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良英
(盤縣水利局水土保持辦公室,貴州盤縣553537)
貴州省盤縣實施珠江上游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簡稱“珠治”工程)以來,水土流失狀況得到了明顯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隨著“珠治”工程的實施,盤縣項目區治理成效監測體系逐步建立,實現了跟蹤監測,能夠為治理成果評價提供依據。為分析“珠治”工程盤縣項目區的治理效果,筆者收集了楊松、梅子沖兩條小流域3年來治理成果的監測數據,并對數據進行了分析,以總結經驗,探討治理方法的改進。
“珠治”工程盤縣項目區涉及盤縣東部的舊營鄉和南部的板橋鎮。項目區位于珠江流域北盤江支流烏都河源頭,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具有雨熱同步、溫濕適度、水熱充足的特點,年均降水量1410 mm,降雨時空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5—10月,期間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85.6%;多年平均氣溫14.6℃,年無霜期297 d,年日照時數1607.6 h,年均日照百分率38%;區內溝谷數量多、地形復雜、地塊破碎,土壤有砂壤土、紫色土、黃壤土、水稻土等,并以砂壤土、黃壤土為主,土壤較瘠薄,土層厚度一般為20~80 cm;植被多為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常綠針闊混交林,并以人工種植的喬木林和次生的灌木林及疏幼林為主。
盤縣項目區自2006年初開始治理,于2008年底結束,治理范圍主要是楊松、梅子沖兩條小流域,流域面積51.46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30.69 km2。項目區共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1448.97 hm2,其中石坎坡改梯 55.00 hm2,栽植水保林 407.11 hm2、經果林 194.97 hm2,實施封禁治理 791.89 hm2。對項目區治理成果的監測工作始于2008年初,于2010年底結束。
根據兩條小流域的基本情況,對水土保持措施的治理效果進行了監測。設置5種共33個樣方,其中20 m×20 m的水保林樣方6個,20 m×20 m的經果林樣方6個,5 m×5 m的封禁治理樣方3個,2 m×2 m的坡耕地樣方9個,2 m×2 m的坡改梯樣方9個,坡耕地樣方用作坡改梯樣方的對比樣方。對于水保林、經果林和封禁治理措施,采用常規方法記錄和監測植被類型、恢復時間、恢復方式、人工影響、樹種組成以及人工造林的成活率、保存率、胸徑、郁閉度、覆蓋度等;對于坡改梯措施,采用作物測產方法對新修石坎坡改梯與坡耕地的玉米、小麥單產進行對比,實施連續跟蹤監測,每年測算1次。
表1是種植在荒山荒坡的6個水保林樣方共約600株水保林木(滇柏)的存活率及生長情況。3年的觀測數據表明,水保林木種植后生長良好,樹高和胸徑明顯增加,保存率在80%以上。

表1 水保林木(滇柏)生長情況調查
表2是6個經果林樣方內共約200株經果林木(梨)的存活率及生長情況。從3年的監測數據看,與水保林情況不同,經果林發展前景并不樂觀。種植后第一年秋季監測時,經果林木長勢良好,存活率在80%以上;到第三年秋季監測時,種植的經果林樹種不僅保存率低、人為損壞嚴重、保存率達不到60%,而且長勢差、產量低、果實小、口感差,經濟效益較低。

表2 經果林(梨)生長情況調查
3個封禁治理樣方的觀測數據表明,經過3年左右的時間,生態修復區植被恢復效果明顯:封禁治理實施前植被覆蓋度為33.75%,其中草本植被覆蓋度為17.3%;封禁治理實施后,灌木、草本植物數量均明顯增加,植被覆蓋度達到90%,其中草本植被覆蓋度提高到56.7%,同時地帶性植物救軍糧、小葉鼠李成為該區的優勢群落,并出現了臭椿、野板栗、野楊梅、毛桃等新喬灌木樹種。目前,在項目區內已形成喬、灌、草立體結構,群落結構趨于合理。
表3為新修石坎坡改梯樣方和坡耕地樣方玉米、小麥產量對比。由表3知,對坡耕地進行坡改梯整治后,農作物增產明顯,其中玉米平均增產24.5%、小麥平均增產37.8%。

表3 作物增產效益調查
(1)“荒山封禁+人工治理”模式。根據當地生態自我修復能力強、人類活動破壞導致水土流失嚴重的實際,盤縣項目區采取了“荒山封禁+人工治理”模式,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其中:植被覆蓋度由33.8%增加到90.0%,草本植被覆蓋度由17.3%增加到56.7%;水保林木長勢良好,存活率保持在80%以上。在該模式中荒山封禁和人工治理是相輔相成的,一方面除了選對樹種、落實人工養護措施之外,荒山封禁可以避免人類活動對植被的破壞,是栽植水保林十分重要的前提條件;另一方面,封禁治理能夠取得成功,落實林權改革措施必不可少。通過落實林權改革措施,明確了農民對荒山的權利和責任,使農民有了積極性,自覺實施管護,進而能夠保證封禁治理的實施效果。在封山禁牧的同時,還可以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大力發展草畜產業和舍飼養殖。因此,“荒山封禁+人工治理”是適用于盤縣項目區行之有效的治理模式。
(2)經果林種植失敗的根本原因是沒有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對比水保林木和經果林木的存活率,種植后頭3年水保林平均每年減少2.5%,屬于正常范圍,而經果林平均每年減少13.5%,損失較嚴重。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治理措施與農民意愿不一致,首先農民不認為果樹可以產生效益,種植后不進行任何管理,任其自生自滅;其次農民在種植經果林的地塊內種植高稈作物,果樹幼苗根系先被人為破壞,又被作物爭光搶肥,生長環境較差。
農民對種植經果林缺乏熱情的原因,一是經果林的效益短期內無法顯現,農民的意識仍停留在在房前屋后種幾棵果樹,自家有幾個果子吃就滿足了。二是市場機制沒有形成,農民沒有種植果樹賺錢的盼頭,尤其是種植果樹頭幾年付出的成本要高于其他作物,僅看眼前利益覺得不如種莊稼。三是宣傳引導和技術指導不到位。當地農民祖祖輩輩靠種糧食生活,不了解果樹生長規律與種植技巧,像對待水保林木一樣種植經果林木,經濟效益自然上不去。四是農民沒有果樹管理意識,不施肥、不整形修枝導致土壤貧瘠、果實發育受阻,造成果樹果品差、產量低。
(3)石坎坡改梯是坡耕地整治的有效措施。山區坡耕地的先天條件決定了其產量低下、交通不便、生產條件較差,這一現象在南北盤江石灰巖地區非常普遍。在楊松和梅子沖小流域,坡耕地占到耕地總面積的54.3%,坡耕地又是產生水土流失的源地,水土流失的后果往往會造成土地嚴重退化甚至失去生產能力,因此迫切需要進行坡耕地治理。而項目區內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石料豐富,坡耕地里最不缺的就是石頭,坡改梯時就地開采使用一方面解決了修筑石坎的石料,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臥牛石”對土地平整的障礙,受到農民歡迎。坡耕地經過石坎坡改梯整治后,產量平均增加了31.2%。因此,在今后盤縣項目區的治理中應加大坡改梯措施的資金投入,采取以石坎坡改梯為主,實施保土耕作措施,結合田間路網建設、疏浚溝渠,并根據市場需要調整產業結構,提高土地生產力。
從監測數據反映出的情況來看,盤縣項目區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生態修復與農民增收沒有直接掛鉤,創收渠道單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存在難點。要解決上述問題,應該引入市場機制,改變當地農民祖祖輩輩以糧食作物解決溫飽的思維定式,并且因地制宜地推廣禽畜養殖、果園種植,引進經濟作物,開發農家旅游等,使農民在生態治理中獲得實惠,自覺參與到人工治理和封禁治理中去。二是經果林種植不成功。在盤縣項目區,水保林和石坎坡改梯措施的水土保持效果較好、經濟效益顯著,深受農民歡迎。經果林種植要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選準有條件的地塊和有經營意識的農戶進行示范,以調動廣大群眾種植經果林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