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勵
“創新社會管理”亟待破解什么問題?答案的核心是改善民生,完善社會管理體系。而重點是要完善以下領域的管理體系:保障和權益保護體系、社團管理體系、社區管理體系、社會服務體系、社會工作體系、社會安全體系、社會應急體系,以及矛盾預防與化解體系。
近日,“商人謝根榮騙貸案”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有眾多評論認為 “金縷玉衣” 騙貸版、“老太太跌倒”不敢扶等現象,不過是社會道德滑坡的一個縮影,體現了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而針對目前中國在“重大變化”轉型期自然引發的社會問題、社會矛盾,國家要全面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其亟待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哪些?創新的“焦點”在哪里呢?
“為什么我國現行的社會管理模式亟待創新?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社會管理的需要”, 陜西省社會科學院社會研究所所長石英向記者介紹,比如:傳統高度行政化的控制模式和單純的市場化管理模式都無法適應中國社會的發展需要。
突出表現:第一,在社會管理的某些方面,依然維持高度的行政化,缺乏競爭機制,導致對公權力的監督與制約機制缺失,權力尋租和權力腐敗屢有發生。如某些行業的評估、認證、監理等,仍然處于高度行政壟斷狀態,也由此成為腐敗高發區。
而社會管理的很多方面,又過于簡單地迅速切換到完全的市場化管理,使社會保障和社會公平的維護受到沖擊,食品安全、醫療問題都是過度市場化管理思路引發的嚴重社會問題。
第二,弱勢群體的利益不能夠得到有效維護,社會公平無法盡快實現,人們由低一層向高一層流動的機會不自由。社會競爭不公平、機會不均等造成了社會階層固化。富二代、官二代、農二代、貧二代等說法,表明社會流動機制不暢。
“為什么我國現行的社會管理模式亟待創新?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已經不能完全適應現實社會管理的需要。”
記者查閱有關資料,我國推進的創新社會建設、社會管理包括以下內容:一是公共服務體系的建設與管理;二是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與管理;三是社區的建設與管理;四是社會組織、社團組織的建設與管理;五是社會治安體系或社會安全體系的建設;六是社會工作與社會服務;七是人口工作與管理。
現代社會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民主管理,強調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本質上是圍繞著人的服務與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詞是人本。
如何理解“創新社會管理”?陜西省政府參事曹鋼解讀,就是根據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依據黨和政府確定的和諧社會發展目標,對現行社會管理的思想觀念、機制體制、方法手段、評價標準進行合理的革新。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社會管理在廣義上,是由社會成員組成專門機構如政府和社會組織對社會經濟、政治和文化事務進行的統籌管理。
在當前,國家將“創新社會管理”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見社會的確需要更為科學先進的管理,但無論社會管理怎樣改革,都必須是要有針對性,必須與社會需求、社會形態、社會的發展趨勢相一致。
如何理解社會管理改革與創新的針對性呢?陜西省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王治國認為,“創新社會管理”就是要真正實現社會公眾利益,以解決公眾的訴求為原則,需要真正直面目前社會存在的焦點問題。比如:行政管理人員的人本意識缺乏,官本位思想濃厚;基層行政權力缺乏制約與監督,權力膨脹橫行,常致民怨甚重;社會公共事務管理監督缺少公眾參與途徑;貧富差距懸殊、特權貪污腐敗、通脹、環境污染破壞、食品安全、強拆等問題常致社會負面情緒積壓。
現在的社會形態、社會需求,又怎樣來理解呢?王治國認為,當前社會一種很重要的特點是,互聯網、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使得信息更為公開、思想更多元,人們可以互動。可以這樣說,互聯網時代社會的形態更為開放多元、互動平等,社會更傾向于扁平化發展,人們對信息的了解與掌握更為充分,對自身利益與公共利益更為關注,人們參與社會的意識不斷加強,這勢必讓一種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模式受到挑戰,因此從這一點來講,社會管理的創新與改革是不可逆轉的。
現代社會更加強調的是一種民主管理,強調公眾參與,社會管理本質上是圍繞著人的服務與管理,創新社會管理的關鍵詞是人本。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變,人們對精神的探索與需求不斷加強,這也必將導致人們對社會環境與自然環境的要求更高,對社會公共事務如環境稅收等問題更為關注。也就是說,人們的精神、社會心理需求將會更強烈,如幸福、尊嚴、民主、自由等等。因此,社會管理改革與創新,可以說是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
當前,“創新社會管理”將面臨哪些挑戰?國家行政學院社會和文化教研部主任龔維斌認為,“當前社會發展矛盾與機遇并存,各種矛盾集中凸顯,給社會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戰,加強和提高社會管理,做好社會管理,必須要加快推進社會民生的建設。”
龔維斌介紹,當前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突出表現在五大方面:首先,與市場經濟體制相適應的管理體制、管理理念還沒有完全形成、確立;第二,管理的體制、格局與現在快速流動的社會、快速變動的社會結構,高度復雜化的利益結構和人民的多元化的要求不相適應;第三,在機制上,特別是在維護群眾利益、協調利益關系,群眾利益訴求表達的矛盾糾紛調處的機制上有很多缺陷;第四,管理方式上,不太善于運用法律手段;第五,在管理載體上有很大缺陷。
“創新社會管理”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標是,最大限度激發社會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減少不和諧因素,以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突出問題為突破口,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簡單說來,就是要建設一個民主、文明、公正、和諧的法治社會。
我們要建立的社會管理的新格局是,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社會管理中,在發揮好黨委領導核心作用和政府主導作用的基礎上,發揮好各種社會力量在社會管理中的協同、自治、自律、他律、互律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推動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社會安定有序的合力。
正像胡錦濤總書記重要講話中指出,社會管理,說到底是對人的管理和服務,社會管理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切實貫徹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著力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要堅持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依靠群眾,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簡言之,“創新社會管理”的根本宗旨就是要做好群眾工作,更好地為人民服務。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導、比較行政法研究所所長楊建順認為,針對“創新社會管理”的核心目標是改善民生,就應重點創新以下五大問題——
1.推進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創新,要公平對待,切實保護流動人口的合法權益,從就業、居住、就醫、子女教育等基本民生入手,不斷創新統一有效管理新機制,結合城鎮化建設,積極穩妥地推進戶籍管理制度改革,實現城鄉一體化和服務全覆蓋的人口互動管理模式,疏堵有機結合,使流動人口能夠全面參與并真正融入當地社會生活,變流動為活力,從根本上解決流動人口不穩定和不和諧等問題。
2.推進特殊人群幫教管理創新,要建立健全對服刑在教人員、刑滿釋放解教人員、社會閑散人員特別是青少年以及吸毒人員等高危人群的常態化幫教管控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組織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推動教育改造與安置幫教工作雙延伸。對特殊人群的幫教管理,要有措施、有方法、有體系,應在有利于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尤其是應當致力于建構和完善幫助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的制度,從根本上化解社會矛盾。
3.推進社會治安重點地區綜合治理的創新,要將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地區的治理和城鄉規劃、地區改造相結合,在完善基礎設施、改善生活環境的基礎上,健全基層組織、延伸公共服務,切實處理好整治、服務、管理和發展的相互關系;要對小旅館、娛樂、洗浴場所等實行耐心指導、重點防控、過程監管,完善長效機制,突出指導服務理念。
4.推進虛擬社會建設管理創新。充分運用法律、行政、經濟等手段,加強互聯網的建設與有效管理,特別是要認真研究和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依法保證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既要把網絡輿情作為聽民聲、察民意的重要渠道,又要高度重視和評估輿情影響,主動回應社會關切,有效地制定互聯網管理建設政策,正確引導網上輿論,維護網上秩序,營造有利于社會穩定的輿論環境。

服務引導管理 有序融入城市——廣東推行“一證通”制度解決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問題
5.推進社會組織管理服務創新,要致力于對社會組織的研究,承認社會組織在國家發展與建設中尤其是創新社會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和積極作用,并按照社會組織發展規律施以有效監管,健全和完善相關法規。
楊建順強調,對于那些可能會出現的“假創新”以及阻礙社會常態管理的“庸官”或“昏官”,該讓他們“下課”的,就應當毫不留情地讓他們“下課”;該暢通老百姓們的控告、舉報、申訴渠道的,就應當寬宏大度地暢通老百姓們的控告、舉報、申訴渠道;該依法還權于老百姓們的民主權利的,就應當依法還權于老百姓們的民主權利……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化解我國社會日漸凸顯的各類矛盾;也只有這樣,才能使中國的法治與社會獲得進步與發展;也只有這樣,才使社會管理真正能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