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誰能保證自己不被狂轟濫炸、四處飛濺的信息碎片擊中?在盡情地享受自媒體帶給的自由、信息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一部分人迷失了自己,在傳媒,特別是網絡、手機等新媒體制造的二手生活中圍觀、狂歡、傷心、羨慕和嫉恨。
盤點一年網事,大家記憶猶新的肯定會有這幾件:
日本海嘯、地震引發核泄漏,盛傳污染了海鹽,而吃碘鹽能防核輻射。一時間“謠鹽”惑眾,國內爆發“搶鹽潮”;
石家莊電視臺《情感密碼》欄目6月29日的節目《我給兒子當孫子》,放到網上后大熱,引發社會關注。殊不知,真人秀竟雇物業公司保安人員來表演;
堂而皇之地在各大網站、媒體上刊登的“國家稅務總局關于修訂征收個人所得稅問題的規定的47號公告”,經公安機關查明,系上海勵某個人杜撰而成。
這就是“二手生活”:因為得到的信息是不完全的甚至是虛假的,我們會不知不覺地按照別人的意思來進行判斷、選擇、生活,還理直氣壯地認為,這就是自己想要的!
以今年還在持續發酵的2010十大流行語之一“我爸是李剛”為例。據河北法制報進行的調查,保安當時并未聽到肇事者李啟銘說“我爸是李剛,有本事你們告去”。當晚出警的民警稱,李是在警衛室內告訴他爸是李剛的,且邊哭邊說,還不讓告訴他爸,樣子有點恐慌,并無張狂的囂張態度。
這起發生在河北大學校園內的普通酒后車禍案,分析為什么會引起這么大的反響、網友為何寧信其有等原因發人深省,值得研討。但單就事實本身來說,人們受到了發帖者的欺騙。它歪曲了關鍵話的語境,沒有完整地告訴事件的全部經過??伤麄兊哪康倪_到了:引起關注、引發憤怒!
如何不被傳言、謠言充斥的二手生活牽著鼻子走呢?
謠言止于公開、止于透明。有關部門和權威媒體不能缺位,要盡快發聲,公布真相,還原事實。司法機關要對造謠者予以法律制裁。謠言止于智者、止于思考。作為個體,在未經證實或暫無法證實的情況下,我們姑且聽之不傳播。別忘記了大腦的功能,要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積累,獨立思考不輕信,理性對待不盲從。如網上曾傳賣面條的在面條里摻食用膠,買回的濕面條能點著燃燒,引起社會極大反響。但據專家證實,即使是沒有添加過任何添加劑的面條也具有可燃燒的性質,不必恐慌。
我的杯很小,但我用我的杯喝水。我們有眼睛、大腦。認真觀察、讀書學習,用自己的腦子思想,這樣就可能作出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判斷!讀書,就是站在前人和巨人的肩膀上,是不是可以少走彎路,想得更深,看得更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