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紅敏
相機變沙子的“魔法”
文/郭紅敏
隨著社會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快遞以其投遞的迅速、價格的低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商家和消費者。但在物品運送過程中,快件丟失、損毀或短少的情況不時出現,寄件人又該如何保障自己的權益?
家住鄭州市的韓先生,從2005年就開始在淘寶網上賣相機了,因為信譽好,他的公司還被市里評為“青年文明號”。
2010年9月1日,韓先生所在的公司在淘寶網店銷售一套價值2.67萬元的嶄新數碼相機。湖北一客戶在網上淘得相機,應客戶的要求,韓先生公司的一位女工作人員通過鄭州一家快遞公司將數碼相機托運至湖北襄樊。之后,在客戶的要求下,貨物被轉運到湖南岳陽。然而,9月8日客戶打開包裝驗收時卻發現,箱子里面沒有相機,取而代之的是三袋沙子。客戶因此拒收,也不付款。湖南圓通公司的工作人員收件時進行了拍攝,照片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一個棕黃色的紙箱里有三袋沙子。
韓先生懷疑,相機是在轉運途中被掉了包。于是,韓先生急忙和這家快遞公司交涉。但是,這家快遞公司的說法讓韓先生感到非常生氣。快遞公司當時負責從他公司接件的一位楊姓業務員說,那天,韓先生公司的一個女孩把密封好的盒子交給他的。因為韓先生的公司經常來寄東西,屬于老客戶了,他們也沒問里面是什么。
這家快遞公司的負責人任先生則說,他們的快遞公司在全國各地有很多加盟商。各個加盟商按照區域分配業務,他的快遞公司只負責鄭州市北環附近的業務。由于業務員只看到了外包裝,并沒看到相機,并不能證明韓先生寄出的就是相機,而且由于各地加盟商不一樣,貨物可能是在湖北或是湖南的配送點出了問題。所以,他自己的公司沒有責任。
數次交涉未果,韓先生只好把這家快遞公司起訴到鄭州市金水區人民法院,要求被告賠償相機損失費2.6萬余元。
在庭審時,相機在轉運途中是否被“掉包”,成為雙方爭執的焦點之一。
韓先生認為,自己選擇了被告的快遞業務,雙方形成了合同關系,但是被告在履行合同過程中存在著重大過錯,最終造成原告相機被掉包的事實,因此被告應當承擔全部賠償責任。
對此,被告認為,被告公司業務員經原告要求,將原告的物品遞寄到湖北襄樊后轉運至湖南岳陽,在整個過程中包裹的重量始終是3.60千克,從重量上來看,此包裹不存在被掉包的可能。
另外,原告方工作人員在郵寄物品時并沒有向被告告知郵寄物品的名稱及價值,也沒有讓被告方業務員查看包裹內的物品。且在填寫快遞詳情單時,并未在“內件品名”及“數量”欄中填寫任何信息,而且送寄的包裹外包裝只是普通的紙箱,而不是數碼相機的原封包裝。
被告還辯稱,對于被告公司而言,其所謂的物件丟失,是整個包裹的丟失,而不是包裹內物品的丟失,本案中原告所遞寄的這件物品最終還是到達了收件人手中,即整個包裹并未發生遺失,只是現在原告聲稱原來遞寄的是照相機,到那邊卻變成了沙子。對此,被告不應承擔責任。至于其內部是何物品,或是否真被掉包,則應由原告向公安機關報案,待刑事程序結束后,以刑事判決的結果再對責任人進行民事追償,而不應由原告直接以民事訴訟的方式來要求被告賠償。
快遞環節眾多,包裹在運送過程中被亂扔、亂丟甚至被摔都是常事。最好是自己不包裝,請快遞公司員工出手,這樣出問題后能占據主動。
丟失物品如何賠償,成為原被告爭執的另一個焦點。
在庭審中,被告對于原告郵寄價值昂貴的數碼相機而不進行保價的做法提出了質疑。被告認為,根據快遞公司的規定,在快遞詳情單上以顯著的字體顏色標明了提示:“確認價值不超過人民幣一萬元”。對于快遞價值兩萬多元的數碼相機,原告不僅不說明情況,也不采取保價等保險措施。
被告認為,根據《國內快遞服務協議》的約定;“寄件人確認交寄的快件價值不超過一萬元人民幣,是否保價由寄件人自愿選擇,貴重物品請務必保價。如需保價,保價費為保價金額的3%;保價快件丟失、損毀或短少,按照實際損失價值賠償,但最高不超過快件的保價金額;未保價快件丟失、損毀或短少的,賠償限額為資費的三倍。”在本案中被告即使要承擔責任,也只是一種違約責任,按照約定,被告至多支付原告資費25元的三倍賠償即75元。
對此,原告則反駁說,該條款為格式條款,內容違反法律規定為無效條款。在本案中,由于被告的重大過錯造成原告損失,因此被告協議中的免責條款應為無效。同時原告認為本案不屬于被告協議中約定的被告賠償三倍郵資的情形。本案中的情形是被告的工作人員將原告的相機掉包,并不屬于詳情單約定情形,因此不應適用該詳情單約定的賠償辦法。
金水區人民法院審理查明,2010年9月1日,原告韓某通過被告快遞公司向吉某運送物品,在被告收貨的物流詳情單上只載明了寄件人、寄件地址、收件人和收件地址,其余內件物品、數量、重量、體積、保價金額、資費等欄目均為空白,被告員工楊某在攬件簽名處簽名。
法院認為,原告與被告依法簽訂的運輸合同合法有效,對雙方具有法律約束力,雙方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各自的義務。被告提供的速遞詳情單中已作出提示,該單還以加粗紅體字提醒寄件人填寫詳情單前,務請閱讀背面快遞服務協議,強調“未保價快件丟失、損毀或短少,按照資費的三倍賠償”。并再次以加粗黑體字提示“貴重物品請務必保價”,而原告未對托運貨物進行保價。按照原、被告雙方貨運合同的約定,未保價快件丟失,賠償限額為資費的三倍,庭審中雙方均認可被告收取原告資費25元,即被告應賠償原告75元。
11月8日,金水區人民法院一審判決被告快遞公司賠償原告韓先生損失75元。
接到判決書的韓先生,感到自己很冤,白白損失了兩萬多元。韓先生說,他們在快遞公司托運貴重物品時,一般不保價,而是看快遞公司的信譽。他算了一筆賬,自己賣一部相機也就掙500多元錢,而按照快遞條款,保價需要支付貨物實際價值3%的高額費用,一部近三萬元的相機光保價就需要近900元,不賺錢反而還要賠幾百元錢。
而快遞單據不如實填報,貨物丟失無法追償者也不在少數。
去年11月份,重慶市一位多年服務于快遞行業的資深速遞員蔣某,向媒體揭露了快遞過程中的種種陷阱。
蔣某說,包裝越漂亮的包裹越容易被私吞。很多全國聞名的快遞公司,都是靠加盟發展起來的,各公司管理不一,難免有害群之馬。對貨物丟失,加盟公司之間有一個內部協議,查出在哪個環節出的問題后,一公斤以內包裹公司要處罰該區域加盟公司500元錢,一公斤以上處罰2000元錢,但寄件人不一定拿得到這筆錢。
對于貨品保價,蔣某說只是“逗你玩”的。他說,保丟不保損,一直是快遞業的慣例。對保價物品,業務員會在格式合同外特別注明,保價只保外包裝,并讓寄件人簽字,否則拒收。
先簽字再驗貨,否則收發員寧愿將物品帶走也不會讓你先驗貨再簽字。這是一條行規,快遞公司內部有明文規定,收件人就是投訴,對快遞業務員來說也是無效投訴。蔣某支招:如果你簽完字驗貨后發現物品破損,業務員會在接收單上證明后將物品拿回。一定要提出現場驗貨的要求,否則業務員離開后,再發生什么事就說不清了。
業務員的承諾,必須寫在快遞單據上,并注明違約責任,讓業務員簽名確認,口頭承諾是無效的。
編輯:董曉菊 dxj502@163.com
本案中,韓先生缺乏關鍵的證據,他無法證明當初托運的就是
相機,由于沒有保價,按照格式合同,法院做出賠償三倍運費的判決是正確的。在托運貴重物品時,務必要對自己所托運物品進行保價。這樣,保價快件丟失、損毀或短少,就會按照實際損失價值賠償。
物件損失,按快遞費的三倍賠償已經成為快遞業的慣例了。由于我國目前沒有專門針對快遞行業相關的法律法規,現行只能參照《郵政法》、《民法通則》、《合同法》來執行,這是法律上的空白。隨著快遞、速遞等新興貨運服務的發展,制定完善的法規已成當務之急。 (鄭州大學法律博士王世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