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三角腹地蘇北行

卓勇良,1955年生,畢業于原杭州大學,現任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所長、研究員。1980年進入浙江省政府調研室工作,歷任省發展研究中心副處長、新疆自治區體改委主任助理以及省體改辦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1996-1997年在日本進修。長期從事浙江經濟研究,主持和執筆省內多個重大課題研究,多次獲省政府科技進步、優秀社科成果,以及省委省政府黨政系統調研獎等獎項。
人口密度與區域發展,總體而言具有互為促進的效應。較高的人口密度會形成了整體之中的質量密集塊,形成了對于其他區域的交易成本較低的優勢
前幾年,我曾提出過一個長三角三區塊的觀點。長三角根據地理空間和區域發展狀況,可分為核心區塊、挑戰區塊和腹地區塊。在我的觀點中,蘇北是長三角的腹地區塊,只是一直沒有機會去實地考察。
那天正在超市購物,突然接到江蘇張鋒主任電話,要我去宿遷參加一個會議。私心而論,一聽到宿遷,就立即決定去。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當年司馬遷如果不是跟隨始皇帝巡游大江南北,是不可能寫出《史記》的。
秋末時節,大地呈現著綠色和金黃相嵌的斑斕色彩。列車過了蘇州,擁擠的空間逐漸開闊,出現了阡陌縱橫,有時幾乎一眼望不到邊的景觀。而杭州至蘇州之間,幾乎都是屋舍相連,街道相接。宿遷官方資料是人均耕地1.2畝,實地觀察應更高。蘇州以南是擁擠、喧囂的世界大都市,蘇州以北則是廣闊、寧靜的農耕天地。
人口密度與區域發展,總體而言具有互為促進的效應。較高的人口密度會形成了整體之中的質量密集塊,形成了對于其他區域的交易成本較低的優勢。同時還具有集聚導致的長期收益遞增效應,即發展水平越高、發展條件越好。這些因素均大大加速了人口密集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
宿遷由于人口相對稀疏,多數區域投資環境較差,從而形成了較高程度的集中化發展格局。宿遷市面積8500多平方公里,人口546萬,80%是平原。目前已有一個50萬以上人口的主城區,一個50萬人口以及兩個30萬人口的縣城。浙江在人均GDP只有2萬元的時候,就是杭州和寧波都不曾有過如此集中布局的空間格局,更不要說其他地區,當年浙江縣城人口沒有一個是超過30萬的。
這里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口密度高的地區,由于投資環境均質化,反而會在縣市層面上出現要素分散化傾向;而人口密度低的地區,則由于投資環境的非均質化,在發展水平較低階段就會具有較強的要素集中化傾向。
那天晚上住在距宿遷市區20多公里的駱馬湖畔,摸黑步行從酒店去四公里外的曉店鎮。路上經過一個村莊,農居緊貼公路。如果在浙江,因為人口稠密,沿路農居肯定會破墻開店,但這里人口密度低,缺少消費人群,空有門面房開不成商店。一公里多的沿路房,只有廖廖一二家店。
農居全都是平房。每個小院占地約400平方米,估計是村里集體劃定的,建筑物水平大致相當于浙江農村上個世紀80-90年代水平。到了曉店鎮,只有一條300來米的大街,建筑物基本都是兩層,裝修都比較簡單。當時僅晚上7點多,燈火已經不是太亮,街上偶爾才有一兩個行人。
當然,宿遷農村的內在水平應該已有較大提高。鎮上的小學修得很漂亮,占地40多畝,有一個塑膠跑道田徑場。農居外墻雖然沒用墻磚,但都用石灰水刷白,勝于東陽的“裸墻”。送我去徐州車站的張師傅說,農民家中基本都安裝了太陽能熱水器,都有衛生設施。
張師傅老家是本地農村,曾去安徽做螃蟹生意,錢雖然有一點,但人很辛苦,現在市發改委開車,去年七七八八共有2.8萬元收入。愛人是護士,一年不到2萬元。張師傅常去農村老爸家幫助做點農活,回來時帶點新鮮蔬菜。肉比較貴,魚只要六七元一斤,平常以吃魚為主。2007年時買了套商品房,80余平方米,因為找了領導只要1800元一平方米,比別人要便宜一些。
張師傅的哥嫂在慈溪一個村支書辦的工廠打工。一年下來也就4萬元凈收入。哥哥家的兩個兒子都在宿遷,由張師傅爸媽帶。張師傅說,現在宿遷的工廠多了起來,如果慈溪那邊不長工資,哥嫂就可能回家打工。
從曉店鎮往回走的時候,四周一片寂靜,空氣十分清新。這時,我驀然看到,幾公里外我住的那家酒店,20多層高的塔樓晶瑩剔透地矗立在蘇北空曠的大地上,驕傲地俯視著路邊低矮的農居。曾經十分貧窮的蘇北地區,正在迎來快速的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