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品高 王 強

國路夼村的農家書屋
金秋十月,對地處山東半島腹地的棲霞市來說,正是蘋果豐收的時節。10月29日,我們來到該市的桃村鎮國路夼村。
國路夼村是一個典型的山村,村坐山谷,三面環山,中有溪水自東向西而流,故名夼。
國路夼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常建富,年近七旬,精神矍鑠。他滿面笑容地迎接我們。走進他的辦公室,只見各種錦旗、獎狀、照片掛滿四墻;遞上名片,他特意補上一句:前面是職務,后面是榮譽,全國優秀黨務工作者、全國綠化勞動模范、山東省勞動模范……有九項之多;介紹情況時,老常的臉上也是寫滿自豪,透著一股山民的質樸。
老常如數家珍:我們這里是九頂五十峰,土地貧瘠。怎么辦呢?從1991年起,我就帶領這個兩千多人的山村奔小康。我們組建了山東三星集團公司;山上有林,栽松固土;山腰有果,實施五個千畝工程,栽種無公害蘋果、大櫻桃、大棗、板栗、香椿;山下有園,種植觀賞樹木,積極發展生態旅游。我們請的是上海交大的專家做的規劃,農家樂、果園采摘。現在,全村人均年收入九千多塊。
我們說,不想坐在辦公室里聽介紹,更愿意到現場去看一看。村總支副書記常國才就領著我們到村圖書室。圖書室三十來平方米,兩旁擺著圖書,中間是桌椅。常國才介紹說,圖書有一萬多冊,因為現在農忙,所以沒人來。農閑時來的人多,村辦公區有值班的,隨時可開門。他拿起煙臺市農委編輯的蘋果、櫻桃等種植技術指導手冊說,村里人十分喜歡這類圖書。我們在書架上發現了蓋有北京大學圖書館藏印的文學書籍,原來是別人轉贈的。

本刊編輯采訪國路夼村民 馮寶新攝
常建富帶著我們來到村文化廣場,近兩百平方米的的大院,前面有戲臺、兩旁有籃球架。老常說,除了文化廣場、圖書室,他們還有燈光球場,有文藝演出隊,村里每年拿出10多萬元投入文化設施的建設。村里的文明戶達95%,國路夼村是全國創建文明村鎮的先進村。
隨后,我們開車上山。要想富先修路。常建富說,他們很早就想修路,因為東西運不上去,莊稼搬不下來,是困擾村民多年的一塊心病。經過五年的努力,現在全村已修成環山機耕水泥路,所有大小山頭和果園、耕地、林區實現了“聯網”。可以說是路繞嶺走、車隨山轉。
說話間,他帶我們來到一戶人家。這戶農家樂有山東省旅游局頒發的四星級銘牌。三進的平房,十分整潔,有炕有床有棋牌室,所有的電視都是液晶的,我們以為不亞于四星級賓館。女主人告訴我們,單蓋房就花了四五十萬元。老常說,這是四星級的,還有更好的,也有稍差的,有不同的層次,滿足不同游客的需求。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老常告訴我們,他們瞄準大山用力氣,發展綠色生態游。吃山先得養山。過去伐光了樹,辦石子廠,是有教訓的。現在,村里決定,決不上污染項目,山上的生物種類已有120多種,還是中藥材種植科研基地。就這一項,為村民增收100萬元。荒山真地變成了靠山和金山。國路夼村如今是國家級生態環保村,山明水秀。《喜盈門》、《山下那十九座墳塋》、《苦柳》等影視劇都曾在這里取景。
下山來,我們找村民采訪。
61歲的常建令,他的兩個孩子在煙臺工作。家中的兩畝櫻桃園、一畝香椿、半畝蘋果園都是老伴和他自己侍弄,一年毛收入三四萬元。他說,村里每年都邀請專家來講課、傳授技術,一年不下10余次。專業技術指導十分重要。他舉例說,蘋果得了苦豆病,就是蘋果身上長疙瘩,就像臉上的青春痘似的。專家告訴說是氮肥使多了造成的,合理施肥就解決了。冬閑時他才到農家書屋,一月也就兩三次,主要看修剪打藥等技術類的圖書。采訪期間,一位老太太舉著蘋果邊吃邊對著常建令喊:蘋果真甜,真好吃!原來,煙臺市老年登山協會組織會員來登山采摘,常建令剛剛以兩元一斤的價格將園中剩下的蘋果賣給了他們。談起平時的文化生活,他說大部分時間交給了電視,最喜歡看的是齊魯電視臺的《拉呱》(一檔新聞、文藝一體化節目)。他告訴說,主持人小么哥當天結婚,他期待著晚上的電視直播呢。
因為農活忙,村民大都不在家。村里找來李振良。這位65歲的老大娘興趣廣泛。她說喜歡跳舞,愛看電視,平時讀的報刊是《煙臺晚報》和《特別關注》,尤其喜歡反映老百姓生活的文章和節目。兩個孩子在煙臺工作,自己只種櫻桃。村里收入高的能到八九萬。老大娘一身花衣裳,看上去不過五十多歲。對我們的夸贊,她一點不驚喜。她說,村里的空氣好,所以人長壽,很多人都活到九十四五。
桃源不在世外。掠影國路夼村,令我深刻印象的是,這里沒有因為要致富發展工業而破壞了生態,它的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山路崎嶇是常態,可這樣一個偏僻的山村,全村3.5公里的村路和41公里的山路全部硬化,四通八達。我由此想到,國路夼村走的這條路不就是一條正確的農村可持續發展之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