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劍峰,吳愛芳,葉國華,張 丹,徐明飛,聶向博,張 軍
(1.浙江省紹興市蔬菜技術推廣站,浙江 紹興 312000;2.浙江省農業科學院 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3.斗門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浙江 紹興 312085)
近年來,隨著設施農業的發展,市場對無公害蔬菜產量和品質的需求提高,新建大型防蟲網室進行無公害蔬菜生產已成為設施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1]。防蟲網的覆蓋使網室內環境因子發生變化,形成小氣候,但目前對大型防蟲網室的環境因子變化規律的研究較少[2]。為掌握其變化規律,更好地用于蔬菜生產,紹興市蔬菜技術推廣站對網室內溫度、相對濕度和光照強度進行了調查分析,為蔬菜網室有機化栽培提供技術參數。
試驗網室形狀為直角梯形,面積4 620 m2,高度為2.3 m,東邊與另一網室間距6 m,南邊和西邊為露地,北邊與8 m寬大棚間距約4 m。網室支架用直徑6 cm的鋼管支撐,頂部采用直徑3.3 cm的鋼管,支架間距約6 m。防蟲網覆蓋材料為25目銀灰色抗老化尼龍網。試驗大棚為8 m寬鋼管棚,位于網室北邊,面積250 m2,覆蓋聚乙烯薄膜,大棚兩邊開1 m寬通風口。露地為鄰近網室邊上的泥地。
調查溫度、相對濕度,網室與8 m寬大棚開展試驗時,地面作物均為都市麗人糯玉米;網室與露地開展試驗時,地面作物均為之豇106豇豆。調查光照強度時,測量點位于網室內中央和距網室10 m的露地。
溫濕度測量儀器有2種:一種為ZJ1-2B機械式溫濕度自動記錄儀,溫度感應元件是雙金屬片,濕度感應元件為脫脂毛發;另一種為RC-HT501A電子智能便攜式記錄儀。
電子光照強度測量儀型號為LX1330B,測量范圍 0.1~200 000 lx。
參照參考文獻[1]的試驗方法。
1.2.1 網室與大棚內的溫濕度測定方法
2010年9月7日,將機械式溫濕度記錄儀分別放入網室和8 m大棚中央,記錄前進行數據校正;儀器放于離地約0.5 m高的木凳上,上方用塑料膜覆蓋避雨;收集9月8日2:00到9月10日24:00每隔2 h的溫度和相對濕度數據,計算3 d同時間點的平均值。
1.2.2 網室與露地中的溫濕度測定方法
提前1 d將儀器分別放入網室正中央和露地中間,記錄前進行數據校正;儀器離地高度約0.5 m,上方用塑料膜覆蓋避雨;溫度采用電子智能便攜式記錄儀測量,從7月17日2:00到7月23日22:00,每隔2 h收集1組溫度數據,計算7 d同時間點的平均值;相對濕度采用機械式記錄儀測量,從7月28日2:00到8月3日24:00,每隔2 h收集1組相對濕度數據,計算7 d同時間點的平均值。
1.2.3 網室與露地的光照強度測定方法
測定地點分別為網室正中央和露地,測定時間為6月到9月之間的陰天或晴天;感光器離地面1 m高,同時按下 HOLD開關,讀取光照強度數據;短時間內同時測量3組數據,計算1組光照強度平均值;選用陰天時的4組數據和晴天時的5組數據,比較光照強度變化情況。
由圖1可知,網室內溫度均比8 m寬大棚內低,12:00時相差最大為的7℃,22:00溫度較低時相差最小為0.75℃。大棚內最高溫度達到47.5℃,嚴重影響蔬菜的正常生長,而網室內最高溫度為40.5℃,高溫持續時間為網室內短。網室內最高溫度出現在14:00,比大棚內最高溫遲約2 h。

圖1 網室與大棚內溫度變化
由圖2可知,網室內的相對濕度比大棚內高,其中12:00時相差最大為17%。網室和露地的相對濕度變化情況相似,在14:00最低點,4:00時均達到最高。6:00到14:00,隨著溫度的上升,網室內和露地的相對濕度相差增大;18:00到次日4:00,相對濕度基本相同。

圖2 網室與大棚內相對濕度變化
由圖3可知,網室內的溫度與露地相差不大,網室內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9.5℃和26.1℃,露地最高溫度和最低溫度分別為38.7℃和22.3℃。網室內的溫度變化情況與露地相似,只是網室內最高溫度比露地遲約2 h。防蟲網的覆蓋,一方面降低了光照強度,另一方面也影響了通風條件。

圖3 網室內與露地中的溫度變化
由圖4可知,網室內的相對濕度比露地略高,僅在10:00和12:00時露地比網室內相對濕度高,12:00時相差最大為5.5%。網室和露地的相對濕度變化情況也相似,夜間相對濕度最高,中午相對濕度最低。

圖4 網室內與露地中的相對濕度變化
由圖5可知,陰天時網室內的光照強度均低于露地,露地光照強度低時相差小,露地光照強度高時相差大。網室內的光照強度減弱比率較穩定,為31.2% ~32.4%。

圖5 陰天網室與露地光照強度
由圖可6可知,晴天時網室內的光照強度均比露地弱,光照強度減弱較明顯。6月7日的光照強度相差最小為18 533 lx,比率為25.6%,8月16日的光照強度相差最大為38 900 lx,比率為37%。

圖6 晴天網室與露地光照強度
在高溫季節,網室內比大棚內的溫度低、相對濕度高,大棚內溫度長時間持續在40℃以上,對蔬菜生長不利。由此可見,夏季網室內的溫度、相對濕度相比大棚更有利于蔬菜生長。這與葉利勇等[3-4]的結論一致。
由于銀灰色防蟲網的覆蓋,降低了網室內的光照強度,陰天時減弱比率較穩定,晴天時減弱比率變化幅度25.6%~37.0%。網室內光照強度比露地弱,因此更適宜于栽培光飽和點低的蔬菜種類。大多數蔬菜生長的光飽和點為50 000 lx。在晴天露地光照強度過高時,網室內更有利于蔬菜生長。
[1]孫艷軍,徐剛,李德翠,等.新型防蟲網室環境因子的變化及對小白菜產量和品質的影響[J].江蘇農業科學,2009(6):203-205.
[2]劉海軍,黃冠華,Josef Tanny,等.網室內小氣候要素的變化規律[J].中國農業氣象,2009(1):54-59.
[3]葉利勇,陶月良,楊加付,等.防蟲網覆蓋栽培的小氣候效應及對盤菜生長和病毒病發病的影響[J].浙江農業科學,2004(2):83-84.
[4]褚劍峰,吳愛芳,葉國華,等.防蟲網室內蔬菜種子出苗率試驗初報[J].長江蔬菜:學術版,2011(2),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