬化及其并發癥的發生和發展關系密切[4]。在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展中,各種炎癥細胞以及細胞因子、粘附分子及生長因子起到了重要作用。炎性細胞浸潤成為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潰的重要誘發成因。斑塊內的炎性細胞及其炎性產物可造成斑塊脂質中心擴大、破壞纖維組織完整性及降解細胞外基質,最終導致斑塊不穩定,甚至破裂。另有研究證實,炎性細胞浸潤還可是ACS早期最重要的始動環節。
新喋呤是三磷酸烏苷代謝、四氫生物喋呤生物合成途徑中的中間產物之一。新喋呤由激活的單核細胞或巨噬細胞產生,是巨噬細胞激活的標志物。新喋呤濃度反映了T細胞激活產生的γ-干擾素水平,而γ-干擾素可直接反映體內細胞免疫功能狀況[5]。因而測定新喋呤可用于評價體內細胞免疫功能狀況。
本研究結果表明,新喋呤濃度在AMI組、UAP組中較SAP組、對照組顯著升高,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但在AMI組與UAP組、SAP組與對照組間則無顯著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ACS 的發生與炎癥和免疫系統的活化有密切關系。此外,本研究還發現,冠狀動脈各支病變組間新喋呤濃度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新喋呤與冠狀動脈不同病變支數關系不大。這是因為冠狀動脈造影不能顯示斑塊的內在結構變化及性質,僅能顯示斑塊的外在形態改變,因此臨床上在判斷斑塊的易損性時,不能單憑冠狀動脈造影所顯示的病變范圍和狹窄程度,而要綜合考慮冠狀動脈內超聲檢查結果和血清標志物檢測結果才能進行最終判定其易損與否。
[1] Depre C, Wijns W, Robert AM, et al. Pathology of unstable plaque correlation with the clinical severity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 J Am Coll Cardiol,1997,30(3):694-702.
[2] Curtiss LK, Kubo N, Schillrt NK, et al. Participation of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 in atherosclerosis [J].Immunol Res,2000,21 (2-3):167-176.
[3] Ambrose JA, Winters SL, Stern A, et al .Angiographic morphology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 J Am Coll Cardiol, 1985, 5: 609.
[4] Hoffmeister HM, Ehlers R, Buttcher E,et al. Comparison of C-reactive protein and erminal complement complex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versus stable angina pectoris[J]. Am J Cardiol, 2002, 89(7): 909-912.
[5] Caligiuri G, Liuzzo G, Biasucci LM, et al. Immune system activation follows inflammation in unstable angina:pathogenetic implications[J]. J Am Coll Cardiol,1998, 32:1295-1304.
[6] Monrone S, Parilak L, Kerensky R. angiographic patterns an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the vulnerable plaque[J]. Prog Cardiovasc Dis, 2002, 72:341-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