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策劃:本刊采編中心 執行:孫長青
◎ 本次專題采訪得到中共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人民政府發改委、青海省社會科學院、青海省攝影家協會等單位及相關部門的支持和協助,特致謝忱。

編者按:
雪域高原,茫茫昆侖——巴顏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祁連山……青海湖、沱沱河、湟水河、唐潘古道、格爾木盆地……一幅幅大氣磅礴、撼人心魄的景致,鑄就了青海省質樸博大、雄奇壯美的畫卷。
青海是全國首屈一指的礦藏資源大省,不僅礦藏種類繁多,而且儲量豐富,其中許多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世界第一,屬國內外急需資源。但是,青海卻一直被視為“面積大省,人口小省;資源大省,經濟窮省”。
西部大開發10年來,青海省委、省政府實施“以開放促開發,以開發促發展”的戰略,青海人民奮發圖強,構筑起石油天然氣開采、電力生產、有色金屬、鹽湖化工四大支柱產業,培育了冶金、醫藥制造、畜產品加工和建材四大優勢產業,努力改變著青海發展相對滯后的面貌,社會經濟各項事業取得長足進步。可以說,西部大開發這10年,是青海各族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
隨著社會經濟的轉型發展,青海最終把發展策略定位在“四個轉變”、“四個發展”上。更高層次的轉變和跨越,必將給青海人民帶來更多吉祥和福祉。
青海地處高寒,生態環境脆弱,諸多自然因素嚴重制約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青海人民是怎樣迎難而上,困中求勝的?青海是如何“生態立省”,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青海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未來將如何發揮?
帶著這些疑問,本刊“璀璨10年·10年展望”專題報道組第十一站特派記者于深秋季節走進青藏高原,采訪了青海省部分政要和社會經濟學家,試圖揭示青海緊緊圍繞科學發展、保護生態、改善民生三大任務,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成功之路;向讀者展示一個生機勃勃、前途無量的大美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