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商品最終售價的40%-50%都被商場拿走了。”北京某服裝公司的財務主管小偉(化名)直言。小偉說,由于服裝品牌多而商場柜臺有限,因此服裝品牌要想打進商場,首先要進行“公關”,也就是給商場采購員、采購經理、介紹人“好處費”,“至少也要幾萬塊”。
據小偉介紹,“公關”成功之后,他們要一次性向商場繳納進店費、質量保證金押金、裝修設計方案審圖費、施工押金、施工管理費等費用,方能進駐商場。此后,除了庫房、電費、價簽費、電話費等各項費用外,商場還會對服裝品牌規定一個進店經營返點,返點率一般是在25%-30%。此外,商場還會將促銷成本完全轉嫁給供應商。
一家食品公司的銷售部負責人小王(化名)對超市收費“敢怒而不敢言”。小王說,超市收取的費用五花八門,比如“無條件返利”、“有條件返利”、“海報費”、“陳列費”、“條碼費”、“新品進店折扣”、“信息費”、“新店費”、“節慶費”、“廠商周費”、“冰柜費”、“促銷導購管理費”、“包柱和側柱廣告費”、“路演費”,等等。
“通道費”像一座大山結結實實地壓在供應商頭上,間接推高了消費品的價格。小偉舉例說,如果一件棉布女式連衣裙的生產成本是120元,那么在商場柜臺的最終標價至少也要在900元-1000元。而職業女裝在商場的標價,則幾乎是其成本價的10倍。
河北一家生產羊毛制品的工廠負責人說:“同一款羊毛衫,我們對國外客戶的報價是38.18美元,而對國內代理商報價至少要380元才有利潤。如果是走商場渠道的,標價就要在1000元-4800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