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國賦,魏寶陽,楊 瀚,孫繼民
(1.湖南省農業信息與工程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2.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學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28;3.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湖南 長沙 410125)
紅曲霉 (Monascus purpureusWent.)別名 紅曲、紅糟、紅大米,是散囊菌目中的一屬子囊菌曲霉科真菌,存在于樹木、土壤和堆積物等處。菌落初為白色,老熟后變成淡粉色、紫色或灰黑色,多形成紅色。紅曲色素是以紅曲米(經紅曲霉菌發酵的秈稻、粳稻、糯米等)為原料,利用現代的生物技術提取而成的天然著色劑。紅曲色素對pH、溫度、金屬離子氧化還原劑等較其他天然色素穩定,是一種優良的食品天然色素。在食品天然色素中,紅曲色素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研究的焦點。有學者對其進行毒性試驗證明:紅曲色素安全無毒。紅曲色素應用于酒、糖果、熟肉制品、糕點等食品的著色,也可用于醫藥和化妝品的著色。目前,由于我國紅曲色素發酵生產設備、色素后期提取及精煉工藝比較落后,菌種產色的水平較低,色素生產成本較高,限制了紅曲色素在生產中的應用。通過菌種誘變選育提高生產菌株的發酵水平,降低生產成本,對我國食用色素產業的提升有著重要的意義。筆者采用紫外線和亞硝酸對紅曲霉進行誘變,獲得突變株,并對其發酵條件進行研究,以期為紅曲色素的生產應用提供參考。
試驗材料為紅曲霉(湖南農業大學生物科技學院生物工程系保存);儀器有滅菌鍋(TOMY SS-325)、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VIS-9100)等。
1.2.1 紅曲霉紫外誘變處理 紫外燈照射時間分別為:30、60、90、120、150、180、210 s;將盛有孢子懸液的平皿置于震蕩器上充分振蕩,紫外燈下照射30 s后,接種于3個平板,暗處培養,操作完成后再次紫外線處理30 s,按此操作直到完成7個梯度的照射,30℃暗培養,3 d后觀察,選取比出發菌株菌落大、顏色深的菌落。
1.2.2 紅曲霉化學誘變處理 制備亞硝酸濃度為0.01、0.02、0.04、0.08 mol/L 的誘變固體平板培養基。每平板涂布接種孢子懸液,30℃培養,2 d后觀察生長情況,選擇比出發菌株菌落大、顏色深的菌落,接種至不含亞硝酸的PDA斜面培養基上培養。
1.2.3 誘變菌株發酵能力測定 接種誘變株孢子懸液1 mL至發酵培養基,于30℃、130 r/min培養7~8 d,取菌液,4 000 r/min 離心 15 min,用 75%乙醇作為空白對照測定波長410 nm(黃色素)和510 nm(紅色素)處的OD值。
1.2.4 色價測定 胞外色素色價測定:在沒有標準品的情況下,參照國內外文獻,采用測定色素的色價來表示色素含量,色價(μ/mL)=測得的OD值×稀釋倍數,取2 mL發酵液過濾,以體積分數75%乙醇做空白對照,分別在410 nm、510 nm處測定胞外紅黃色素和紅色素。
菌體色素色價測定:稱取菌體0.05 g,用70%乙醇溶解,定容至100 mL,振搖30 min后靜置,取1.0 mL溶液,加70%乙醇溶液9 mL,用70%乙醇溶液作空白對照,在510 nm處測吸光度,按公式計算成品色價(μ/g)。
成品色價(μ/g)=OD510×1 000/樣品質量
1.2.5 發酵條件的研究 發酵條件的影響因素選取按正交表L16(45)(見表1)的設計進行液體培養。

表1 發酵條件研究的L16(45)正交表
(1)發酵條件與產色水平研究:菌液10 mL,4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以75%的乙醇作為空白對照,分別在510 nm測定紅色素和410 nm處測定黃色素,按公式計算總色價。
總色價=測得(OD410+OD510)×稀釋倍數。
(2)菌體量與發酵條件間關系的研究:菌液過濾,濾渣用蒸餾水反復沖洗至濾液無色透明,稱取菌體的濕重。同時每樣品挑取0.05 g菌體備用,余下菌體烘干后稱重。
(3)胞內色素與胞外色素含量分析:取16只試管,每支加入75%的乙醇10 mL,取步驟(2)中的0.05 g菌體,30℃萃取24 h后,4 000 r/min離心15 min,取上清液在410 nm和510 nm處測定OD值并記錄,按公式計算每g濕菌體色價。
每克濕菌體色價=A值×100×稀釋倍數。
經過紫外誘變和化學誘變后,分別篩選出了一株比出發菌株生長快、菌落大、顏色深的優良菌株,編為5-2和1-1-3,對應的照射劑量和誘變劑量為150 s和0.04 mol/L,在對比試驗中,5-2和1-1-3的發酵色價分別為7.09 U/mL和12.32 U/mL,并且1-1-3的生長速度大大優于5-2(見圖1)。因此最終篩選出1-1-3為最佳菌株,在同時接種的4只斜面試管中,1-1-3生長最為密集,菌落厚約2 mm,2.5 d后有大量菌絲長出,相比之下,5-2號菌落稀疏、2.5 d觀察時并未長出菌絲;因此確定1-1-3為最佳誘變菌株。

圖1 紫外誘變與化學誘變菌株對比
2.2.1 不同因素對產色量的影響 從表2和表3可以看出,各條件下色素產量有差異,色素產量最低的是2號和8號,沒有菌體生長,色素產量最高的是10號,其對應的發酵條件為:轉速160 r/min,pH為6,溫度為32℃,麥芽糖和牛肉膏。
從表2中可以看出,對胞外色素產量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溫度>氮源>碳源>pH值>轉速,最適培養條件:轉速為 160 r/min,pH 值為 6,32℃,麥芽糖和牛肉膏;不同的溫度對胞外色素產量影響最大,最適宜溫度為32℃,不同氮源胞外色素產量差異較大,無機氮培養均在比較低的水平。
從表2中還可以看出,對胞內色素產量影響由大到小依次為:氮源>pH值>碳源>溫度>轉速,最適培養條件:轉速為130 r/min,pH值為5,26℃,麥芽糖和硝酸鈉。培養環境偏酸性,產色量與溫度成反比,與胞外色素情況相反,胞內色素對硝酸鈉的吸收較好。
2.2.2 不同因素對菌體生長的影響 各因素對干重與濕重的影響效果大致相同,按影響的重要性從大到小依次為:溫度>碳源>氮源>轉速>pH值。
2.2.3 紅色素與黃色素產量間的關系 從表3中可以看出,在細胞外部,黃色素產量普遍大于紅色素,單個常量最多是黃色素;總色素的產量以1號、7號、10號為多,所有條件中紅、黃色素產量差異較大的也是前述3瓶,可見產量越大,兩種色素產量差異越大,但不超過20%。在細胞內部,色素產量總體偏低,黃色素產量普遍大于紅色素,與胞外色素一樣,色素總產量越大,紅黃色素產色量的差異越大。紅色素產量的最佳發酵條件與菌絲生長除pH值因素以外基本相同,偏中性有利于紅色素的合成,最佳條件也與胞外色素的最佳條件一致,說明胞外色素在色素總產量中占主要部分。研究結果表明,黃色素的最佳發酵條件為:轉速160 r/min,pH值為5,溫度32℃,麥芽糖和牛肉膏,與紅色素基本相同。

表2 正交試驗結果

表3 各條件下胞內外色素含量與干濕重
通過紫外誘變和以亞硝酸為誘變劑的化學誘變,得到了一株生長速度快、顏色深、穩定性好的突變株1-1-3號。紫外誘變和化學誘變這兩種傳統方法仍然是育種的有效手段,操作簡便、成本低、效果好,但是也存在缺點:工作量極大、定向誘變難度大,誘變劑量過大易引起負突變株比例增加,而且化學誘變試劑對環境和人體都有一定危害,如果能在代謝水平和基因水平上有所突破,那么傳統誘變方法有望退出人們的視線。
在發酵條件的研究中發現,紅曲霉所產的色素大部分分泌到胞外,產胞外色素最佳條件為:轉速160 r/min,pH 值為 6,32℃,麥芽糖和牛肉膏;產胞內色素最佳條件為:轉速 130 r/min,pH值為5,26℃,麥芽糖和硝酸鈉;菌體生長最佳條件為:轉速160 r/min,pH值為6,32℃,葡萄糖和牛肉膏。
紅色素和黃色素波長的最大吸收峰分別為510 nm和410 nm。從研究結果來看,胞內和胞外的兩種色素產量差異幅度較小,基本成正比,總色價較大的搖瓶中兩色素色價相差的絕對值比總色價小的要大,可能是因為紅色素和黃色素在代謝途徑上游有相同的前體物質,而在代謝途徑下游的酶活性差異較大,相同的前提物質合成量越大,最終產物—色素的產量差異也就越大。紅曲色素產量與氮源的種類密切相關,有機氮的利用優于無機氮;試驗還發現,酸性條件下有利于黃色素的合成,在生產發酵中如需增加紅色素的產量,可以通過調節發酵液的pH值偏中性來達到增產的目的;胞外色素產量的最佳調價為pH=6,有研究認為,偏酸時,H+可以與紅曲霉中的營養物質結合,從可交換的結合物或細胞表面置換出某些陽離子,使紅曲霉產生較多的色素;而當pH偏堿時,水合氫離子和OH-能降低營養物質的溶解度和細胞表面的電荷,從而降低產色。
[1]周立平.紅曲研究生產現狀與進展[J].釀酒科技,2003,(4):34-35.
[2]方元超,楊 柳.紅曲霉研究進展綜述[J].四川食品與發酵,1999,(1):5-10.
[3]謝曉瓊,甘純璣.水溶性紅曲黃色素與2種天然黃色素的穩定性比較[J].福建農業大學學報,1997,26(3):378-381.
[4]王雅芬,傅華月.紅曲霉的有效生理活性物質及應用[J].杭州科技,2000,(5):25-27.
[5]王偉平,吳思方.復合誘變紅曲霉選育紅色素高產菌株[J].湖北工學院學報,2003,(8):5-7.
[6]梁智嫦.高色價高穩定性紅曲霉菌種的選育[J].食品科技,2000,(5):35-36.
[7]王雅芬,袁康培.低產桔霉素紅曲霉菌種的選育研究[J].食品科學,2003,(8):93-97.
[8]趙 華,趙樹欣,張 維,等.己酸乙酯高產菌的誘變選育[J].釀酒科技,1997,(3):23-25.
[9]洪智勇,毛 寧.激光對紅曲霉的誘變作用[J].激光雜志,2002,(5):53-54.
[10]Hajjaj H,Blance P J,Groussac E,et al.Improvement of Red Pigment Citrinin Production Ratio as a Function of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by Monascus rubber[J].Biotechnology and Bioengineering,1999,64(4):497-501.
[11]Han O,Mudgett R E.Effect of Oxygen and Carbon Dioxide Partial Pressure on Monascus Growth and Pigment Production in Solid-state Fermentation[J].Biotechnol,1992,(8):5-10.
[12]許贛榮,李鳳琴,陳 蘊,等.紅曲霉桔霉素的檢測方法及紅曲霉產桔霉素的判別方法[J].微生物學通報,2004,31(3):16-20.
[13]毛 寧,陳細香,楊 青,等.紅曲霉產生的生物活性物質的研究[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1994,10(4):80-84.
[14]Johns M R,Stuart D M.Production of Pigment by Monascus Purpureus in Solid Culture[J].Ind.Microbiol,1999,(8):23-28.
[15]陳義光,彭德嬌,張曉蓉,等.pH對紅曲霉產紅曲色素的影響[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2,22(2):147-149.
[16]Blance P J,Loret M O,Goma G.Production of Citrinin Various Species of Monascus[J].Biotechnology Letters,1995,17(3):291-294.
[17]賴建平,羅 軍,曹強輝,等.紅曲色素生產菌的誘變篩選及培養[J].廣州大學學報,2000,14(3):46-50.
[18]石 鶴,周 毅.紅曲霉液體培養條件與產色的關系[J].食品研究與開發,2004,25(3):8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