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惠之
社會責任邁步商業殿堂
文/惠之
太平洋保險店招透出一股責任的力量
當保險企業在開展業務、謀求利潤的過程中,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能夠為其突破之路提供發展指導時,就會產生比較強的主觀意愿,并將其轉變為有效的企業行為。
2011年11月18日,潤靈環球責任評級(RKS)正式發布《2011年A股上市公司社會責任報告藍皮書》,中國太平洋保險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獲本年度最高評級AA級,在519家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上市公司中列第四位,并獲“積極”的評級展望。2010年,太平洋保險企業社會責任報告評級為A+,在上市公司中列第七位。
2011年建司20周年,并且躋身世界500強的太平洋保險,秉承“誠信天下,穩健一生,追求卓越”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在公司經營管理過程中不斷完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建設,勇擔社會責任,開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會責任實踐,受到了行業內外的一致好評。
在太平洋保險“做一家負責任的保險公司”的使命中,“負責任”指的是對股東、客戶、員工、行業、社會、環境等所有利益相關方高度負責,以公司與股東、客戶、員工、行業、社會與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為目標,努力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業務運營的有機融合。
企業社會責任并不簡單意味著成本、約束,或者僅僅是慈善公益活動,而是實現創新和提高競爭優勢的潛在機會。
和許多企業一樣,太平洋保險從不缺乏公益舉措,無論是關愛孤殘、捐資助學還是扶貧賑災,都有非常突出的表現。而和許多企業不同的是,該企業并非簡單停留在公益層面,早已逐步上升為對社會責任的深刻認知和系統管理。
在過去的幾年中,太平洋保險致力于將責任議題融入公司的商業模式和日常經營管理,譬如,將環境和社會等因素進一步融入產品開發中,提供基于氣候變化因素的風險管理,向更多的人分群提供普惠的、可獲得的保險服務等。
太平洋保險在定位社會責任戰略方向時,始終秉持著這樣一個理念:整合協調核心業務與管理,在環境、社會責任以及經濟效益之間尋找并維持有效的平衡,從而為利益相關方創造更為全面的價值。“社會責任應該是企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和核心業務高度相關,在這樣的模式下,企業可以隨時隨地都履行社會責任。”太平洋保險相關人士表示。
將企業社會責任意識有機融入公司主營業務的過程中,太平洋保險可謂“軟硬兼施”。在軟環境方面,這家公司主張企業社會責任觀與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保持一致,并以理念促共識,有計劃地開展面向經營管理層的企業社會責任培訓,通過內部傳媒等載體,針對全體員工進行了理念普及。
當一個員工把自己的人生目標和企業團隊聯系在一起時,企業團隊才能超越個人的局限,發揮集體的協同作用,進而產生1+1>2的效果。這是員工的責任感,能喚起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團隊精神,以達到企業的既定目標,實現企業的社會責任感。
在硬環境方面,太平洋保險已建立了戰略、實施、溝通三大體系。其中,與利益相關方的溝通機制在太平洋保險不斷探索中正日趨完善,“充分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了解其訴求,在此基礎上,結合自身業務與運營特點,深入分析,才能在產品、服務、投資、運營流程等方面實現有益的創新。”
在太平洋保險看來,要實現企業社會責任與核心業務的有效融合,除了借鑒國內外同業的最佳實踐外,更為重要的是,需要傾聽包括股東、客戶、員工、行業、社區等在內的各利益相關方的意見。前不久,太平洋保險已開展了系統的利益相關方調研活動。據悉,未來,這將會被作為一項常規工作定期開展并固化下來。
企業履行社會責任,應當在呼應利益相關方需求的基礎上,更為緊密地結合自身的商業模式,確定關鍵責任領域,并落實于運營的各項實踐中。
“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指出,社會問題是社會的疾病,卻也是企業生存與發展的機會所在。企業的功能就是借解決社會問題創造商機,將變革轉化為新的事業,并實現共贏。
這個觀點顯然也得到了太平洋保險管理者的認同。“當保險企業在開展業務、謀求利潤的過程中,發現企業社會責任能夠為其突破之路提供發展指導時,就會產生比較強的主觀意愿,并將其轉變為有效的企業行為。”太平洋保險相關人士說。
鑒于此,太平洋保險的商業模式緊扣社會責任實踐的步伐。比如,在緩解低收入地區人群的保險保障方面,太平洋保險一直進行著有益的探索和實踐。依托農信社網絡,找到具有貸款保險需求的客戶,同時通過開發即時出單、在線出單系統等,使操作方式簡單可靠,并降低成本。通過這種產品設計和后臺運營系統的創新,讓太平洋保險在農村小額保險這一具有公益要素的領域,獲得了較為持續的商業性的成長動力。
此外,為配合上海“兩個中心”建設,太平洋保險積極參與了延稅產品開發項目。該項目充分發揮了商業保險對基本養老的補充作用,是保險參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
據報道,太平洋保險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賃房項目債權投資計劃”也備受關注。該投資計劃用于建設和運營50萬平方米的上海公租房項目。這一項目有助于緩解上海市青年職工、引進人才和來滬務工人員及其他常住人口的階段性居住困難,同時也有利于保險資金能夠取得較為合理的投資回報。
較之其他行業,應人們相互救助和風險保障需要而生的保險業,無論從其產生還是基本屬性來看,都更應突出表現其社會責任感。然而“脫離了企業自身商業模式來談社會責任,也許并不長久”。
太平洋保險在社會責任的實踐路途上,早已找準產品、服務的定位和切入點,把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理念,自然地融入了自身的改革與發展中,使企業的社會責任成為企業進步的助推器。
“企業社會責任建設要走得長久、落到實處,必然要與公司的戰略高度協同,與核心業務緊密結合。”這也意味著,呼應客戶的關注和需求,實現顧客價值成為企業社會責任建設的重要方面。
2010年,太平洋保險在國內保險業率先啟動“以客戶需求為導向”的戰略轉型,要求“關注客戶需求,改善客戶界面,提升客戶體驗”。而在滿足客戶普遍需求的基礎上,公司于近些年開發了一批針對特定客戶特色需求的創新性產品。如,在產險業務領域,開發了科技企業保險等針對特定客戶特色需求的產品。在壽險業務領域,系列產品“人生四季有保障真幸福”則根據客戶在不同階段的不同需求,提供相適應的保險保障和服務。
此外,太平洋保險通過公開透明的理賠流程,例如在理賠過程中向客戶發送短信,告知其理賠所處的不同環節等,為客戶帶來更為良好的體驗。“賠付對保險經營絕不是件壞事。保險公司存在的理由之一,就是為了起到保護傘的作用,即不是隨時都要用到,但在用到時就必不可少。”太平洋保險相關人士稱。
“把保單送交給客戶僅僅是服務的開始,完成理賠也不意味著‘責任’到期。”2009年起,太平洋保險開展“樂行天下”交響樂巡演暨客戶服務活動,通過跨界營銷的方式,讓客戶在音樂中感受保險的美好。配合音樂會開展的客戶聯誼、VIP體檢、關愛住院客戶等特色客服活動,讓客戶體驗到了全方位的保險保障。
近期,太平洋保險更是通過回訪新老客戶,進一步梳理客戶信息,掌握客戶的保險需求,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的產品和服務體系,以為客戶提供差異化的服務體驗。如今,形式多樣的“溫情服務體驗”在公司層出不窮,客戶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承擔社會責任,會給企業自身帶來良好的社會聲譽,而良好的社會聲譽也必然會推動企業的進一步發展。”這是一個良性循環,將企業社會責任與公司的戰略、核心業務相互結合,運用優勢資源,借助靈活通達的商業模式,太平洋保險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局面。
“未來,就企業社會責任而言,我們還將在戰略、組織、實踐方面做更多有益的探索。”太平洋保險相關人士如是說。
編輯:成韻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