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功課,避開陷阱
在藝術品拍賣市場,你看到的拍賣品可能是真的,但也可能是贗品,如何避免上當受騙?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買家對拍賣標的的把握,要先預備,做功課,打有準備之仗,這樣才能避免沖動,避開陷阱。在藝術品拍賣市場常見的陷阱有:
陷阱一:藝術家的名氣。我們要明白同一位藝術家的作品都有高低優劣之分,這中間相差甚大。如應酬之作與精心之作比較,藝術家發揮的創造力就很明顯在其中看出,光看名氣不看作品從長遠來看,始終是不能輕易買進的。這種帶有名氣的藝術應酬品,只會給自己帶來一次不成功的教訓。
陷阱二:價格泡沫。上升空間小的的藝術品,就像股市一樣,在高價位的藝術品,買進也是很危險的。因為有些名家的書畫作品已經出現在許多不同的拍賣會場時,其價格已經定位,大致在這范圍內,且單從畫的藝術價值來講也不符合這個上升的曲線,還會出現滑坡,這就是“泡沫”出現了。
陷阱三:炒作。這種手法是一些投機者所為,為了使自己手中的藏品賣個好價,投機商人將藝術品的價格推到一個不合理的高度,之后便全身而退,留下接手的就成了買家,以及無盡的痛。
陷阱四:贗品之說,聽誰的。大多數人在競買之前都會找鑒定家確認拍品真偽,鑒定師起到了核心作用。拒絕贗品,應該是鑒定師的職業擔當。
舉一事例來說:某買主在一場拍賣會上拍得若干件作品,其中對一幅張大千的畫作存有異議。后請當時中國書畫鑒定界的“北徐南謝”(北京的徐邦達和上海的謝稚柳)兩位權威辨別,結果,一人說真,一人說假。于是,該買家隨后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退款,但因證據不足,皆以失敗收場。后買家不甘心,又向最高院申訴,至此經全國書畫鑒定組11位書畫家集體認定此畫為偽作后,經調解,拍賣方同意退款。這個案例中出現的是兩位泰斗級鑒定師,他們也會出錯,所以,拍賣公司不保真情有可原,這也成為買家的風險所在。
在藝術品拍賣過程中,競拍者還要注意以下三點:
一是要實地看樣。就是所謂的預展階段,參加拍賣前,就要充分了解拍賣標的的權屬狀況、品質優點、瑕疵點。隨后,對有意向的競拍標的做上記號后與相關人士咨詢同類物品的大致價格,經過比較后再確定自己可承受的、或是自己競買的心理價格。一般自己定好的價格,在拍賣會上不要輕易動搖,因為臨場的氣氛會影響到你的決定,產生浮躁感,而做出錯誤的判斷。
二是要熟悉拍賣規則。競買人參加拍賣會,除了掌握基礎的拍賣規則,還要注意細節的把握,比如:仔細了解拍賣師的風格與報價方式就十分關鍵,盡管競買人是拍賣會上的主角,要掌握拍賣師落槌的節奏快慢,以便于你考慮是否加價。如果落槌快,考慮時間短,不要競買人快速作出反應,以免錯失心愛的拍品,而后悔不已。
三是要掌握競價技巧。在一輪一輪的加價過程中,有些買家謹慎、有些買家抱著非拿不可的心,碰上兩強相爭,競價激烈時,不要有“人無我有”的虛榮心,這種志在必得的心態其實很盲目,這類不惜一擲萬金的買家,最后就只有套牢的份了。所以放平心態很重要,但有時候搶占下起拍價也很關鍵,因為這有可能就是成交價,這種情況預想不到,可算是拍賣場里的“撿漏”吧。買者要培養自己拍時的果斷,沉著。
目前,拍賣場里的消費群體正在不斷壯大,買者應找到適合自身的主題購買,再結合自己的品位、修養、愛好與興趣對藝術品進行欣賞把玩,做個生活中有情趣、拍場上聰明的買者。
(文:沈海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