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麗
黑龍江省大慶油田總醫院集團龍南醫院檢驗科,黑龍江 大慶 163453
梅毒是一種慢性性傳播疾病,由梅毒螺旋體感染所致,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梅毒螺旋體傳播途徑主要包括接吻、性交、哺乳等方式[1-2]。梅毒螺旋體的檢測方法很多,為尋找一種快速、準確、操作簡單的檢測方法,筆者對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收集的1548份血清采用不同方法進行了檢驗,現將臨床資料及結果報道如下:
本組資料均來自我院2008年1月~2011年3月住院、門診患者以及健康體檢人員,共收集血清1548份,其中,男752例,女796例;年齡18~65歲。
TECAN全自動酶免疫分析儀(帝肯公司,瑞士);人梅毒螺旋體IgM(TP IgM)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試劑盒(上海科華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RPR)試劑盒(上海實業科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中國);梅毒螺旋體抗體被動顆粒凝集試驗(TPPA)試劑(日本富士瑞必歐株式會社,日本)。
1.3.1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法 取靜脈血2 ml,室溫下自然凝固10~20 min,3000 r/min離心20 min,仔細收集上清。在酶標包被板上進行樣本稀釋,稀釋后各孔濃度分別為90、60、30、15、7.5 μg/L,加樣量均為 50 μl,在酶標包被板上待測樣品孔中先加入樣品稀釋液40 μl,然后再加入待測樣品10 μl,輕輕晃動混勻。封板膜封板后37℃溫育30 min,洗滌,加酶,溫育,再次洗滌后,每孔均依次加入顯色劑A、B各50 μl,輕輕震蕩混勻,37℃下避光顯色15 min后于每孔加終止液50 μl,終止反應。15 min內進行測定,以空白孔調零,450 nm波長依序測量各孔的吸光度(OD值)。
1.3.2 快速血漿反應素試驗法 室溫下將0.05 μl待檢血清,加入檢測卡片上的圓圈內,使用專用針頭將RPR抗原向待測血清中滴入1滴,使用RPR旋轉儀將紙卡以水平方向進行旋轉,持續8 min,立即在光線充足處觀察是否出現黑色凝集顆粒或絮片,如出現,則為陽性。根據樣品的OD值由標準曲線查出相應的濃度,根據酶標儀讀數判定結果。
1.3.3 梅毒螺旋體抗體被動顆粒凝集試驗法 在微量反應板的第 1~4 孔中分別加入 100、25、25、25 μl標本稀釋液,取待檢血清25 μl加入第1孔中,以2倍逐級稀釋至第4孔,于第3孔中滴入未致敏粒子25 μl,第4孔中滴入致敏粒子25 μl,使用微量振蕩器將其震蕩混合30 s,加蓋,水平靜置于室溫下2 h。顯微鏡下觀察,粒子聚集成紐扣狀,呈現出圓形,邊緣平滑,為陰性;粒子成小環狀,邊緣平滑,為弱陽性;粒子形成大環,邊緣雜亂,為陽性。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數據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1548例患者中,以TPPA法檢出梅毒螺旋體陽性16例為金標準;RPR試驗檢測假陰性3例,假陰性率為18.75%,ELISA試驗檢測未出現假陰性,兩者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TPPA法檢測梅毒螺旋體陰性1532例為金標準;RPR試驗檢測假陽性2例,假陽性率為0.13%,ELISA試驗檢測假陽性1例,假陽性率為0.07%,兩者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ELISA、RPR與TPPA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結果的比較[n(%)]
近年來隨著西方自由思想的傳播,國人的思想日益開放,人口流動加劇,社交活動逐漸增加,性傳播疾病的發生率較改革開放前有了明顯升高。在性傳播疾病中,梅毒是一種危害性較大的疾病[3]。梅毒由機體感染梅毒螺旋體所致,可通過性接觸和母嬰傳播。據統計,梅毒患者數量已居甲、乙類法定報告傳染病中的第5位[4]。為防止梅毒的進一步大量傳播,對梅毒螺旋體進行篩查具有重要的意義。膜蛋白與溶血素是梅毒螺旋體的重要致病因子。感染梅毒螺旋體4~10周,人體血清中即可產生抗梅毒螺旋體抗原的特異性抗體以及抗類脂抗原的非特異性抗體[5-6]。目前,臨床上對梅毒螺旋體感染的檢測主要是對血清中梅毒抗體的檢測。一類為非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體血清學試驗,檢測血清中的非特異性類脂質抗體。如RPR,此方法開展早、應用廣泛,但敏感性低[7];本組資料中,RPR假陰性率為18.75%,準確率低,可出現部分漏診情況,已越來越不適應臨床篩查要求。另一類為特異性梅毒螺旋體抗體血清學試驗,檢測抗梅毒螺旋體抗體。如TPPA,是目前診斷梅毒螺旋體的金標準[8];本組中ELISA法與RPR法的假陽性、假陰性率均以TPPA檢測結果為標準進行計算。ELISA是近年研制并發展的一種血清學檢測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ELISA法敏感性高[8],本組資料中,ELISA試驗未出現假陰性結果,假陽性率為0.07%,說明此法漏診情況基本不會發生,且其費用低廉、操作簡便、儀器讀取結果準確,適用于臨床篩查。
綜上所述,實驗室檢測梅毒螺旋體,TPPA為金標準,但ELISA法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敏感性高,可用于臨床篩查,兩者配合應用,可提高梅毒螺旋體感染診斷的特異性和敏感性,減少誤診和漏診的發生,為盡早制訂治療計劃提供可靠的依據。
[1]楊建蘭,郎亦波.不同血清血診斷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5):90-91.
[2]王遠流.妊娠期梅毒感染與母嬰阻斷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9,15(24):3767-3769.
[3]陳景云.不同檢驗方法檢驗梅毒血清的比較研究[J].中國醫藥指南,2010,8(29):238-239.
[4]王靖,王麗,王春風.梅毒臨床診斷3種檢測方法的應用評價[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8,7(3):19-20.
[5]關盼香,張桂芹.兩種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抗體的比較[J].醫學檢驗雜志,2009,6(16):112-113.
[6]康健.兩種梅毒血清學檢測方法的比較[J].中外醫學研究,2010,8(23):78.
[7]王育瑛,趙文波.TPPA和RPR聯合檢測梅毒抗體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09,33(4):488-489.
[8]唐菁娟.三種梅毒檢測方法的比較分析[J].醫學信息,2010,23(10):3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