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幾年在日本采訪時,常聽日本人說:“日本是能源小國,不能不特別注意發展節能技術。”近一兩年再去采訪,則開始聽到日本企業界人士說:“我們正向能源企業轉變,日本要成為一個能源出口國。”這并不矛盾,因為能源匱乏的日本由于眼光超前,能源產業的發展早已今非昔比。連我們所熟悉的日本家電企業,也開始了“能源化”。松下電器集團董事長中村邦夫不久前談到,“松下公司將成為一家能源企業”。松下已經收購了三洋電機公司,因為后者擁有出色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及電能儲備技術。
企業紛紛轉型發展“能源”的背后,是日本國家政策的強力推動。日本政府一貫重視能源戰略。在二戰后較早的時期,日本就已經從以煤為主要能源的時代迅速過渡到了“油主煤輔”。現在,日本更加重視核能,在能源戰略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在日本把新能源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后,很多企業便開始敏銳地轉向開發蓄電池技術,因為風能、太陽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最終都需要蓄電池來解決不能穩定供電、無法并入電網的問題。
幾個月前,日立公司旗下的萬盛公司與宇部興產公司共同出資設立的“宇部萬盛公司”開始運營,成為日本很多財經報道的頭條新聞。一個出資額僅有1.5億日元(約合150萬美元)、不到100人的企業,卻將2015年的銷售額目標定在100億日元(約1億美元)。蓄電池在充電和放電過程中會產生高溫,一直是難以解開的行業癥結,正因為在這方面可能有所突破,一個投資額僅有1億多日元的企業,剛一成立便廣受關注。
在普通消費者層面,通過向電動汽車購買者提供補貼,日本政府從一個側面推進了新能源策略。在東京汽車市場,一臺三菱小型電動汽車售價約400萬日元(約合4萬美元),是日本普通家用轎車價格的3倍。但國家及地方政府對購買這款車的消費者提供接近總價1/3的補貼,一些地方政府大樓還專門安裝了供電動車免費充電的裝置。
在核電方面,日本采取另一種戰略:在企業掌控了世界領先技術后,企業外出開拓市場與國家的外交努力相結合,大力向外“出口”。日本核電專家丸彰介紹說,日本不僅擁有沸水型核電技術,還掌握了壓水型核電技術,“兩種技術多年來一直既相互競爭,又互相學習,都具有了世界領先的技術水平”。
談到能源策略時,我們常常會想到加強石油儲備、去國外開發新的煤礦,或者擴大風力和太陽能發電。但接觸日本企業時,發現它們更多是在談更具體的核電技術、多晶硅單晶硅的制造、蓄電池能力的提升。最后,它們還以電動汽車的形式,把新能源策略普及到了民間。
按照日本現有的技術能力,到了2030年,日本很可能變成一個“能源出口”大國——一方面出口自己用不完的能源,另一方面出口提供能源的技術。這其中的預見和執行能力,很值得我們細品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