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占恒
當前經濟發展面臨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有所增加。從國內看,中小企業普遍遇到“三荒兩高”等問題,房地產市場調控正處在關鍵時期;從國際看,一些國家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惡化和擴散,美歐債務危機將對我國及浙江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

(一)如何看待中小企業“三荒兩高”等問題:這既是經濟發展階段變化和轉變發展方式難以完全避免的陣痛,也是經過政策調整能夠緩解的,政府企業必須同舟共濟
當前,浙江中小企業普遍遇到的“三荒兩高”等問題,有其深刻的國內外背景,是全球經濟結構大調整和國內發展方式加快轉變和市場需求結構快速升級的必然反映。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經濟疲軟,消費不振,進口減弱,已無力接受中小企業因成本增加而導致的提價,以至把訂單轉向越南等東南亞的低成本國家。國家把控制用地和節能減排作為轉變發展方式的約束性指標,而且對浙江的指標控制大大高于全國的平均水平,“倒逼機制”十分強硬。浙江人多地少、能源資源嚴重短缺、環境容量十分有限,有限的資源也只能要向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市場競爭力強的大企業集中。由此一來,浙江那些靠“拼資源、拼環境、拼價格”的中小企業必然面臨生存考驗。
在當前原材料價格高企和買方市場約束下,中小企業要想壓縮成本和提高價格,空間有限,十分困難,必須更多地通過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走差異化競爭的道路。其實,企業的創新和轉型升級不是高不可攀的事,路徑很多,也不一定需要很大投入,關鍵是要創新理念、思路和辦法。創新理論大師熊彼特曾提出過五種企業創新的途徑:一是開發新產品,比如做襪子的在實用功能產品中開發時尚功能產品;二是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比如改手工生產為機械生產,提高生產的自動化、機械化、集約化、信息化水平,減少用工人員,緩解用工成本上升壓力;三是發現新的市場,比如從初級市場向高端市場、從發達國家市場向新興經濟體市場拓展;四是發現新的原料或半成品,比如使用新型節能環保材料;五是創建新的產業組織。當然,也還有其他企業創新和轉型升級的辦法。
政府必須要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解決中小企業發展普遍存在的問題。一是破“電荒”。多管齊下增加電源、電網建設,包括加快新能源建設,同時加強外購電的數量與來源,確保企業生產正常用電。二是破“人荒”。短期看,有效辦法還是適當提高工資、加強技能培訓、改善用工條件等,但從長遠看,中小企業必須加快提高產業層次,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改變對廉價勞動力依賴過大的局面。三是破“錢荒”。關鍵是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如大力發展中小金融機構,成立更多的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
(二)如何看待房地產調控政策和走勢:當前房地產市場調控正處在關鍵時期,調控決心不動搖、政策方向不改變、調控力度不放松,促進房價合理回歸
“居者有其屋”。房屋的功能是用來居住的,如果附加投資甚至投機功能,任由房價漫天上漲,就會出大問題。歷史地看,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是靠房地產價格暴漲振興和強大起來的。相反,房地產價格過快上漲、泡沫過大,就會引發金融危機甚至經濟危機。如日本1985年-1988年的短短3年間,東京的商業用地價格指數暴漲了近兩倍,東京中央區的地價上漲了3倍。到1989年,國土面積僅為美國4%的日本,其地價市值竟相當于整個美國地價總額的4倍。到1990年,僅東京都的地價就相當于美國全國的總地價,產生了空前的房地產泡沫。從1990年秋季開始,房地產泡沫自東京開始破裂,迅速蔓延至日本全境,帶來的直接損失超過了6萬億美元,并使“日本失去了20年”。再如,2008年引發全球金融危機的美國次貸危機,也是因為信用質量一般的美國人,在房價走高和信貸高杠桿的誘惑下,紛紛貸款投資房產,當房價漲不上去而貸款利息又提高時,無力償還按揭,只好違約,把房子甩給了銀行,造成銀行壞賬增多甚至破產,進而引發全球金融危機。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房地產業迅猛發展,土地價格、房屋價格快速走高。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房地產價格過快過高上漲,也嚴重影響了企業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進程。這幾年,浙江工業投資增長不快,自主創新能力提高不快,產業轉型升級進程不快,可能與企業過多地投資房地產有一定關系。
今年以來,中央多措并舉,實行嚴厲的限購、限貸政策。多數城市房價漲幅回落,部分城市房價出現下降,投資投機性需求得到遏制,居民購房心態趨于理性,市場預期正在發生轉變,一些房價過高的城市出現了降溫跡象,調控效果初步顯現。同時也要看到,房價上漲的短期和長期潛在壓力仍然較大,大部分城市房價依然處于高位,買賣雙方仍處于觀望和博弈階段,市場陷入僵持和膠著狀態,調控效果全面顯現還需要一段時間。
現在需要研究的是,一旦出現房地產“量價齊跌”的情況,也會產生新的問題,諸如一些房地產開發商因資金鏈斷裂而引發債務風險,部分投資房地產的工業企業資金被套牢而影響其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土地出讓金大幅縮水降低政府債務償還能力甚至影響對保障房建設的投入等。對這些問題,要及早準備應對預案,把握好房價合理回歸的度,使過熱的房地產市場平安軟著陸。
(三)如何看待美歐債務危機的影響:美國信用評級遭下調,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持續惡化,說明國際金融危機后遺癥十分嚴重,既給我國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也帶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今年8月5日,世界三大評級公司之一的標普將美國長期主權信用評級由“AAA”降至“AA+”,評級展望為“負面”,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評級。美國主權評級下調,對市場信心造成重大打擊,引發了全球股市大規模震蕩。與此同時,自2009年底先后由希臘、葡萄牙、愛爾蘭等國引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已擴展到意大利、西班牙等經濟體量較大的國家。一向表現“紳士”的歐洲,出現了英國大規模街頭騷亂等事件,由此形成美債危機與歐債危機相互疊加、金融危機與財政危機互相影響、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遙相呼應的局面,西方國家正在經歷深刻的制度危機。
這些危機積弊已久,既是國際金融危機的后遺癥,也是世界經濟發展失衡特別是西方發達國家制度問題的必然反映,解決起來也不那么容易。比如,到2010年,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經濟體總債務余額已達到84萬億美元 (這還不包括美國金融部門的14萬億美元債務),是其GDP的2.4倍,而這四個經濟體根本無力用自己積累的儲蓄支撐其舉債和減債。有人根據2010年數據推算,即使這四個經濟體不進行任何投資,把四者的全部新增儲蓄用于還債,美歐英日也分別需要30年、14年、66年和17年才能把其總債務占GDP的比重降到100%,也還是遠遠高出政府債務占GDP比重60%的安全線。
美歐債務危機將對我國及浙江經濟發展帶來嚴峻挑戰,主要表現在:一是金融影響,美元持續走低,人民幣升值加快,使我國3.2萬億美元的巨量外匯儲備大幅縮水,影響金融體系安全。二是貿易影響,美歐日等三大經濟體復蘇乏力,消費能力下降,還要縮減政府債務,必然會減少對外需求,將給以做外貿出口為主的生產企業帶來很大困難。三是物價影響,美元歐元若持續走低,將推動國際石油、天然氣、金屬礦產、糧食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將加大我國輸入型通脹壓力。
當然,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大危機中必然孕育著大機遇。總體上說,美歐債務危機對中國及浙江經濟發展帶來的機遇大于挑戰。一是有利于加快海外投資步伐。應抓住機會進行低成本投資并購,加快建立海外原材料基地、研發基地、制造基地及銷售網絡等。二是有利于積極組織進口。尤其是加快進口石油、天然氣、木材、有色金屬礦產以及技術裝備和人們喜愛的奢侈品、化妝品等,以更好地滿足企業和消費者的生產生活需要,進而改善進出口結構,適當減持外匯儲備。三是有利于引進海外人才和降低出國人員培訓成本,加快國際化的高素質人才建設。四是有利于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總的來說,中國在這次美歐債務危機中正處于比上次金融危機中更加有利的地位,只要應對策略得當,必將有利于我們把主要精力放到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擴大國內需求、刺激民間投資、改善社會民生等重大問題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