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紅
現代化戰略思想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部分,也是鄧小平理論的核心內容。深入比較毛澤東、鄧小平在這方面思想認識的異同,總結其經驗教訓,對于我們今天順利地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有著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毛澤東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奠基人,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主要是從工業化角度來理解現代化含義的。他對中國經濟現代化目標的認識經歷了從工業現代化到四個現代化的轉變。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論人民民主專政》等著作中強調的是工業化,即在革命勝利以后,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對付國外的帝國主義,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從50年代中期開始,毛澤東對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目標的構思,由實現工業化逐步向實現現代化轉變。針對當時極端落后的工業、農業、科學技術,以及迫切需要加強的國防,毛澤東在多次講話中逐步提出了“四個現代化”的思想。1954年9月,周恩來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在一屆人大《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了“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的任務。這是對四個現代化的最初表述,主要體現了對物質文明的要求。1957年3月,《在中國共產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毛澤東提出:“要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并講到“要把我們這個經濟落后、文化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富裕的、強盛的、具有高度文明的國家”。這里,首次將科學文化納入社會主義建設的戰略目標,體現了現代化對精神文明的內在要求。
后來,毛澤東在讀蘇聯的《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第一次完整地表述了四個現代化的思想,即“建設社會主義,原來要求是工業現代化,農業現代化,科學文化現代化,現在要加快國防現代化”。①1964年12月,根據毛澤東的建議,周恩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向全國人民正式提出了“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毋庸置疑,“四個現代化”戰略目標的確立,極大地調動了全國人民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推動了我國各項事業的發展。但又不可否認,“四個現代化”僅僅停留在現代化的物質層面。
鄧小平繼承和發展了毛澤東的現代化戰略目標思想,提出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目標。1979年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②這段話對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目標作出了新的概括。1981年6月《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將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奮斗目標規定為:“把我們的國家,逐步建設成為具有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國防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具有高度民主和高度文明的社會主義強國”。這里把“四個現代化”與“高度民主”、“高度文明”并提。1987年,黨的十三大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中,規定了黨的奮斗目標是“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斗”。用“富強、民主、文明社會主義現代化”代替了“四個現代化”,使中國現代化目標更加全面、科學,并更具有中國特色。
戰略步驟是對實現總體目標所做的階段性的計劃和安排。建國初,考慮到中國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毛澤東在思考中國現代化戰略發展步驟時還比較實事求是。
毛澤東在時間的估計上曾做過多種設想。1953年,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規定:要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基本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這里“一個相當長的時期”,毛澤東估計是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1955年3月,他在全黨代表會議上說:“要建成為一個強大的高度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就需要有幾十年的艱苦努力。比如說,要有五十年的時間,即本世紀的整個下半世紀。”在這一階段,毛澤東是比較慎重的。
50年代中期以后受國際共產主義趕超戰略的影響以及三大改造迅速勝利的鼓舞,毛澤東頭腦開始發熱,改變了原來的設想,提出了不切實際的“超英趕美”計劃。1957年11月28日的會議上,他提出中國用15年趕上并超過英國。往后,隨著“左”傾思想的發展,超英趕美的時間表不斷提前。1958年5月在八大二次會議上提出,“7年超過英國,15年趕上美國”的口號。6月22日,毛澤東在薄一波的《兩年超過英國》的報告上批示:“超過英國不是15年也不是7年,只需要2年到3年,2年是有可能的。”隨著趕超時間一再提前,現代化發展戰略就越來越脫離實際。但嚴酷的現實使毛澤東又恢復了清醒。在1962年1月的中央工作會議上,他說道:“中國的人口多,底子薄,經濟落后,要使生產力很大地發展起來,要趕上和超過世界上最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沒有一百年的時間,我看是不行的。”
在發展步驟上,根據毛澤東的提議,1964年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周恩來明確提出了分“兩步走”的設想:第一步,從第三個五年計劃(1966年)開始,用15年時間,即在1980年以前,建成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第二步,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使我國國民經濟走在世界的前列。可以看出,毛澤東是以趕超戰略來指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這忽略了中國生產力極不發達的客觀事實,違反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規律,結果欲速則不達,使我國經濟建設偏離了正確的發展軌道而遭受挫折。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從我國的基本國情出發,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臺階式發展戰略,即“我國經濟發展分三步走,本世紀走兩步,達到溫飽和小康,下個世紀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時間再走一步,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平。”鄧小平“三步走”的現代化發展戰略步驟是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教訓提出的科學構想,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第一,它以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為標準,對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速度和目標進行量化,具有科學性,既能反映我國當前的綜合國力,又便于與世界各國進行比較,使我們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第二,它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提高為具體目標,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根本宗旨。
毛澤東主要通過變更生產關系,搞階級斗爭和“大躍進”等方式來推動現代化的進程。毛澤東很重視生產力的發展,但是在如何發展生產力上,毛澤東更加重視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尤其是在晚年,他不同程度地忽視了生產力的基礎性的、決定性的作用,過分夸大了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企圖以越來越脫離生產力水平的生產關系的變革來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其結果遠遠背離了他的初衷。毛澤東很欣賞人民公社制,認為它的好處和特點是“一大二公”,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把人民公社作為由集體所有制向全民所有制過渡的最好形式。這種企圖以變革生產關系和變革所有制結構來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方法,違背了生產關系必須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規律,結果延緩了生產力的發展。毛澤東把階級矛盾當成社會的主要矛盾,企圖通過搞階級斗爭的方式來推動現代化的進程,導致了一系列人為的階級斗爭,使黨的工作重點長期不能轉到經濟建設上來,使真正的社會主要矛盾得不到解決,延緩了現代化的進程。“大躍進”運動也由于忽視了生產力發展的自身規律,結果適得其反,造成了生產力的極大破壞。
鄧小平通過不同的戰略發展途徑來推動現代化的進程。鄧小平充分重視生產力在社會發展中的決定性作用。1978年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他果斷地把黨的工作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鄧小平總結了沒有從生產力發展實際需要出發去處理生產關系變革的經驗教訓,從生產力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去變革生產關系。他指出:“改革是中國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我們所有的改革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就是掃除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障礙。”③也就是說,改革直接為生產力的發展掃除政治體制、經濟體制等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方面的障礙,即改革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直接動力。改革也包括對外開放,鄧小平提出要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鄧小平在為中國現代化設計道路時,不僅強調生產力標準,而且特別注重經濟與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中要一手抓物質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毛澤東和鄧小平在探索中國現代化問題的過程中,提出了不同的構想。毛澤東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呈現給后人的是一幅成功與失誤相互交織而構成的歷史畫卷。鄧小平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的探索與毛澤東的探索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系。一方面,毛澤東在探索中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積累的實踐經驗為后來鄧小平形成系統、成熟的現代化構想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另一方面,鄧小平解決了毛澤東許多沒有解決或沒有解決好的問題,糾正了毛澤東在探索中的失誤,科學回答了中國這樣經濟文化較為落后的國家如何實現現代化的問題,開拓了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
注釋:
①《毛澤東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頁。
②《鄧小平文選》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08頁。
③《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36、13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