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玉信
佛像的收藏與辨偽
文/王玉信
前不久,筆者到北京的潘家園、西安的舊貨市場、鄭州的收藏文化街、河南鎮平石佛寺等地溜達了一圈,看到店內店外,市場上擺放的佛像不少,但大多都是高仿、復制做舊的,一不留神,花了天價繳了“學費”抱回來的說不準就是一件復制、做舊的贗品。那么如何辨別佛像的真偽,筆者根據自己在藏界多年的“摔打”和經驗以下略說一二,以供同道參考。

佛像(南北朝)
據史籍和考古遺物發現,佛像早在東漢即傳入我國。隨著近年來改革開放,寺廟的修建,信佛,人們對佛像開始供奉禮拜,有的是為了收藏升值,普通老百姓把佛像放在家中是為了保佑太平,有的商人把佛像放在門店是為了發財,有些達官貴人把佛像放在家中是為了繼續升官,但不管何種原因,而單為收藏或放在家中朝拜都想得到一件珍品佛像。佛坐像整體由佛身、光背、臺座、傘蓋幾大部分鑄組而成,一般身高在20~30厘米,可以拆卸,但傳世品多數只殘存佛像部分,佛身一般多在5~10厘米高。隨著佛像傳世的稀少,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而造假者卻大顯身手,以迎合朝拜或收藏者的心理。眼下有些寺廟供奉的佛像大多都在“文革”時期遭到破壞,能遺留到今天的真佛像也不多見,都是鑄后做舊以蒙人眼目。現在能看到的真品佛像十六國時代遺物較多,而完整的十六國佛像極少,目前我們能見到的佛像僅是當年佛像的一部分,由于分鑄套接,時代久遠,所以配件多已失散。十六國時期的佛像前后延續了一百多年,學術界認為有明確紀年的最早的單尊銅佛像,應以十六國佛像為始。到了唐代是造佛像的最鼎盛時期,因為在盛唐時代,佛像經過魏晉時期的消化和吸收,外來的佛造像樣式此時已極為完美,不露生硬痕跡地與中國傳統雕塑相結合,創造出極為成熟典雅的佛像樣式。在大理、石鐘山、敦煌、云崗、洛陽等處的石窟佛像看,造型優美、比例均勻、細節雕飾都十分精致。到元明清三代,由于藏傳佛教在內地的流行,藏傳佛造像的樣式在內地特別是北方地區都有較大的影響,很有欣賞和收藏價值。
隨著人們對佛的信仰和供奉,及收藏人士對佛像寵愛和收藏,拍賣公司對佛像屢屢拍出天價不斷升溫和大興建廟之風的泛濫,隨之就產生了仿造佛像的“能人”,有些佛像通過鑄造、做舊可以達到亂真的境界,令收藏愛好者“打眼”,白繳“學費”的不在少數。當今,市場上仿古造的佛像當唐代以上到北魏時期的佛像最多,而唐代以后的佛像仿造者較少。南北朝時期留下的佛像遺物不多,仿造者缺乏圖樣,往往是東拼西湊、移花接木,仿造出的佛像不倫不類,以欺騙收藏家達到獲取高利之目的,如果不用高科技儀器進行年代測試,僅用我們的一雙眼睛去觀察,很難辨出真偽佛像,可以說,當今的造假“高手”已達到了爐火純青、登峰造極的地步,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造假水平很高,但還是能從中辨出一些破綻的。
當今,在古玩市場“撿漏”、“淘寶”,想得到一件心愛之物,“撿得”一件上等珍品,的確不易,特別是佛像,更是如大海撈針。
◎從佛像的質地辨偽
佛像適用的紫銅、黃銅、青銅及金、銀、鐵、石、木、泥、流、瓷、漆等為主,作為一般的銅鐵佛像,偽作一般銅質生硬、鎏金刺眼,有人工作銹痕明顯,手感沉重,敲擊聲音清脆。金屬類佛像的做舊,以傳統表面作銹做舊為主,在做舊前將胎質表面打磨光滑,用毛筆蘸三氯化鐵水溶解,在佛像表面涂抹,抹后立馬變黑。然后再用“點泥法”做銹斑,將事先準備好的老墻土用清水調成糊狀,用牙刷或者排筆往上慢慢刷,晾干后,再精細蹭磨壓光,形象極其逼真。就是“內行”也很難辨其真偽。

彩繪貼金佛立像
化學做舊更是棋高一籌。一兩千年的舊佛像,經現代的高科技做舊法,上千年才能形成的銹蝕經化學做舊,可在幾十天內完成,其手段是通過硼砂、硫酸、電解、化學、浸泡、火燒、包漿、煙熏、膠粉等手法,而制作出來的佛像也可達到黑漆石、綠漆古、棗皮紅等古色古香的外觀顏色。
◎用現代高科技手段辨偽
對材料進行分析鑒定,如石雕佛像,檢測其原料可采用“巖相分析法”、“X射線衍射”,檢測其原料生產地可采用“巖相分析法”、“化學分析”、“穩定同位素分析”、“熱法分析”,檢測其制造工藝可采用“顯微觀察”,檢測年代可以采用“裂變痕跡斷代黑曜巖水合法斷代”。
◎用傳統的方法進行辨偽
看一件完整的佛像,要從整器著眼,看整個佛像的動態,看整個佛像的比例、佛像的神韻、佛像的鑄造水平、佛像的保管情況和質量及整個佛像的破損情況來判斷,整器分辨真偽還要根據鑄造工藝特點,如鑄痕、鑄磨、碎裂程度、錯位、墊片、砂眼、焊痕等加以分析。同時還要考察佛像的比重,新鑄就的重量較之出土的要重。行內稱這種現象為“壓手”。從銘文辨別來講,與紋飾辨偽相同,主要的要了解每個時期銘文的時代特征,要從銘文的內容、篇幅、字體以及銘文的位置與器形物制和紋飾等是否為同一時代的風格,再看銘文是鑄字還是刻字,即鑄或刻產生矛盾。其次還要看字口和銹色,而腐蝕的偽銘字口內凹凸不平。真器敲出的聲音發悶,偽器的聲音清脆悅耳。佛像是個傳世的還是出土的,因出土年代不一樣,有的沒有生銹只有各種顏色的皮層,有的有各種顏色的銹蝕但銹蝕上有一層常年把玩出的包漿,這一點也很重要,因為這是斷定傳世佛像最為關鍵的首要條件。
辨別佛像僅知道以上特點還不行,還應具備以下幾個需要掌握的知識:一是對佛教和佛像方面的深入研究,二是對佛像的時代特征研究,三是對佛像制造工藝和造偽方法的知識研究,只有全面了解佛像的年代、傳世和出土等特征,經常觀看、把玩,到寺廟、石窟、市場、博物館去留意鑒賞,真跡看多了,遇到偽器才能做到心中有數,辨出真偽。
編輯:陳暢鳴 charmingchi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