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特派甘肅記者 周勵 孫長青


記者在甘肅農村采訪,常常聽到農民說:我們根據實際情況推廣先進農業技術,讓糧食產量逐漸提高了;而依據當地自然條件和資源優勢,積極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則讓我們甘肅農民真正逐步富裕了起來——
甘肅東西跨度達到1600多公里,氣候、物產差異很大。近年來,甘肅省委、省政府積極引導各地根據自身特點培育特色產業,加大農業結構調整,讓現有的土地資源產生更高的效益。千里隴原由單一種糧,逐漸呈現一派五彩繽紛的特色產業景象——
定西已經發展成為“中國薯都”,河西走廊的玉米制種已占全國玉米種子用量的一半,甘南已成為發展綠色草食畜牧業的理想之地。其中馬鈴薯、中藥材、苜蓿草、玉米制種、啤酒大麥5個產業位居全國第一,食用百合、肉羔羊、釀酒葡萄等10個產業位居全國前五位。

甘肅雙壟玉米溝播劉天明/攝

在這個過程中,甘肅還注重龍頭企業的培養與帶動作用,形成一系列產業鏈,實行利益的分享,各類龍頭企業打造知名品牌,引領特色產業加工增值,使定西馬鈴薯粉乘專列到天津,“平涼金果”漂洋過海俏銷歐美市場,臨夏牛羊肉乘上飛機空降中東伊斯蘭國家。
記者來到定西市采訪時,市委宣傳部副部長羅小平自豪地說,過去定西是“苦瘠甲天下”,如今是“土豆甲天下”了。這里天旱地貧,有限的降水都集中在7月到9月,種一般莊稼很難豐收,但對馬鈴薯的生長十分適宜。近年來,定西市揚長避短,主動把小土豆培育成了大產業,種植面積在全國地、市、州中排名第二,產量位居第一,成為“中國土豆之鄉”。
定西市長許爾鋒說,“十二五”期間,定西市將建立“三個基地一個中心”,即全國最大的馬鈴薯脫毒種薯供應基地、全國最大的馬鈴薯精深加工基地、全國一流的馬鈴薯產品研發基地,以及全國重要的馬鈴薯現代物流及價格形成與發布中心。到“十二五”末使定西市馬鈴薯產業產值由2009年的18億元增加到50億元以上。
和定西的土豆一樣,隴西的中藥材、平涼的“金果”、慶陽的黃花菜等地方名產,都已成長為當地特色產業,就連原產歐洲的油橄欖也在隴南的大山中扎下了根,并建成了全國最大的油橄欖基地。
如今,甘肅在全省范圍內已經形成了馬鈴薯、果品、蔬菜、制種、中藥材、釀造原料等六大區域優勢產業,種植面積已經超過3000萬畝。不少產品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如雜交玉米制種量占全國用種量的六成左右,制種業產值超過30億元,當歸、黃(紅)芪、黨參、大黃、甘草等五種大宗中藥材,產量分別占全國總產量的95%、60%、50%、60%、25%。
在“千年藥都”隴西縣,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有26萬畝,畝均收入在1400元左右,最高的將近萬元,種植、加工藥材的收入占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30%;武威市發展日光溫室種植蔬菜水果,今年畝均純收入在1萬元左右。
目前,全省農產品年加工量達800萬噸,加工率達36%,龍頭企業年銷售收入255.7億元、凈利潤21.62億元。全省參與產業化經營的農戶達192萬戶,占全省農戶的40%,年戶均增收1960元。
為了讓特色產業特色更濃,近幾年甘肅省加快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改革,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組織成為特色產業發展的強勁推動力和農民增收的主渠道。
據甘肅農業廳種植業管理處介紹,從2002年,甘肅就組建了專門機構,培育龍頭企業,出臺草食畜、馬鈴薯、中藥材等產業扶持辦法,從當時5000元的扶持資金,到2009年支持優勢特色產業資金3.5億元,目前各類農業產業化組織達3308個。

劉家峽水電站王杰/攝
為什么甘肅的特色產業能在干旱、地理條件很差的環境下異軍突起?經濟學家王志綱分析說,一是借助了國家西部大開發的東風,二是靠自身科學的決策和正確的戰略。我們常說,思路決定出路。每一個區域都要找到自身的定位,找到自己的靈魂,找到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到差異化的獨特發展之路。甘肅在特色農業這些方面無疑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值得借鑒。
蘭州大學博導、教授丁志剛也有相同的觀點。他對本刊記者分析:我們知道,做好一件事,跟一個地方的經濟得到發展都是一個道理,都必須具備天時、地利與人和三大條件,這三者缺一不可。西部大開發對于西部地區來說,在三大條件中,當然是一種“天時”。
就“地利”而言,只要從揚長避短的原則出發,甘肅有不少得天獨厚的發展各種特色經濟的自然條件,比如春季干旱、夏秋雨多的定西,最適宜種馬鈴薯,做大做強馬鈴薯產業;氣候干燥、風多雨少的河西走廊,是種子的天然曬場,可以做成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種子基地;遠離城市、天然草場的甘南,具有成為綠色草食畜牧業的理想自然條件……
但要讓這些資源上的優勢變成產業優勢,變成現實的經濟優勢,帶給當地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必須要做一件事,那就是大規模地進行產業結構的調整,從自給自足,“揚短避長”的產業結構中擺脫出來,形成一種充分發揮資源優勢,結構合理,滿足市場需要的產業結構。要做這件事,只依靠甘肅自己的能力是無法做到的,因為那涉及到一系列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比如跨區域發展的問題、政策問題、資金問題、市場建設問題、道路交通設施問題、技術問題、配套服務問題等等,要讓這樣的地利變成實際收益,就需要來自中央的東風——西部大開發。
從“人和”方面來看,甘肅作為典型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所以,大家都有一種強烈的擺脫貧困,走上富裕之路的渴望,同時也找到了限制自己發展與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只要具備了條件,他們當然會非常自覺地加入到擺脫貧困的奮斗中。
正是這三者的結合,甘肅人充分發揮了“人和”的作用,讓自己的“地利”很好地借助于中央吹來的西部大開發之東風,大刀闊斧地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終于讓甘肅特色產業的發展,呈現出一派春光明媚的景象,讓農民從中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打通了道路。
甘肅實現特色產業大發展給我們的啟示是: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地利”,如果不能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再好的天時,再強勁的東風,都無法帶給一個地方發展的實際成果。
如果不能找到自己的“地利”,如果不能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再好的天時,再強勁的東風,都無法帶給一個地方發展的實際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