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燕山客
白墻上題詩作畫,大樹上刻字留念,這種附庸風雅的所謂“名士遺風”由來已久,這著實讓現代城市管理頭痛不已。但是,在杭州,城市文化墻卻因民間涂鴉而引出了一個文化產業,則讓人驚喜不已。
近些年,隨著杭州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建筑工地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在城市的角角落落。而這些工地圍墻在擋住人們視線的同時,也拉開了墻繪業崛起的口子。開始人們手癢之下,總愛涂涂畫畫,不成體統不雅觀。杭州市文明辦因勢利導,從2003年起就著手引導裝點城市文化墻,不僅讓繪畫取而代之一般的口號標語,還由政府出面,每年進行墻文化美化評選。這使杭城街頭巷尾的優秀墻繪作品不斷涌現,美化檔次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一批專業墻繪公司也集結大量民間的高手開始投身到這一行業中來。正是這樣一個因“涂鴉”而不雅、又屢禁不止的事,經人們魔杖一點擊,揭開了早期羞澀的面紗,走入我們的生活,成了一個文明、健康、雅致的文化產業,使得城市文化墻產業在這個天堂城市形成喜人的產業鏈。如今,“圍墻文化”現象,已上升為城市的一種藝術行為。
還有杭州的工業遺存也牽手文化和時尚創意,老廠房再次煥發青春。由原杭州土特產倉庫、杭一棉廠房改建而成的中國刀剪劍、扇、傘博物館已成為運河文化新景;而在浙江新華印刷集團的老廠區,原本油墨味濃厚的地方,而今傳出了淡淡的咖啡香,昔日忙碌的印刷機旁,成了設計達人們的聚集地。這一幅幅、一幕幕反映城市歷史文化、品味和氣質的景觀,把天堂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放大,展示在我們面前。
文化創意,貴在斷然換了一種思路,“驀然回首”開出了財路,這靠的就是腦筋的開竅、觀念的轉變、思維的創新、思想的解放。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有其內在規定性,我們講文化自覺,不僅要有滿腔的熱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認識,注重研究其自身的本質要求和規律性,使其更有創意和新意。記得文化部部長說過的一番話,頗耐人尋味。他指出:“要積極倡導多元文化的共生與融合,努力把文化的基因融入城市的變革中,通過創意將豐富的文化遺產轉化為創意資源和文化產品,并通過現代都市的媒體傳播和產業營銷手段,將其整合進當代城市文化發展體系,使其成為新的城市文化符號,在新的環境中,獲得新的生命力。”今天,文化“軟實力”越來越表現為經濟社會發展的“硬道理”,文化與經濟相融合產生的競爭力成為一個國家最根本、最持久、最難代替的競爭優勢。這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出的:“發展最終應以文化概念來定義,文化的繁榮是發展的最高目標”。
文化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現象,有其內在規定性。我們講文化自覺,不僅要有滿腔的熱情,而且要有理性的認識,要注重深入研究其自身的本質要求和規律性。十七屆六中全會全面闡述了文化改革發展“以什么為指導,圍繞什么任務、沿著什么方向、按照什么要求、達到什么目標”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既有理想上的新概括又有實踐上的新要求,既明確了目標方向又提出了保障措施,既全面系統又重點突出。我們要按照全會決定的要求堅持以體制創新促進文化事業發展,穩步推動文化事業單位改革,有效整合內部資源,積極借助社會力量,不斷以文化創意,推出更多高質量、高品位的文化精品。
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已經迎來了嶄新的時期。地處東南沿海、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浙江,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更是文化建設的不竭礦藏。我們要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邁進,就要讓思維插上智慧的翅膀,在難題和矛盾面前,讓思維轉個彎,讓思路變個道。如果總是用一成不變的思維看問題、以陳舊的眼光看待事物,一條道路走到底,就全把問題看死,就跳不出框框,邁不開新步。干事業工作,圖文化發展,應尊重科學規律和自然規律,善于運用腦髓,放出眼光,一破陳舊觀念和過時模式才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