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進一
魅力·魄力· 親和力追思金福安總編
文/趙進一
金福安總編輯離開我們已經一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仍會時不時地在我的腦海中閃現。我總覺得在他的身上有一股引力,能把人牢牢地吸住。
14年前的一天下午,《解放日報》舉行年度優秀通訊員(作者)頒獎大會。在市公安局宣傳處新聞科工作的我因稿子獲獎也恭列其中。時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的金福安在對獲獎稿件的點評中,對我撰寫的一組文章說了不少贊許的話,會場上一些熟悉我的人紛紛微笑著把目光投向了我,我只覺得臉上陣陣發熱,心口激動得怦怦直跳。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金總,我坐在距他不遠的地方,只見五十出頭的他,頭發已經斑白,一頭硬發隨意地披散至前額,像個大孩子似的。他說起話來聲音洪亮,吐字清晰,語調親切,用詞平實而富有感染力。他的講話從頭至尾沒有一絲一毫的官腔官調。在我的記憶中,當時他似乎沒用什么講稿……我不由得想,如果領導都能這樣,該多好啊!
受此激勵,我寫稿更勤奮了。幾個月后,我寫了一篇近8000字的稿子發到《解放日報》特稿部。原定于當月底發表,后聽責任編輯說因故要推遲兩周刊出,我一聽急了,因為市局即將召開警風警紀會議,我這篇文章的內容與這次會議有關,如果在會后刊出,文章的“現實意義”將大為減弱。
我在焦急中,忽然想到金總,知道他是為黨報把守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道關口的夜班副總編輯。我想給他打個電話,向他說明有關情況,請求如期刊出我的稿子,卻又鼓不起勇氣。他雖然在會上對我多有褒揚,然而我畢竟沒有直接同他打過交道。他身居高位,又這么忙,時隔數月,是不是記得我的名字也很難說……當時已是晚上8點鐘,我猶豫再三后,還是毅然決然地拎起了電話。直覺告訴我,金總是個平易近人的領導,向他如實反映情況、提要求,他一定會有所考慮,即使辦不成,他也絕不會冷待我。
金總的魄力、親和力都是來自他的人格魅力。我深為自己能交到這樣一位朋友、導師而自豪。他在《序》中對我的評價,是對我的激勵和鞭策,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果然,他一聽到我的名字,就像久別重逢的老朋友那樣,連說“是公安局的趙進一嗎?你好,你好!你找我有什么事嗎?”親切的話語使我顧慮頓消。我把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向他和盤托出,他沉吟有頃后用商量的口吻對我說:“你的文章我已看過,寫得不錯。警風警紀是大事,這樣吧,文章只比原計劃推遲一周發出,你看行不行?”我一聽,大喜過望,因為時間要求正好吻合。我馬上說,好的,好的,金總,謝謝你啦……接著,他坦率地對我的文章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后,又和我聊起了有關社會治安等方面的問題。不知不覺間,我們竟暢談了半個多小時。平時倒頭就呼呼大睡的我,那天晚上竟興奮得一連幾個小時睡不著覺。從此,金總就像一塊磁石那樣深深地吸引了我。
我清楚地記得,此后不久,金總調至《新民晚報》任黨委書記、總編輯。他到任沒幾個月,我就將一篇題為《督察風云錄》的長篇通訊發至《新民晚報》。稿子剛發出,我就有些后悔,這么長的稿子晚報怎么登啊?況且此文牽涉到公安隊伍的一些陰暗面,雖經市局領導審批同意對外宣傳,但在發行量高達160余萬份的《新民晚報》上刊登出來,影響太大了,會不會產生后遺癥……沒料到,我還在患得患失之際,《新民晚報》已經將此文以章回體的形式,在頭版刊出。乍見此文,我既激動,又緊張,身上冷汗漣漣,此事不知是禍是福,實在難料。我打電話給責任編輯,責怪他為什么不同我商量一下就以這樣的體裁刊出?他說,這是經過金總拍板的,他對大局的把握你還不放心?后來,此文在該報一、二版連載十天,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我親眼看到,每天下午3點不到,市民們就涌到街頭報攤買當天的《新民晚報》。到第11天,頭版刊出有關社會各界對此文反響的綜述稿,從市委宣傳部領導到公交司機,都對公安局“自我揭短”、嚴抓隊伍建設的做法表示贊賞,好評如潮。后來,我也因此文產生的良好社會效應而立功受獎,刊登此文的十張《新民晚報》在上海公安博物館展出至今……
真想不到,金總這個人看上去謙和、低調,做起事來,卻這樣有魄力!
2003年6月,我的第一部公安紀實文學集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卷首的“序”是書的“眼睛”,請誰來做“序”呢?由于收錄在本書的20多篇文章大多在金總擔任領導的《解放日報》和《新民晚報》上并經他的手發表的,他是這些文章的最好見證人,所以,我又想到了金總。于是我在一天上午,打電話給金總說要見他。他問我有什么事,我沒好意思說破,只是講見了面再談吧。他說,那你來吧。
我匆匆趕到報社,正巧在走廊上就遇見金總,我們隨便找了個地方坐了下來。當我把自己的要求吞吞吐吐地對金總一說,他呵呵地笑了起來,說:“給你的書作序,我的級別可能不夠啊,而且我們不是一個條線的,再說,我一般是不給人家寫序的……”說來也巧,說話間,他的手機響了。可能是對方也是請他為自己的書作序,因為我聽金總說:“寫序,我可能不行……”聞聽此言,我好不沮喪,心想,這下完了,金總正好借此回絕我。但我還是硬著頭皮說了理由,請他無論如何幫我這個忙。金總最后還是答應了我,我馬上從挎包里拿出一大沓書稿遞給他……
事后我想想覺得自己太自私。我明明知道晚報在中午要截稿,所以上午是最忙的時候,但那天,我為了急于辦自己的事竟把這點忘了,現在想起來就后悔。
我記得與金總見面不到一個星期,《新民晚報》辦公室的小張忽然來到我單位,送來了金總寫的序,并將書稿退還給我。手捧金總親筆為我寫的序,我的手在微微顫抖。那是用藍墨水書寫的三頁方格稿紙,字體端端正正,一絲不茍。短短900余字的序,寫得凝練、大氣,熱情洋溢,從中可以鮮活地感受到這位報壇宿將一顆滾燙的赤子之心,他對新聞隊伍的殷殷期望,對確保一方平安的上海公安隊伍的期待之情,無不躍然紙上……
我心里直感嘆,真是字如其人,文如其人!金總的魄力、親和力都是來自他的人格魅力。我深為自己能交到這樣一位朋友、導師而自豪。他在序中對我的評價,是對我的激勵和鞭策,是我不斷前進的動力。
編輯: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金福安,1944年3月18日出生,上海市人。1967年復旦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畢業后,歷任《解放日報》記者、編輯,夜班編輯部副主任、主任,編委,總編助理。1993年4月任《解放日報》副總編輯。1996年9月-12月在中央黨校學習,1998年5月至2003年11月,任《新民晚報》黨委書記、總編輯。2003年11月至2004年12月,任文匯新民聯合報業集團副社長。
在《解放日報》工作期間,金福安工作大膽創新。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發表時,《解放日報》突破常規,在第一版圍框刊登公報提要,對宣傳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全會公報精神起到了重要的解讀作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前夕,《解放日報》在第一版頭條標題位置醒目準確預告“海灣戰爭可能在二十四小時內爆發”,使當天出版的報紙備受關注,成為《解放日報》編輯史上的一個亮點。
主持《新民晚報》工作期間,金福安貫徹老報人倡導的辦報方針,積極弘揚“飛入尋常百姓家”的新民風格,堅持“新聞紙”、“文化紙”兩張紙的辦報風格,發揚傳統文化的同時堅持媒體創新,使《新民晚報》無論在社會效益還是經濟效益方面,在全國晚報界繼續保持領先地位。
金福安1985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91年和1993年兩度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范,1991年獲得上海市宣傳系統優秀黨員稱號,1992年被推選為中共上海市第六次代表大會代表,是上海市政協十屆委員。1994年他被評定為高級編輯;同年,被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授予首屆韜奮新聞獎,并成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