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絕大部分目的都是為了斂財,所以,要求政府官員申報和公示家庭財產情況,是反腐工作的有效手段,這也是全世界大部分廉政國家的共同經驗。但目前,這個辦法在中國卻遇到了“條件”障礙。
6月22日,中央紀委副書記、新聞發言人吳玉良在中央外宣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官員財產公示目前有兩個方面的條件是欠缺的,“一個是社會誠信體系,第二個是信息統計的體系,沒有兩個體系的建立,這項制度實施起來是很難的。我報的數字你又不相信,有關部門沒有辦法查詢和統計,這項制度很難在實踐當中發揮它的作用。”
此番言論的邏輯讓人費解。難道因為沒有上述兩個體系,所以官員們的財產披露就不可信,而既然官員的披露不可信,財產公示制度就沒有實踐作用,官員們也就無需披露財產?
這也許是事實。在中紀委提供的材料中,去年共有167萬名副處級以上領導干部進行了財產申報,其中只有不到千分之一的官員(1581名)的相關問題被糾正,而這些“被糾正”問題有多少是查出腐敗,又有多少只是該填寫的表格沒填寫、該申報的財產忘了申報呢?
此次新聞發布會,還披露了一組數字——2010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共立案13.9萬起,涉及14.6萬官員受到了黨紀政紀處分,還有5373人被移送司法機關。但這組數據和167萬申報財產的官員有什么關系?或者說,13.9萬起案件中,有多少線索來自官員財產申報?如果真沒有,我們便能理解“這項制度很難在實踐當中發揮它的作用”的話外之音了。
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出臺已有16年之久。1995年中央曾發布了《關于黨政機關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收入申報的規定》,在2006年又發布了《關于黨員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去年7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要求各級黨政機關、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副處級以上干部,必須于每年1月份定期對“本人婚姻變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國(境)外、從業”和“收入、房產、投資”等14類事項進行申報。
也許政府在官員財產申報制度實施了十多年之后,才猛然發現沒有“誠信體系”和“信息統計體系”,制度只是紙上談兵,對反腐和廉政并無實踐作用。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接下來要問,究竟要怎樣才能建立這兩個體系?這兩個體系建成什么樣才能算“建立”?
“誠信體系”是一個常人難以理解的概念,我們不知道在中紀委的腦子里,它究竟是一個道德體系,還是一個技術體系。如果是前者,這是否說明政府認為大部分官員是缺乏誠信的?如果是后者,就更難理解了,一個淘寶網這樣的企業都可以為它數十萬賣家建立“誠信體系”,難道偌大的國家機器、龐大的財政實力,就無法為不到200萬的官員建立“誠信體系”嗎?
而無法建立“信息統計體系”就更是超出常人的理解。在生活中,人們的絕大部分財產都在被統計的范圍之列——我們的房產有房產證、車輛有登記證、我們的存款和股票都有據可查、我們的工資收入都在稅務局備案、我們持有的公司股權在工商部門登記、我們的家庭成員關系在公安部門登記,全社會絕大部分資金都在銀行的統計系統中流動,除了沉到魚塘中的現金,還有什么財產沒有進入“信息統計體系”呢?
既然中紀委已經認識“缺少體系支持制度難以發揮作用”,那么,就請再拿出一個具體的辦法——在沒有誠信體系和統計體系的情況下,如何讓官員財產公示變得有“實踐作用”。因為,人們不關心中紀委反腐用的是什么體系,人們只關心官員們到底有多少財產,他們究竟是清廉還是腐敗。
在廉政反腐的問題上,就算沒有技術上的“誠信體系”,我們是否也該相信社會是有基本道德誠信的呢?如果社會也缺乏基本的道德誠信,那么這種誠信的建立又該何處入手呢?
不論在一個組織還是在一個家庭中,誠信的建立,總要有個開始。改變一個公司的誠信,不可能讓員工先誠信、管理者再誠信;改變一個學校的誠信,不可能讓學生先誠信、老師再誠信;改變一個家庭的誠信,不可能讓子女先誠信、父母再誠信。
不論是家庭、組織還是整個社會,誠信的缺失往往源自其管理者。如果中國沒有誠信體系,說假話、說空話是一個社會普遍現象的話,我們不得不說,那些朝令夕改、巧言令色的當權者們,要為此承擔很大一部分責任。他們的負面示范效應,誤導著整個社會的誠信價值取向。
溫家寶總理曾在一次講話中提到,腐敗是當前社會最大的危險。當承擔反腐重任的官員財產公示制度在現實中遇見誠信阻力時,抱怨和期待都于事無補。如果社會必須建立誠信體系的話,那么誠信又該從誰開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