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燕梅
內蒙古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科,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結腸和直腸炎癥性疾病,為非特性腸道炎癥。本病病因不清,未完全研究透徹。患者主要臨床特征為膿血便、腹瀉及腹痛,黏膜出現水腫、充血及多發淺潰瘍。潰瘍性結腸炎病史較長,治療療程長,并且較難治愈,因此合適的療法對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1]。現代醫學常用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及氨基水楊酸進行治療,但效果不甚理想。本研究用中醫序貫療法對2009年1月~2010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治療,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選取2009年1月~2010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57例,女43例;年齡20~64歲,平均54.1歲;病程0.2~32.0年,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其中,對照組50例,男29例,女21例;年齡20~64歲,平均53.2歲;中度21例,輕度29例;慢性復發型23例,初發型27例;病程0.2~31.0年。治療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21~64歲,平均55歲;中度22例,輕度28例;慢性復發型25例,初發型25例;病程0.4~32.0年。所有患者年齡均在65歲以下,并大于18歲;符合國家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結合診治標準,為濕熱內蘊證[2],并同時符合《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標準[3],患者病情均為活動期,病情為中度與輕度,類型為慢性復發型或初發型。排除水楊酸過敏患者,哺乳或者妊娠期婦女,克羅恩病患者,感染性結腸炎患者,病情嚴重或遵醫性差患者。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及病情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活動期患者每日服用美沙拉嗪腸溶片4次,每次1 g。患者疾病癥狀減輕后,改為每日服藥3次,每次0.5 g。用中醫序貫療法對治療組患者進行治療,治療組活動期患者首先用地榆 10 g、白頭翁10 g、黃芩10 g及黃連6 g,300 ml水煎服進行清腸化濕治療,每日3次;同時每日睡前用地榆30 g、苦參10 g、石菖蒲20 g、黃柏30 g,100 ml水煎進行灌腸治療。患者疾病癥狀減輕后,用炒白芍20 g、白芷10 g、白及6 g、炒白術10 g、炙黃芪20 g,300 ml水煎服進行清腸扶正,每日3次,同時每日進行灌腸治療。兩組患者均治療6個月。術后隨訪每月1次,隨訪半年。隨訪期間按照《癥狀體征分級量化標準表》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詳細記錄手術后的副反應并及時總結。患者若有復發癥狀出現,應及時進行對癥治療,檢查后填寫《腸鏡及組織病理學檢查表》及《Sutherland DAI積分表》。
按照參考文獻[4]標準對治療后臨床療效進行評價,分為復發、臨床緩解兩個標準。Sutherland DAI總分>2分、患者出現大便隱血陽性、膿血便、腹瀉及腹痛為復發;Sutherland DAI總分≤2分,患者糞便常規檢查無異常、無腹瀉及腹痛癥狀為臨床緩解。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分析,組間對比采用χ2檢查,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先依據濕熱內蘊證進行清腸化濕,病情緩解后依據脾胃虛弱程度進行清腸扶正中藥序貫療法治療。經過6個月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緩解47例,復發3例,復發率為6%(3/50)。對照組采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臨床緩解30例,復發14例,復發率為28%(14/5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經過6個月治療后,在半年隨訪的過程中,共有5例出現過不良反應,癥狀主要為藥物性皮疹、尿素氮(BUN)異常及谷丙轉氨酶(ALT)異常。治療組出現1例ALT異常,而對照組有1例藥物性皮疹,1例BUN異常及2例ALT異常。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1/50),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4/50),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隨訪均有復發情況出現,復發的主要因素為飲食所引起,亦有感染及環境因素。見表2。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性腸道炎癥,為結腸和直腸炎癥性疾病。本病病因不清,患者多出現膿血便、腹瀉及腹痛,黏膜出現水腫、充血及多發淺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較難治愈,并且病史長,因此合適的藥物對疾病的治療至關重要。西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雖然有一定的療效,但不甚理想且有一定的副作用[5]。

表2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例)
中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為“腸風”或“臟毒”范疇,患者久病多虛,脾胃虛弱。治療常以通為補為原則,對潰瘍性結腸炎有明顯的療效,并且副作用小及復發率小,具有明顯的優勢[6]。本研究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進行中醫序貫治療,對活動期患者用地榆、白頭翁、黃芩及黃連進行清腸化濕治療,同時用地榆、苦參、石菖蒲、黃柏灌腸治療。當病情有明顯緩解時,用炒白芍、白芷、白及、炒白術、炙黃芪進行清腸扶正,同時對患者的肝、腎、肺及脾進行治療。地榆可以抑制IL-1β、TNF-α等結腸特異性因子,白芷可以抑制炎癥因子TNF-α、前列腺素及NO的產生,白芍能激活T淋巴細胞進行抗炎,中藥劑方可以對病變結腸組織進行抗炎以維持治療效果[8]。
筆者選擇2009年1月~2010年5月來我院就診的100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治療組先依據濕熱內蘊證進行清腸化濕,病情緩解后依據脾胃虛弱程度進行清腸扶正中藥序貫療法治療,對照組用美沙拉嗪進行治療。經過6個月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緩解47例,復發3例,復發率為6%,而對照組臨床緩解30例,復發14例,復發率為28%,這說明治療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兩組復發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出現1例ALT異常,而對照組出現1例藥物性皮疹,1例BUN異常及2例ALT異常。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治療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中醫序貫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1]韓英.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維持緩解治療評價[J].中國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04,4(6):338-341.
[2]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S].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2-134.
[3]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消化雜志,2007,7(8):545-550.
[4]陸玥琳,沈洪,張聲生,等.中醫序貫療法對潰瘍性結腸炎維持緩解的療效觀察[J].2011,27(2):118-120.
[5]王新月.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治療優勢與對策[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28(9):779.
[6]李國棟.中藥灌腸方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觀察及實驗研究[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9,10(9):617.
[7]朱潔梅,李春婷.中藥內治潰瘍性結腸炎線議[J].環球中醫藥,2011,4(1):43-45.
[8]鄭子春,沈洪,朱萱萱,等.黃柏、地榆等對潰瘍性結腸炎大鼠組織中NF-κB和細胞因子是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醫急癥,2010,19(3):685-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