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記者 于俊霞
平順探索“縣官”常住村
□ 本刊記者 于俊霞

縣里的會經常開在村里。圖 / 于俊霞
蹲在西井山村農民老劉家的灶臺邊上,山西省平順縣縣長吳小華一口饅頭就一口和子飯(山西一帶居民的家常飯)吃著,聽老劉絮叨村里的事:“自打老一輩就有一種說法,都說這村‘山是老崖山,溝是一溜灘,地是山坡地,吃水走半天。’因為吃水的問題,鄉親們可遭了罪了。”
吳小華靜靜地聽著,沒有打斷,他用洗過菜的水把手涮干凈,然后又把洗過手的水倒回一口甕里。老劉接著絮叨:“在旱季,我們想要吃水就得走上十里地去有水的村子借水。從前村子里有個年輕人,早上背著擔子去挑水,晚上挑著整整兩大桶水回到村里,可就在走進院門口的時候,一個踉蹌,水全部撒在了地上。年輕人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左想右想就是想不通,最后在屋里懸梁自盡了。”
當天夜里,吳小華失眠了。
第二天,在縣領導工作會議上,吳小華向大家宣布了自己的決定:“我在過去的幾天里走訪了五個村子,那里的鄉親對于吃水的渴求讓我汗顏,五個村的飲水工程馬上開工!”
在與記者交流時,吳小華縣長跟記者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吳小華感慨地說,“如果我們不深入到群眾中,就不知道群眾發展的愿望有多強烈,就不知道自己肩上的擔子有多重。置身群眾中,干部的私心少了,感受的是責任感,產生的是盡快改變平順面貌的強烈沖動。”
被問及如何深入到群眾中去,吳小華笑了,“這就是我們平順縣陳鵬飛書記堅持倡導的干部常住村制度”。
干部常住村制度明確規定,平順縣委常委每月下鄉天數不得少于13天,在農村住宿不得少于5次;四大班子成員每月下鄉不得少于10天,在農村住宿不得少于3次;科級干部比照四大班子規定執行。縣督查室以《每日要情》逐日登記并通報縣四大班子領導的工作地點、所解決的問題、對全縣工作提出的建議和意見;定期公布四大班子正副職領導下鄉住村情況,包括下鄉時間、地點、參與人員、住村住戶姓名、具體事務、處理辦法及進展情況等。縣紀檢委、組織部對全縣科級干部下鄉住村、解決問題、為民辦事情況進行跟蹤督查,把群眾評議作為干部年度考核重要依據。
平順縣縣委書記陳鵬飛是這條制度最早的提倡者。為什么一定要走到老百姓家里去?為什么一定要住下來?為什么一定要周周住,月月住,年年住?在陳鵬飛看來,這一制度的確立和自己的人生經歷有關。
陳鵬飛告訴記者:“我插過隊、當過民辦教師,作過拖拉機手,做過衛生員,當過護理員,我是從最基層里走出來的。”剛開始做群眾工作的時候,陳鵬飛也困惑過,但是他很快找到了竅門,那就是當自己無法決策的時候,去群眾中去尋找決策,因為反映老百姓意愿的決策,肯定不會是錯的。陳鵬飛坦言:“正因為我是從基層來的,沒有任何的背景和關系,我要想在這條路走下去,靠的就是老百姓的投票,咱沒關系,可是咱有票。”
2007年陳鵬飛上任平順縣縣委書記,上任的第二天縣委工作人員就找不著書記了,此時的陳鵬飛正一頭扎進大山里走村串戶。此時的平順縣工業落后,農業受限,唯一維持全縣經濟的鐵礦也因國際鋼鐵市場的低迷而步履維艱。陳鵬飛上任前就知道,平順是太行山最窮的縣,山西省最窮的縣,甚至可能是全國最窮的縣之一,想要帶領老百姓致富,任重道遠。
大山鎖隔,平順縣基本不具備發展工業的條件,全縣97%的山地更是讓農業無處著手,無處落足。陳鵬飛從西溝村走到留村,從神龍灣村走到車檔村,再經東寺頭、七子溝、黃崖溝、谷戀鋪、羊老巖、虹梯關、北秋房,直至西井山村,這一路上他吃在村里、住在村里,歷經艱苦終于有了喜人的發現。平順縣大多數地區雖然不具備發展工業、農業的條件,卻山青水秀,有著得天獨厚的旅游資源。之后3年,全縣向旅游業轉型成功,更是證明了這個決策的正確。
“這就像一把鎖,如果你不了解鎖,怎么能造出開鎖的鑰匙呢?下鄉住村是個好辦法,讓我找到了開鎖的鑰匙,我是受益者。”陳鵬飛說。
正因為陳鵬飛是收益者,他決定將“下鄉住村”進行推廣,更進一步確立為一個制度,要求各級領導干部嚴格貫徹執行。
當初,絕大部分人是帶著“現在還有沒有必要住在村里?干部下去會不會給基層的干部群眾增添麻煩?”的疑問,懷著極不情愿的心情走進基層、住進農家的,其中并不乏擺擺樣子、“做給上面看”的人;同時,老百姓也是持觀望態度,不知道這縣里來人到底是干什么的。縣人大主任蘇和平向記者坦陳當時的心態:“咱是土生土長的平順人,但住到農村后不習慣了。吃飯時得先自己涮涮碗,再看筷子干凈不干凈。然后就擔心廁所能不能進得去?想的都是自己。夜里,躺在農民的土坑上反思:是自己變了?還是要求高了?這些年在機關很少下鄉,離基層遠了,自己變了,生活習慣上和感情上與群眾有距離了。”住在村里,不僅看清了村里和縣城發展的差距,更看清了自己,蘇和平的感慨透出愧疚:“只有在那種環境中,你才能感覺到自己的工資不是少了,而是多了。”
干部下鄉并不罕見,當記者問及平順縣的下鄉住村有何不同時,陳鵬飛認為,最重要的不同是一個“常”字,也就是干部住村常態化。常態就是要求領導干部住村成為一種工作習慣,而不是走秀和過場。住村是形式,目的是解決問題。在“常住村”逐漸成熟以后,陳鵬飛和吳小華對干部住村做出進一步要求,那就是化形式為內容,要求干部住村過程中,必須發現實質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下鄉要的不只是“身入”,而更多的是“心入”。
作為一個制度,光靠自覺還是不夠的,平順縣逐漸建立起一套干部下鄉住村的獎懲制度,縣里設立的監察室,專門負責對干部住村情況進行核查統計,并定期公布。
在歷經三年的錘煉之后,干部常住村制度已日趨成熟,縣委辦公室王克主任告訴記者,現在下鄉住村已經成為平順縣干部生活的一種常態、一種工作和生活的習慣。2007年制度確立以來,縣委常委共下鄉3245人次,縣四套班子領導共下鄉7390人次。目前,全縣59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全部建立了聯系點,為農村提供各類致富信息1500余條,解決各類民生問題450個,為群眾辦好事、實事500余件。
陳鵬飛說,在常住村制度的探索當中,沒有太多的經驗可搬可抄,更多的是靠縣委縣政府不斷摸索、不斷修訂、不斷完善。目前有待解決的最棘手問題是,如何解決“立長遠,抓當前”的矛盾:一些領導干部可能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為了完成任務,對于當下容易出成績的事情抓的多,對于立足長遠但收益緩慢的事情,功夫下的不夠;此外還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把下鄉住村和干部們的實際利益聯系起來,讓領導干部們做實事的同時,能得實惠。解決問題的一個基本思路是,在未來平順縣的干部任用上,將重點參照下鄉住村成績,干部選拔向一線受群眾擁護的干部傾斜,這樣將用人制度和下鄉住村相結合,有益于“常住村”制度的踐行和有效發展。
在記者即將離開的時候,一位劉姓村民對記者說了這樣一段話:“我們這村子偏僻,過去連科級領導都沒見過,更別說‘縣太爺’了,很多老人活一輩子都不知道縣委書記姓啥,可自從陳書記和吳縣長來了平順,和我們吃一起住一起,我們村子里三歲大的孩子都能指著他們叫上名來。”
離開平順的時候縣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平順馬上就要領導換屆了。對于平順的干部來說,百姓的口碑應該是最好的選票。
□ 編輯 崔銀娜 □ 美編 王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