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準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太倉 215411)
高職化工專業數字應用能力培訓測評實驗研究*
顧準
(健雄職業技術學院 江蘇 太倉 215411)
在化工從業人員職業核心能力調研結論的基礎上,設計“數字應用能力”培訓測評實驗方案,實驗研究表明,培訓使學生的數字應用能力有了明顯的改觀。因此,職業院校應重視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并應探討培養學生職業核心能力的具體措施。
高職;化工專業;數字應用能力培訓;測評實驗
人的能力分為三層,即職業特定能力、行業通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其中,職業核心能力是每個人都需要的,也是從事任何職業都離不開的能力。德國、澳大利亞、新加坡及我國臺灣地區稱之為“關鍵能力”;美國稱為之“基本能力”;香港稱之為“基礎技能”、“共同能力”,等等。我國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將職業核心能力分為八項,稱為“八項核心能力”,包括與人交流能力、數字應用能力、信息處理能力、與人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學習能力、創新革新能力及外語應用能力。職業核心能力對職業活動的意義就像生命需要水一樣重要,對于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而言,是就業競爭力的體現,是事業走向成功的鑰匙。
為了能有針對性地對高職化工專業學生開展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我們對太倉市化工行業從業人員進行了抽樣測試,得到化工從業人員數字應用能力相對較弱,但可以通過專項培訓加以提高的結論。以此為前提,筆者設計了“數字應用能力培訓測評實驗研究方案”,在同一專業兩個平行班中進行了對比實驗。
數字應用能力是我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在《國家技能振興戰略》中提出的八項職業核心能力之一,其定義為:根據實際工作任務需要,具有對數字進行采集、整理與解讀,對其進行計算與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從解決問題的多種方案中進行選擇和給出一定評價的能力。不同的國家對該項能力的表述不盡相同,如表1所示。

表1 歐美國家對關鍵能力中數字應用能力的表述比較表
不論是我國的職業核心能力,還是歐美國家的關鍵能力,雖然對于數字應用能力的表述有所不同,但是其中的一些核心詞語存在著較多的共同之處,如計算、數據、數學、數字等,這說明各個國家在界定核心能力(關鍵能力)時,都將對數學的應用能力包含其中。我國學者陳宇也認為核心技能包括數字運算等八類技能。
對于包括數字應用能力在內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不同國家開發出了不同的培訓體系,如英國的NVQ核心技能、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NOCTI職業技能、澳大利亞的KC教育、新加坡的ESS就業技能、加拿大的MES模塊技術、香港地區的七級資歷架構及我國的OTPAE訓練模式等。
我國的OTPAE訓練模式(即五步訓練法)是在遵循行為活動導向教學規律基礎上研制出的一套科學訓練程序,包括樹立能力訓練應達到的行為目標(Object)、提供典型任務(Task)或職業活動案例、為學員做好能力訓練前應知方面的準備(Prepare)、以行為活動導向教學法組織訓練活動(Action)及評估(Evaluation)學員是否達到規范要求。
實驗對象的選擇 實驗對象選擇健雄職業技術學院生物與化學工程系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專業2009級兩個平行班級,即精化0911班和精化0912班,有效樣本人數分別為40人和33人。
實驗方法的確定 實驗采用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并進行對比的方法。其中,實驗組為精化0911班,對照組為精化0912班。實驗組實施數字應用能力的教學培訓,對照組不實施培訓。前、后測以國家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中的“數字應用能力(中級)”為依據,設計含有“應知”和“應會”兩部分的試卷,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前和培訓后開展測試。實驗中的自變量是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因變量是學生的能力測試成績 (以參加數字應用能力測試的學生成績為測量依據)。由于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本次研究之前都沒有接觸過數字應用能力的培訓與測評,因而可認為他們是同質的。實驗中處理控制變量的方法,一是沒有刻意地宣傳和講解實驗研究計劃,未事先告訴學生要進行此項研究,只是正常地按照設計方案培訓。二是除該培訓外,兩組學生參加的其他教學活動一致,即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同時完成同樣的其他學習任務。三是學生進校時是隨機分班的,數學基礎相似,又有同樣的高職學習經歷,測試中選用的試卷相同。
培訓教材與教學設計 對實驗組開展培訓采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編寫的職業核心能力培訓認證專用教材——《數字應用能力訓練手冊(試用本)》。教學設計以“數字應用能力(中級)測評標準”為依據,以突出能力訓練為原則,制定16個學時的計劃對實驗組進行集中培訓。培訓過程采用新型的“目標——任務——準備——行動——評估五步訓練法”訓練每一個能力點。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一)對測試成績的處理與分析
學生數字應用能力測試(包括前、后測)以“數字應用能力(中級)”的測評標準為依據,設計“應知”和“應會”兩部分內容的自主命題試卷,旨在通過學生成績的差異性表征“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學生該項能力的影響。
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成績中,實驗組后測成績要明顯高于其他三種情況,但是實驗組后測成績的標準差在四種情況中也是最大的。比較實驗組和對照組前后測標準差的變化發現,實驗組后測標準差的改變也是最大的。這說明通過數字應用能力的培訓,實驗組學生的數字應用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實驗組學生該項能力的水平差別也變大了。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成績沒有差異,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成績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這說明在數字應用能力培訓之前,實驗組和對照組能力水平幾乎沒有差別,但通過培訓之后,能力水平差別很大。
實驗組前測、后測成績有極其顯著性差異,對照組前測、后測沒有差異。說明通過數字應用能力的培訓,實驗組的該項能力水平有明顯改觀,而對照組幾乎沒有改變。
(二)對能力指標的處理與分析
表5是數字應用能力三級指標的描述,我們將數字應用能力測評的各個試題對應于第三級指標進行歸類,然后統計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個學生對應第三級指標所獲得的分值,對這些分值進行統計描述與差異性比較。

表2 實驗組(精化0911班)數字應用能力培訓計劃表

表3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成績統計描述表

表4 實驗組和對照組前測、后測差異性比較表

表5 數字應用能力三級指標描述表
在實驗組第二、第三級指標中,校正均值最大的是2.2.1項,即“使用給定公式進行計算,達到要求的精確度”,這說明實驗組的該項能力在數字應用能力中是最強的。校正均值最小的是2.3.1項,即“用表、圖形表示計算結果”,這說明實驗組的該項能力在數字應用能力中是最弱的。標準差最大的是2.1項,即采集與解讀數據,這說明實驗組的該項能力在數字應用能力中差異性最大,兩極分化嚴重。標準差最小的是2.1.2項,即“讀懂各種形式數據,并達到精度要求”,這說明實驗組的該項能力在數字應用能力中差別不大。

表6 實驗組后測第二級、第三級指標分值統計描述表
根據上述分析,對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的建議是:(1)加大學生“用表、圖形表示計算結果”能力訓練的學時,重點加強學生該項能力的訓練。(2)對于采集與解讀數據能力的培訓可以采用分層教學,對這項能力掌握較弱的學生群體可布置一定的課外練習,由能力較強的學生協助他們開展訓練。

表7 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第二、第三級指標差異性比較表
在實驗組和對照組后測第二、第三級指標差異性比較中,2.2.1項、2.2項、2.1.3項、2.1項都有極其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于 “使用給定公式進行計算,達到要求的精確度”、“數字運算”、“對數據進行分類、匯總及編制圖表”、“采集與解讀數據”這四項能力的教學效果最好。2.2.3項、2.3項、2.1.1項有非常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于 “對20項以上數據統計分析”、“結果展示和應用”、“獲取相關數據信息,做出準確統計”這三項能力的教學效果較好。2.3.1項有顯著性差異,這說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于“用表、圖形表示計算結果”能力的教學效果一般。2.1.2項、2.2.2項、2.3.2項沒有差異,這說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于“讀懂各種形式數據,并達到精度要求”、“復雜運算,如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判斷計算結果是否達到要求”這三項能力的教學效果不佳。
數字應用能力培訓對于“使用給定公式進行計算,達到要求的精確度”這個指標效果最好,實驗組能力水平遠遠高于對照組。對于“讀懂各種形式數據,并達到精度要求”指標,學生整體能力水平提高不大。據此,對于數字應用能力培訓的建議是:對學生“讀懂各種形式數據,并達到精度要求”、“復雜運算,如不同單位之間的換算”、“判斷計算結果是否達到要求”等能力的培養應增加訓練學時,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其中的原理,掌握運用的方法。
1.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領域對職業人才要求的不斷提高,職業核心能力(關鍵能力)越來越成為用人單位選人、用人的重要標準。因此,職業院校在加強學生專業能力培養的同時,一定要重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
2.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組織專家經過多年潛心研究,已完成除外語應用以外的七個模塊的培訓測評標準、培訓教材及測試文件包的開發,為職業核心能力的培訓奠定了扎實的基礎。職業院校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為學生架起通往成功的“金橋”。
3.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可以采用滲透性的教學方式,即將職業核心能力培養滲透于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之中。這就需要引導專業教師在教學設計中有意識地將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引入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課程考核中。職業核心能力還可以通過必修課或選修課的形式集中開展培訓,系統點撥和啟發,也可以通過第二課堂,在學生的社團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中強化職業核心能力的培養。從以上的實驗研究中可以看出,通過培訓可以在較短時間內使學生的某項職業核心能力獲得較大的提高。
4.職業院校的各個專業可以針對所對應的職業領域開展調研,了解和掌握該領域對職業核心能力要求的側重點,如化工行業對數字應用能力和與人交流能力等要求較高,可以在學生中重點開展這幾項能力的培訓和滲透,采用重點突破策略,不必面面俱到,還可以在學生培訓或入學前對學生進行某項能力的測試,了解學生在該項能力中的薄弱環節,在培訓時著重加以訓練。
[1]李懷康.職業核心能力開發報告[J].天津職業大學學報,2007,(2):4-8.
[2]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職業核心能力培訓測評標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職業技能鑒定中心.數字應用能力訓練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顧準.高職化工技術類專業職業能力測評手冊[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11.
“2011年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于天津召開
11月29-30日,“2011年中德職業教育交流大會”于天津市海河教育園區召開。大會的主辦單位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德國職業教育聯盟,承辦單位為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學會對外合作與信息服務部、天津市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學會、菲尼克斯(中國)電氣集團、天津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參會者有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代表,地方職教學會、行業協會代表,學會各機構代表;各高等院校、職業院校,特別是中德合作項目的院校領導和教師代表;各職業教育科研機構領導和研究人員代表;各有關企業的負責人,特別是在華德資企業負責人以及相關媒體人士等。
本次大會既是落實教育部《關于進一步促進職業教育領域合作的諒解備忘錄》的具體行動,也是踐行中德兩國總理本年所達成共識的具體舉措。大會的主題是“合作、發展、共贏”。
會議期間,大會圍繞主題組織了豐富多彩的高水平報告。報告主要包括:1.教育部職成教司、國際合作與交流司領導就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和教育國際交流合作作報告。2.德方專家就職業教育在應對世界金融危機和德國經濟發展中發揮的重要作用,歐盟在構建職業教育體系中的創新舉措,德國實訓教師培養體系等作專題報告。3.中方專家、行業企業和職業院校就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發展及國際比較,校企合作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教師隊伍建設和教學改革等作專題報告。同時,大會根據《諒解備忘錄》,針對當前中德職業教育共同關注的三個問題開展了三個專題論壇:1.應對新形勢下的行業指導與校企合作。2.適應工作世界變革中的課程與教學改革。3.職業教育領域的國際合作與項目推介。大會還點擊開通了“教育部中歐職業教育合作與交流網”,開展了培訓項目、資格證書和教育裝備推介與合作洽談。
(本刊編輯部)
G712
A
1672-5727(2011)12-0032-03
顧準(1967—),江蘇太倉人,碩士,健雄職業技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化工高職教育教學。
2009年健雄職業技術學院院級教育教改立項研究課題《基于化工技術類專業群的職業能力結構研究與實踐》(課題編號:教改200913)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