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蘭
(安徽大學經濟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儲蓄也隨之增加。居民儲蓄的增長是國家經濟實力不斷增強的具體體現,也是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但在總需求與總供給不平衡的情況下,居民儲蓄的變動可能成為加劇供求不平衡的因素。如果居民儲蓄的增長不能轉化為投資,過度的居民儲蓄抑制了現期的消費,消費需求不足,投資效率低下,那么居民儲蓄就會對經濟發展產生負面的影響。
我國的居民儲蓄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在所處的經濟環境上有很大的差別。雖然在西方國家,居民的消費和儲蓄行為也要受到一些制度因素的影響,但始終處于穩定的市場經濟環境中。而我國卻經歷了經濟制度的根本性變革,因而居民儲蓄呈現出許多用傳統規范的儲蓄理論無法解釋的特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平均儲蓄率超過20%以上,2010年,我國的居民儲蓄存款余額更是達到了307166億元。定期儲蓄存款占全部儲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而西方國家,如美國在20世紀70-80年代的經濟慢速增長期,通過可支配收入減支出折算的美國個人儲蓄率超過了10%,因為失業以及信貸收緊的現狀令消費者捂緊了錢袋。從90年代末開始,股價的飛漲令美國人感到更加富有了,儲蓄率則隨之降到了2%。在2001年美國經濟步入衰退后儲蓄率略有回升,但又因房價的上漲而急速下滑,因為房產讓美國人覺得儲蓄已經變得無足輕重了。美國2007年個人儲蓄率降至5.5%。2008年后由于受到金融危機的影響,美國的儲蓄率才有所上升。一般來說,其他國家都比美國的儲蓄水平高。法國、德國以及許多歐元區國家的儲蓄率都達到或超過了10%。不過總體看來西方國家的儲蓄率都是處在較低的水平,定期存款所占比重較低。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和西方主要國家相比,我國存在居民高儲蓄的問題。美國經濟規模是中國的6倍,但是美國儲蓄存款還不到中國的2倍,中國高儲蓄更多的是經濟結構問題的體現,而非經濟實力的體現。中國的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所以家庭必須靠自己的儲蓄來養老。而西方國家由于社會保障體系建立較早,養老保障體系比較完善,儲蓄率也較低。
無論是歷史的縱向比較,還是國家之間的橫向對照,改革開放以來儲蓄存款的增長速度都是驚人的。伴隨著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廣大居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也得到穩步提高,居民儲蓄存款相應保持了高速增長。
1.持續增長階段
1978—1988年是我國儲蓄持續增長階段。儲蓄存款平均每年增長30%以上,1988年儲蓄存款余額達到3822億元,是1978年210億元的18倍。這一階段儲蓄存款之所以呈現高速增長,主要是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基礎薄弱,起點低,少量的儲蓄增長即可取得較高的增長速度;另外也取決于改革初期經濟政策深入人心,居民為了長遠著想而愿意以存款的形式持有金融資產。
2.高速增長階段
1989—1996年為我國儲蓄存款高速增長階段。在儲蓄存款基數已經有了較大增長的情況下,儲蓄存款余額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此階段儲蓄存款余額的年均增長率達到31.6%,到1996年儲蓄存款余額躍升為3.8萬億元。這一階段儲蓄存款高速增長的原因主要是金融部門的政策,使得利率等調控經濟的手段市場化,充分體現了經濟杠桿的作用,穩定了居民的信心,另外,居民收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長。
3.減速增長階段
1997—2000年為我國儲蓄存款減速增長階段。居民儲蓄存款的余額繼續增長,1998年底達到了5.3萬億元。這一時期,央行連續降息,從1996—1999年6月連續7次降息,1999年10月,政府又開征20%的利息所得稅,致使儲蓄增值功能大幅降低,降低了居民儲蓄意愿。以上措施對居民儲蓄分流產生了明顯的政策效應。其次,1999年存款實名制實行,也將公款私存的資金大量擠出,從而加速了“名義”居民儲蓄存款的分流。再次,這一時期,股市在1996年與1999年分別出現大牛市,交易活躍。股市的繁榮吸引了大量居民儲蓄進入股票一級和二級市場投資或投機。以上種種原因,致使居民儲蓄存款分流的速度加快,儲蓄存款余額的增長速度有所下降,增長率從1994年的41.5%跌至1998年、1999年、2000年的15.4%、11.6%、7.9%。
4.波動性增長階段
2001年以來是我國儲蓄存款波動性增長階段。進入2001年以后,居民儲蓄存款在經過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明顯分流之后,分流明顯減緩;儲蓄存款增長速度重新加快。2002年以來,居民儲蓄存款更表現出迅速增長。雖然居民儲蓄存款的余額一直在不斷增加,但居民儲蓄存款增速呈周期性的下降趨勢,第一輪下降是在2000年降到谷底,隨后2000—2003年又開始小幅上漲,2003年升至波峰,緊接著又開始第二輪下滑,2004年又是一個谷底,2005年恢復上漲,但沒有達到2003年的水平,之后的第三輪開始了一路下滑的趨勢,直到2007年達到增長速度為1997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只有6.8%。但居民儲蓄存款余額還是保持持續上漲的趨勢。

表1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及其年增長率

數據來源:根據1991—2010年中國統計年鑒、中國國家統計局2010年統計公報統計數據整理。
表2計算了20世紀90年代我國居民的儲蓄率和邊際消費傾向。這些結果表明,自1990年以來,我國居民的儲蓄率基本上呈現逐步上升的趨勢。1990—2009年城鎮居民儲蓄率從15.3%上升到了19.2%,農村居民儲蓄率則從14.8%上升到了22.5%。特別是1998年以后,居民儲蓄率更是居高不下,城鎮居民儲蓄率基本保持在20%以上,而農村居民儲蓄率則基本保持在25%以上。

表2 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與儲蓄情況單位:元
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中定期存款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從1991—2010年居民儲蓄存款構成看,定期儲蓄存款占全部儲蓄存款的比重一直保持在60%以上,這顯示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結構穩定性很強。

表3 1991—2008年我國居民人民幣儲蓄存款構成情況單位:億元
從分析可以看出,我國居民儲蓄存款余額一直是持續增長的,雖然增長過程中每年的增長率有波動,但居民儲蓄存款保持高速增長,另外我國居民儲蓄率不斷上升,居民儲蓄存款具有較強的穩定性。
從改革開放以來居民儲蓄率的變化趨勢看,凱恩斯關于人們可支配收入的一般規律在我國明顯存在,收入增長是居民儲蓄增長的決定因素,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變化主要取決于人們收入水平的增長變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從表2中可知,1990—2009年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510.2元增長到15174.7元,增長10倍多。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從686.3元增長到5153.2元,增長了7.5倍。儲蓄是收入的函數,收入的大幅度增長為儲蓄存款的增長提供了堅實基礎。
無論是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消費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有下降的趨勢,而儲蓄則是穩步上升。這可能和我國居民的儲蓄習慣有關。但是當前在內需不旺、投資后勁不足的情況下,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引導其向消費領域和投資領域轉化還是有必要的。我國居民投資渠道少,除儲蓄存款外,我國現有的可供個人投資的金融產品仍主要由股票(包括基金)和國債構成。在2007年的大牛市中,儲蓄存款增速下降,說明活躍的股票市場是有效的分流儲蓄存款的途徑。但是股市風險太大,加上我國股市很不規范,股市資產大幅縮水引發的負財富效應加劇了居民對資產安全性的重視,居民對股市的投資熱情有所消退,部分投資股市的資金也轉為銀行儲蓄。而國債規模有限,因而吸收儲蓄有限。而基金由于受股市低迷所累,居民對它的投資熱情也不高。比較而言,儲蓄存款兼具流動性好、能帶來無風險的一定收益等優勢,因此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1990—200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3.21%,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1.50%,而儲蓄存款年底余額年均增長21.9%。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速大大高于居民收入的增速,表明儲蓄存款不僅來自于居民當年增收,還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居民的“超儲蓄”。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在于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增加了人們對于未來支出的預期和不確定性。同時由于我國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迫使人們通過儲蓄來預防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如住房制度改革迫使居民進行長期儲蓄;教育制度改革使居民必須為支付子女教育費用而增加儲蓄;醫療保障制度發生變化,居民為預防健康風險而增加儲蓄等。
總之,我國居民儲蓄存款的增長趨勢,既有長期因素的作用,又有短期因素的作用;既有經濟因素的作用,又有制度變革等非經濟因素的作用,是許多綜合因素影響的結果。
[1]賈玉英.經濟轉軌時期我國居民儲蓄存款問題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學,2003.
[2]中國人民銀行課題組.中國國民儲蓄和居民儲蓄的影響因素[J].經濟研究,1999(5):3-10.
[3]李焰.中國居民儲蓄行為研究[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9.
[4]廖佳馨.影響我國近年來居民儲蓄若干因素問題的探討[D].成都:西南財經大學,2003.
[5]嚴忠,岳超龍,劉竹林.計量經濟學[M].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2005.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8)[M].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