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佩紅,周 鴻,高曉秋
(1.內蒙古財經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2.廣東工業大學 管理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傳統的產業轉移理論多以國家為視角,研究國與國之間的產業轉移,這種研究起始于20世紀30年代。如日本經濟學家赤松要(Akamatsu,1935)提出的“雁行產業發展形態說”,以日本棉紡工業為例從側面分析了產業跨國梯度轉移的過程。20世紀60年代,弗農(Vernon,1966)在《產品周期中的國際投資與國際貿易》一文中提出了“產品生命周期說”,間接地闡述了產業在國家間的梯度轉移。小島清(kojima,1978)在對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有關資料進行分析后提出“邊際產業擴張論”,認為直接投資應該從本國已經處于或即將陷于比較劣勢的產業及邊際產業依次進行。總的來看,國外產業轉移的研究都注重對產業轉移的規律進行研究,從各個方面解釋了經濟發達國家的產業向其他國家轉移的經濟動因、產業轉移的客體演化模式、產業轉移的效應等問題。威爾斯(Wells,1983)的小規模技術理論、拉奧(Lall,1983)的技術本地化優勢、坎特威爾和托倫(Cantwell,Tolentino,1990)的技術創新升級理論等從不同側面分析了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進行小規模的產業轉移現象,雖然這些理論也可用于解釋一國范圍內的地區之間的產業轉移現象,但由于它們各有側重,且特定的產業轉移理論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因而導致其理論都存在著一定的片面性。隨著產業轉移進展,新的產業轉移理論較多地集中在三方面:產業轉移的新經濟地理視角,即從產業區位、產業集聚和產業擴散角度研究產業轉移問題;產業轉移的跨國公司視角,即從跨國公司內部經營機制的角度研究產業轉移的產業調整和產業轉移的規模與結構;產業轉移的價值鏈視角,認為產業轉移不再是某一產業的整體轉移,而是產業鏈、供應鏈的區位中心轉移,產業轉移的環節越來越細化和分散化。
對于我國的產業轉移,張可云認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區際產業轉移既是對區際商品貿易與要素流動的一種替代,又會促進勞動力、資本與技術等要素在區域間的流動。陳建軍則從企業開放型發展戰略的角度出發對國內產業轉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產業區域轉移需要具備兩個條件:一是經濟發展達到一定階段,二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趙偉從制度轉型、工業化、城市化以及區域經濟二重開放四個內涵,分別對“浙江模式”及其演進機理進行了分析。
從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產業研究的視角主要集中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何轉出的相關研究,而對于承接產業轉移地區的研究比較薄弱,相應的理論指導和現實經驗的借鑒顯得十分迫切。
我國地域遼闊,區域經濟發展差距明顯。從產業分工的角度來看,一方面,產業轉移促進了發達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發達地區產業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又反過來會進一步促進產業在不同區域間的不斷轉移,最終呈現“螺旋式”上升的發展格局。
對于發達地區產業的轉出,既是由于勞動力、土地、原材料等要素價格上漲帶動企業成本上升所引起的市場行為,又是由于環境惡化、人口低素質等引起的高社會成本導致的政府管理行為的必然選擇。
“二戰”之后,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格局發生了一個新的變化,即服務業向大城市集中,而制造業向中小城市集中。其中,制造業的專業化程度增加,制造業中增加了很多服務業的內容,如品牌、營銷、研發等等。“這正是先進制造業的突出特點,我們也通常將之稱作制造業的服務化。”這也為產業轉移提供了一個思路和一種啟發。
中國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社會經濟得到了持續快速的發展,尤其是東部地區經濟得到了飛速的發展,近年來,隨著競爭的不斷加劇,東部地區生產要素價格急劇上升,如隨著土地數量不斷減少而導致的土地價格攀升,人口流入的減少導致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漲等,致使東部地區有一些產業競爭能力減弱,有一些產業喪失了原有的競爭力,有一些產業甚至走向衰亡,使東部地區承載著產業結構調整與升級的巨大壓力。為促使新一輪產業梯度轉移速度加快,特別是東部“珠三角”、“長三角”和“環渤海”等發達地區受世界金融危機影響,以及資源、土地、環境和市場等生產要素的壓力,急需將部分傳統產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
附加價值可以說是一種企業獲利的潛力。技術成熟、進入門檻低、普遍化的技術都很容易成為所謂的“微利”企業,也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一般的制造、組裝的企業就是所謂的低附加價值產業,為了維持生存,只能不斷地擴充產能,通過規模效應使得單位產品的成本下降維持獲利。但是只要市場萎縮、產品價格下降、產品銷售不再增長,企業馬上面臨經營危機。產業當中的企業個體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向高附加值的方向移動。
為了克服低附加價值的壓力,企業只有思考往產業發展趨勢中之高附加價值方向移動。在產業中掌握了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是高附加價值;一般制造或加工是低附加價值;產品整合性的服務,因為結合了許多的附加價值而變成另一高附加價值的區塊。所以產業的高端逐漸向高附加值環節和產業服務體系也就是第三產業轉移。
在高附加價值的區塊中,關鍵技術及關鍵零組件的市場銷售范圍也許是世界各地,但是整合性的服務,卻是要有一個恰當的區域,而整個產業發展在此區域內也已達到相當的發展,適合作為整合性卓越服務的區塊。目前,發達地區為了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產業鏈中逐漸向附加值的高端集中,例如研發和銷售環節。而發展中地區相對于發達地區來說,具有人力資源成本低,土地價格、自然資源、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寬松的政策支持等優勢,能夠承接產業鏈條中附加值低的環節,例如原材料供應、生產制造等環節,不但能夠發揮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而且能夠切合實際地促進本地的發展。
與許多發達地區逐漸喪失要素資源優勢相比,內蒙古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源較豐富,產品生產成本較低,市場空間大,產業發展后發優勢明顯。加之近年來,內蒙地區鐵路、公路、航空、供水供電等基礎設施不斷加強,投資環境逐步改善,區位優勢及資源、土地等比較優勢明顯。特別是立足產業多元、產業延伸、產業升級,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時機已成熟。

產業鏈形成的過程,也就是價值增值的過程。可以用微笑曲線(Smiling Curve)的理論來加以闡明。微笑曲線表現為微笑嘴形的一條曲線,兩端朝上,在產業鏈中,附加值更多體現在兩端,即設計和銷售,處于中間環節的制造附加值最低。
微笑曲線中間是制造;左邊是研發,屬于全球性的競爭;右邊是營銷,主要是當地性的競爭。當前制造產生的利潤低,全球制造也已供過于求,但是研發與營銷的附加價值高,因此產業未來應朝微笑曲線的兩端發展,也就是在左邊加強研發創造智慧財產權,在右邊加強客戶導向的營銷與服務。
微笑曲線有兩個要點,第一個是可以找出附加價值在哪里,第二個是關于競爭的形態。微笑曲線理論雖然很簡單卻很形象地指出產業未來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價值的觀念指導下企業體只有不斷往附加價值高的區塊移動與定位才能持續發展與永續經營。在產業成熟化、市場飽和及競爭加劇的環境下,微笑曲線的理論可以為產業轉移提供一個新的思考方向。
長期以來,受產業結構初級化影響,內蒙古輸出的產品多為附加值低的能源和原材料,輸入的產品多為附加值高的輕工產品和機械設備等,處于承接產業附加值的低端環節。所以,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內蒙古應逐步加快產業升級和轉型,盡量在產業鏈分工的“微笑曲線”中占據有利位置。例如對于煤化工業,內蒙古應依托煤炭資源優勢,切實改變單一的煤炭生產結構,積極推進煤炭的加工轉化,利用國際先進技術和裝備,有選擇地發展煤制油、煤制氣、甲醇、二甲醚和PVC材料等系列煤化工產業,向精細化、深加工、終端產品發展,提高產品附加值。
從整體上來說,內蒙古自治區工業重點領域,已經從粗放型的發展模式轉向可節約型的、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雖然孕育著蓬勃的生機,發展空間巨大,但也要精耕細作,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地貪大求全,導致資源浪費。對于內蒙古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的各個環節,要形式上到位,內涵上提升,甚至產業鏈的低端環節要進行“破壞性創新”,優化價值鏈的各個環節,促進整體利益的最大化。
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不能以犧牲外部環境為代價,政府有關部門要通過專門的權威論證,制定合理的限入指標體系,對一些高耗能、污染環境的,要堅定立場加以阻止,或幫助轉入產業利用先進的技術減少對環境污染的威脅,不管處于產業鏈的哪個環節,都能成為生態環境友好型產業發展態勢。
內蒙古可以利用承接產業轉移的戰略契機,發展新能源產業。大力推進風電、太陽能、生物質能源建設,加快發展煤炭的清潔高效利用和車用新型燃料等,按照低碳、綠色和循環發展的新要求,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產業基地。
隨著互聯網和通訊技術的發展,為信息的內部共享和外部共享提供堅實的基礎。在產業整體整合和發展過程中,已經能夠突破地域和時空的限制。信息的快速雙向溝通使產業能夠健康發展,避免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社會資源的浪費。對于內蒙古的產業發展和升級,不能再走許多發達地區發展前期經歷的一些弊端,要注重信息溝通的建設,和產業鏈中的上下游或者相關環節通過信息互動,形成良性的戰略共贏關系。
對于內蒙古來說,一方面會由于勞動力素質相對較低、產業基礎差等因素可能缺乏接受產業轉移的條件,另一方面也可能由于不切實際地盲目引進頂尖技術而與產業梯度轉移發生沖突,只依靠市場調節不一定能完成產業轉移,政府的干預和協調對于區際產業轉移也是不可或缺的。
承接產業轉移是在產業已經有一定的發展基礎和程度的背景下進行的,新一輪的調整和選擇不是簡單的生產加工地點的空間移動,而是要跟上全球經濟發展的步伐,把自己納入到大的發展環境中來,即使是完成價值鏈的低端環節,也要具有戰略共贏的眼光利用目前的科學技術,這就不能僅僅依靠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來推進產業轉移。產業轉移也不是政府強行的產業規劃,必須遵循市場規律,實現有序轉出和承接,是“有形的手”和“無形的手”的結合的過程。政府應該遵循經濟發展的規律性,但也要從宏觀上引導經濟個體的行為。
為此政府應該發揮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立足自身優勢,不斷優化金融市場,加大人力資源開發和職業技能型人才培養力度,不斷挖掘和開發地區市場,提高市場化程度,擴大基礎設施建設規模,優化制度和政策供給,積極主動承接發達地區轉移產業,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區域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形成一批布局合理,產業特色鮮明,集聚效應明顯的承接產業轉移集群。
[1] 莊晉財,吳碧波.西部地區產業鏈整合的承接產業轉移模式研究[J].求索,2008,(10).
[2] 戴宏偉.國際產業轉移與中國制造業發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