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的發展,一直都銘刻著深厚的行政烙印;地方官員的政績追求,常常左右著一方福祉興衰。誠然,政績的優劣沒有唯一的評判標準,但由此衍生出來的政績觀卻指引著執政者的施政內容和效果,也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列車輕快或負重前行。為此,本刊記者梳理列舉了當下官員政績觀的8種正負極表現,力求將事實還原給讀者,把思考留給各位市縣長。
“招商引資是牽動全局的工作、最硬的政績,其成效如何是檢驗我們全年工作的最重要內容……必須將其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堅持作為最硬的‘一票否決’,從而促進各級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上……”這是西部某縣今年的一份政府工作報告。值得注意的是,該報告通篇寫滿了“招商引資”4個字。該縣某廣場上還打著一條橫幅,“建立以招商引資論工作好壞、干部實績的考核指標體系”。
綜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招商引資在中國經濟高速增長中可謂功不可沒。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從發展的現實來看,招商引資是繞不開的一環。這些年來,地方之間的競爭,爭的是招商引資的實力;官員之間的政績比拼,主要拼的也是招商引資的本事。人們批判的是惡性競爭,反感的是弄虛作假,諷刺的是盲目受騙,質疑的是招商成“招傷”。“項目上,干部上;項目下,干部下”。招商之殤,根子上源于對干部考核評價機制的不科學、不健全。在實踐科學發展觀、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的今天,招商引資在政績考核中的“一枝獨秀”,已經越來越不合時宜。
1.修一棟樓要花50萬,產生出的GDP就是50萬;2.因為在修的過程中出現質量問題,炸掉它則要10萬,再在原址上修同樣一座樓花80萬,產生的GDP是多少?答案是140萬。“不拆不建不發展,小拆小建小發展,大拆大建大發展,快拆快建快發展”。這幅杭州市火車東站附近掛出的標語,被一些地方視為城市發展的經驗之談,也說出了許多地方執政者的心里話。
武漢市委書記阮成發因大搞城市建設被戲謔為“滿城挖”,全市5000多個建設工地遍地開花。贊同的人認為,阮書記“罵名”背后是百姓明天的幸福生活;反對派則認為“滿城挖”背后是畸形的政績觀。而關于“滿城挖”的是非,最終還是要在歷史中得到定論和檢驗。大拆大建的橫行,源于在政績工程和GDP崇拜的驅動下,不少地方官員的政績沖動。他們除了將其看成是發展經濟最有力的手段外,更視其為樹政績的捷徑。
前不久,長江流域持續強降雨,有地方防汛堤決堤,水淹全城。武漢全城交通幾近癱瘓,坐落在珞珈山的武漢大學居然泡在水中。在咸寧,有些居民劃著皮劃艇去買菜。人們只得自我解嘲為“看海”。
一些城市忙著進行的基礎設施建設,就未必是真“基礎”了,而多是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城市基礎設施包括多個方面,但不少官員熱衷顯性的那些高樓、道路、橋梁、地鐵,對埋在地下的供熱、供水、排水、排污這些管線工程卻重視不夠。他們心中,搞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是“只見投入,不見產出”的活。但路越修越寬,卻越來越堵;房子越修越多,價格卻越來越高,誰之過?
更嚴重的是,由于工程質量不過關,甚至有未批準先開工、完工未驗收等眾多問題,錢江三橋垮了、動車追尾了、高樓倒塌了……國內不少大城市都提出口號要建國際大都市,從隨處可見的起吊機可見這場基礎設施的大建設運動正在爭分奪秒,但區區一場暴雨襲來,一些城市的現代化面貌就被戳穿了。
河南林州在飄雪中迎來了由國家發改委牽頭的三級調查組,接受調查的將是那座已被關停了兩年多卻仍在發電的優創電廠和停熱事件。據知情人士透露,優創電廠關停后仍在發電不是秘密,一直在向林州官莊220千伏變電站聯網供電。這種行為,除了涉嫌套取中央財政落后產能補貼款,更是地方上對經濟轉型大戰略的一次挑釁。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但同時一些深層次的問題逐漸暴露,最明顯的莫過于經濟結構不合理、科學技術沒有得到完全合理的利用。中央政府多次將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放到顯著位置,要求不再實施粗放型的發展模式,擬轉向節能環保型、綠色科技型的經濟發展模式上來。
轉型的難度比發展還大,因為這需要打破利益,重新分配,很可能會讓推動者在短時間內不見政績、甚至只見“敗績”的事,這恐怕也是一些地方在此一直畏首畏尾的原因。若說從早期的關閉“五小”僅僅是試探政府的決心有多大,那么到關停小電廠、重組煤礦、鋼廠那可就是要揮淚斬馬謖了,誰不心疼?但現實要求我們做出改變。
三鹿奶粉、毒火腿、絕育黃瓜、牛肉膏、染色饅頭、膨大西瓜……它們正在傷害著國人,而監管它們的人呢?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是老百姓第一關心的重大問題,也是中國面臨的一個巨大挑戰。一個國家的食品安全水平與其經濟社會發展程度密切相關。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食品生產消費大國,但“食品安全”已經成為社會關注度頗高的詞匯,原因是近年來頻發的食品安全事故。
最新被打翻神壇的是山西的醋壇子,“勾兌”、“防腐劑”這樣的字眼挑動了公眾的敏感神經。社會上每次談論食品安全事故時,“監管不力”是必然會碰觸到的話題,而問責疲軟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在很多食品質量事件中,工商、質監、農委等部門相互踢皮球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了,導致問責最后不了了之。而在具體的地方上,對暴露出來的造假行為,除了直接造成死亡的以外,多數置若罔聞,漠視其長期存在——用川南某市一名質監局辦公室主任的話來講,就是“曝光什么抓什么,沒有曝光的繼續做”。食品安全關乎一個民族能否健康發展,這是民眾心里最期盼官員能出的政績。
民生連著民心,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而改善民生則是最大的政績,也涵蓋了民眾需求的方方面面。教育是民生之基,健康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保障是民生之安。本刊報道過的陜西省神木民生實驗,在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率先大膽突破,推行了12年免費教育、全民免費醫療、城鄉統籌養老保險等“十大民生工程”,這也是當地官員們一份優質的政績。
衛生部部長陳竺認為照神木模式推廣,“大概1/5的縣都可以做起來”。原民政部官員王振耀也算過一筆賬,全國按照神木的標準實行免費醫療,4300億元就可以實現了。反觀經濟并不發達的寧夏首創高齡老人津貼,廣西防城港率先落實孤兒最低養育標準,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實行免費學前教育。今年8月,身為國家級貧困縣的湖南省桑植縣進行了醫改,34.2萬該縣農民只要交150元,就能在全縣46個鄉鎮衛生院享受住院全報銷政策……這些說明,錢不是最大問題,政府的決心比財力更重要。
我有一個夢想,希望身在農村的家鄉被建設得更美,環境更好。首先要改造房子,再把道路修建成一條條寬闊的柏油路,兩邊裝上明亮的路燈,還要把醫院改造一下。然后,我還要改造學校、菜場、通信……
2011年,“十二五”規劃開局,“幸福指數”成為熱詞。部分省區市將其置于重要位置,并提出要“GDP減速,幸福提速”。經濟社會的發展歸根結底體現在國民幸福的提升上,廣州市政府參事室主任張嘉極認為,“幸福指數”應該囊括收入、保障、物價、住房、教育、環境、醫療、文化等各項內容。從這個意義上,有人把“幸福指數”比喻成轉型時期那把擺脫“GDP崇拜”的鑰匙,再恰當不過。但幸福本是個龐大復雜的話題,不同人對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更遑論量化。
幸福感其實更多來自對“明天幸福”的憧憬,溫家寶總理與網民交流時有關“幸福”的表述言猶在耳,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強調民眾幸福,這對政府執政提出了更高要求,希望地方政府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情,特別是關注弱勢群體、欠發達地區。

廣西來賓市從2008年開始就對金秀瑤族自治縣不再考核GDP,鼓勵其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最終交出的成績單卻出人意料的漂亮,該縣的GDP比去年同比增長12.6%,財政收入同比增長38%,比全廣西的增幅高18個百分點,創下歷年增幅之最,同時各類環保指標全面上升。之后,來賓市又將這種考核方式應用在了忻城縣,并準備在合山市繼續推廣。
優美的環境,一直是大連最靚麗的一張城市名片。但這樣的美麗不是憑空得來的,大連人對環境一直充滿著抗爭和進取,其積極應對PX項目的勇氣和做法尤其值得稱道。當地政府在總結經驗后,宣布PX項目停產,也開始更加成熟。
廈門市政府則是在民意之下更早終結PX項目的。今年5月,廈門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法制化軌道和干部考核體系,結果將作為各區政府年度績效評估指標之一。
在去年的全國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現場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李干杰感嘆,盡管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做了大量工作,但礦山生態環境恢復治理的速度,仍遠遠趕不上資源開發的生態破壞速度。環保部高官這樣的聲音意味深長,部分地方政府“犧牲環境發展經濟”的沖動,看似是有著提高地方經濟收入的壓力,但根本前提還是在以GDP為核心考核政府官員政績的指標體系。萬源歸宗,這不僅是環保部門面臨的一項困難,也是本文探討所有問題的命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