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莉 (蘭州商學院繼續教育學院 甘肅蘭州 730020)
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作為社會信息存儲中心的圖書館不得不面臨著難以存儲海量信息的尷尬,但同時,圖書館用戶的個性化服務與文獻專業化需求愈加明顯,尋求一定范圍內的資源共享與協作服務便成為圖書館的必由發展之路,于是,(區域)聯盟圖書館、總分館、文獻傳遞等以信息資源共享為目的服務協作模式便應運而生,且因地制宜,國內外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也并不一樣。文章以相關概念概述為基礎,通過對各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比較,總結傳統共享模式的不足之處,最終提煉出以地域協作為核心,資源協作、服務協作與技術協作為支撐的協作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協作式”一詞來源于協同論(synergetics)以及英文“collaborative”一詞。協同論主要研究遠離平衡態的開放系統在與外界有物質或能量交換的情況下,如何通過自己內部協同作用,自發地出現時間、空間和功能上的有序結構;協同論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協同效應、伺服原理和自組織原理。[1]其中,協同效應是指由于協同作用而產生的結果,是指復雜開放系統中大量子系統相互作用而產生的整體效應或集體效應;伺服原理是指從系統內部穩定因素和不穩定因素問的相互作用方面描述了系統的自組織的過程;自組織原理解釋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collaborative”在不同的領域中賦予不同的解釋,對于“collaborative”一詞,很多學者給出了不同角度的解釋。如Kagan[2]定義“coolaborative”是在組織內部或組織之間進行資源、能權力共享的過程;Mattessich 和 Monsey[3]將其定為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組織中各成員關系明確,且互利雙贏的完成某個目標。 Sonnenwald(1995)提出了“競爭合作”[4]的概念,用于分析團隊成員之間的溝通特征。對于信息科學領域,“協作式”一詞多用于信息系統構建方面。協作式的信息系統包含一系列協同活動,其中信息資源共享是這一系列協同活動之一。
信息資源共享是使每個組織和個人都能夠在一定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資源。其實質是信息資源在空間上的合理配置,通過協調信息資源在時效、區域、部門數量上的分布,使信息資源的布局更加合理,從而在既定的資源約束條件下,使得用戶的信息需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滿足。[5]圖書館出現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初形式的圖書館實際上是一個文獻的集合體,文獻的積累和共享是圖書館產生的根源,通過專職人員對文獻的搜集、整理、保存,圖書館成為便于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專門機構。[6]自人類社會第一個圖書館產生之日起,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的信息資源需求,即信息資源共享一直貫穿在整個圖書館發展過程中。
中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采用漸進共享模式,先建立一個或幾個核心網,然后通過核心網吸引本地區乃至外地區的圖書館加盟,最后再通過核心網的互聯實現全國范圍內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7]在我國,圖書館界分為公共圖書館,科研院所,高校等幾個系統,分屬不同的行政機構領導和管理,各系統內部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工作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支持的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CALIS)和中國教育與科研網(CERNET)文化部和財政部支持的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文化共享工程)等全國性文獻資源共享體系分別開展了高校、公共和科研系統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一些地區性信息資源共享體系。
中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中所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文獻傳遞、資源存取、書目信息共享、協調采購等內容。[8]早期出現的文獻資源共享活動主要是合作藏書和館際互借,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尤其是網絡化、數字化技術的發展,文獻傳遞所具有的更加靈活,更加高效的優點顯現出來,并成為當代文獻信息資源共享的主流模式。在現代文獻信息共享活動中,人們對各種文獻包括異地文獻或虛擬文獻的存取能力,看得比擁有文獻更為重要。圖書館自動化管理系統的普及使得這種資源共享方式迅速發展,聯機編目的發展能促進圖書館自動化工作的開展及文獻編目數據的標準化,為使圖書館間基于Z39.50協議、OPAC系統開展館際數據傳輸及文獻互借服務提供方便。[9]協調采購是圖書館面對書刊價格上漲而采取的協作措施。這種協調主要以地區聯盟方式進行。為避免數字圖書館建設中的資源重復和浪費,促進高校圖書館整體效益的提高,通過政府行政投入等方式,以省、地區、行業集團采購的方式也日漸增加。
綜上所述,無論是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傳遞、存取或是書目信息共享,還是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協調采購,中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主要是以地域協作模式式為主,注重各個獨立單位的特色(專題)資源,大力推廣圖書館聯盟,重視網絡作用,提供政策、機制保證和技術支持,與時俱進的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西歐四國圖書館聯盟共享的內容如下:(1)文獻資源共享。從文獻的載體形式來看,共享的文獻既有印刷型文獻,也有視聽資料和機讀文獻;從文獻的出版形式來看,共享的文獻有圖書、期刊、報紙、科技報告、會議文獻和學位論文;(2)網絡資源共享,包括電子圖書、電子期刊、數據庫、研究數據、技術報告、圖像、網上課程等。從數據資料類型來看,涉及字典、百科全書等,從信息交流的方式來看,涉及電子圖書、電子期刊、灰色信息等;(3)從資源的來源來看,共享的資源包括館藏(圖書、電子圖書、印刷的期刊、電子期刊、學位論文、地圖、舊照片、視聽文獻、數據庫、非書資料等)、聯盟成員和用戶機構產生的資源(研究數據、科學文獻、圖象、音視頻文件、部門報告和網上課程、迄今未出版的文章、會議文獻、研究報告、技術報告等)、聯合購買的電子資源(圖書、期刊和數據庫);(4)目錄共享,目錄包括集中目錄(聯盟目錄)、聯合目錄、地方目錄、開放存取期刊目錄、聯盟成員機構電子出版物的目錄及一些網上目錄;(5)人力資源、管理資源共享,包括職工教育、培訓、圖書館管理、咨詢服務等;(6)數字化館藏生產制作:數字圖書館項目、數字文獻的合作存檔;(7)基礎設施共享:與國家和國際圖書館網絡連接;(8)許可證licence:數據庫和電子期刊、電子內容許可;(9)信息技術、服務、能力、通訊與權威著作的共享。
綜上所述,西歐四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除了基本的地域協作外,還突出了以資源(主題)協作為主的特點。資源(主題)協作模式主要是將統一主題的資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戶從專題角度查找文獻。
談到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協作聯盟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1901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開始對其他圖書館實行館際互借服務,并開始對大約400多家圖書館提供圖書目錄卡片。
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共建分為三個階段:[11]第一階段:從1948年到1970年代由美國政府為主導的建立一個完整的全國性的文獻信息資源的共建計劃。在本階段完善美國國會圖書館的卡片聯合目錄,確立其國家書目的地位,出版發行書本式目錄。由國會圖書館一家來集中收集和協調編目,統一出版《全國聯合目錄》向國內的各圖書館提供文獻編目服務。聯合編目是美國圖書館大規模合作的早期形式。但是到了70年代以后美國的圖書館的財政經費大幅消減,資金不足,圖書館間的共享關系逐步發生了變化。以國會圖書館為主導的時代開始讓位于地區性和民間性的多元化信息資源協作網絡的時代。
第二階段:到70年代初期美國的圖書館協作體開始自發組織、地區性協作,主要以大學圖書館為中心,也包括了一些公共圖書館。在本階段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協作模式更加廣泛,除了館際互借以外還有其他協作內容,主要以聯機方式聯合編目來共享書目資源(圖書、期刊)、參考咨詢的合作、文獻配送服務、文獻合作采購、按主題分工收集等等。這種協作形式不斷發展壯大,逐漸改變了傳統的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面貌。
第三階段:從90年代后期圖書館協作網絡進一步向著數字化圖書館的方向發展。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的館際協作關系、服務合作有了全新的內容,美國大部分圖書館協作體的成員館通過互聯網將信息資源相互鏈接在一起,正走向圖書館網絡化、虛擬化、數字化之路,向數字圖書館的方向發展。在本階段較明顯的發展趨勢,就是協作網與協作網之間再組成為一個更大的聯合體,稱為協作聯合體,或稱協作聯盟。這種 “網絡聯盟”(Network Alliance)形式,聯合了數個區域性圖書館協作組織,旨在全美范圍內加強與其他聯盟之間的合作,共同購買電子出版物,包括單行版電子出版物和網絡出版物,通過計算機網絡進行交互式咨詢服務。
不難看出,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協作模式較為成熟和全面。在地域協作的基本模式下,美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共建在不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多協作模式共同發展的局面。如館藏組織協作模式,旨在發展統一組織內部各機構的資源共享;協作采購制度模式,成員圖書館共同協調采購工作,避免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
在數字化時代,有效搜索和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變得極其重要。2002年4月,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正式啟動,截至同年底,僅用了8個月的時間,20家省級分中心資源建設總量就達到200GB。在某一程度上說,虛擬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和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屬于專題信息資源共建共享領域。但是我國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在整體規劃、團結協作、政策保障、技術支持等方面仍存在著不足和有待改進的地方。[12]協作式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可以捕獲各種顯著的信息資源,并為人們提供服務,因此,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建立多協作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勢在必行。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應采用多協作共享模式協調發展,以館藏地域協作模式為核心,、資源協作、服務協作、技術協作模式為支撐。

圖1 協作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資源協作模式的實質是對不同的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主題區分,其目標在于發展基于共享的專題館藏。所謂專題館藏就是將不同類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進行分類管理和存錯,便于滿足不同需求的用戶。資源協作模式能將同一主題的資源集中在一起,方便用戶從專題角度查找文獻。資源協作模式必須是再館藏地域協作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換言之,資源協作模式也需要集中采購,并存儲在相關地點。這一模式典型的例子是瑞典的聯盟模式(ConsortiumModel)。聯盟模式包括瑞典6個主要科技圖書館,這一系統通過協調活動建設國內的科技文獻資源。[13]由于目前新媒體的不斷發展,網絡信息資源的急劇增加,因此,僅在全國范圍內建設各種專題館藏遠遠不能滿足現代讀者的需求。在資源協作模式下,不僅要對紙質資源進行專題館藏的建設,還應注重電子信息資源和知識資源的建設。關于電子信息資源的協作共享可以通過搭建網絡圖書館平臺得以實現。[14]網絡圖書館著力于構建一個分布式的數字化信息資源管理系統,它將分散于不同載體、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資源以數字化方式貯存、以網絡化方式互相連接,提供即時利用,實現資源共享。網絡圖書館的核心是通過訪問統一的網絡圖書館界面,用戶經友好的引導,通過高速寬帶網,經由網絡圖書館中心管理平臺方便地鏈接各種信息資源,得到高效跨庫、無縫鏈接的電子信息資源。
圖書館知識資源是指在目前網絡環境下,圖書館通過一定形式,如購買、租用、自行開發、建立鏡像、鏈接等提供給用戶的信息資源,這些資源包括傳統資源與數字資源,既可存儲在館內,也可存儲在館外,通過網絡為本館讀者獲取和利用,可以是現實館藏,也可以是虛擬館藏。[15]圖書館知識資源共享的核心是建立 “知識資源池”,知識資源池不僅包含了顯性知識、專家聯絡地圖以及嵌入在個人頭腦和組織機構中的隱性知識的動態集合。[16]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服務的內容除有館際互借、文獻傳遞、聯合編目、聯合采購等外,還包括館際間的個性化服務、針對特色資源的共享服務、專業咨詢服務和教育培訓服務,以及各圖書館聯合活動服務(如大型書展)等內容。針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中不同的信息資源,應建立其對應的服務協作模式。目前,圖書館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發展已有多年,所涉及的信息資源主要以傳統紙質資源和電子資源為主。關于知識資源共享也逐漸成為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研究熱點問題。因此,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服務協作模式可根據現有的信息資源開發情況分為兩大類(見表1)。

表1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內容
表1中所列并非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全部服務內容,在此僅列舉較為關鍵的幾種服務內容。其中,針對傳統信息資源和電子信息資源的服務已較為成熟,并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推廣,這類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是館際間的共享服務;針對知識資源各種服務已在部分圖書館中得到應用,但卻為上升到知識資源共享的層次,知識資源的共享服務是由用戶向某一圖書館提出信息需求,在不能得到滿足的時候,借助另一圖書館的資源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因而知識資源的共享服務是圖書館與用戶之間的直接對話(見圖2)。

圖2 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服務協作模式
在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服務協作模式中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其中傳統的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已得到廣泛應用,無需詳細說明。知識資源共享的協作服務有:(1)個性化服務。旨在通過信息用戶的信息使用行為、習慣、偏好和特點來向用戶提供滿足其個性化需求的一種服務。個性化服務的實質是對不同的用戶采取不同的服務策略,提供不同的服務內容;個性化服務能幫助用戶以最小的努力獲得盡可能最好的服務。(2)特色資源服務。不同類型的圖書館有其特有的館藏特點,而將這些特殊的信息資源服務于具有特殊信息需求的用戶的過程就是知識資源共享服務的另一個重要內容。(3)專業咨詢服務。要求聯盟圖書館應共建共享圖書資源、人才資源、知識庫、網絡資源等4種資源,共同開展數字咨詢服務。[17](4)教育培訓服務。圖書館聯盟不僅提供面向用戶的宣傳教育活動,而且對聯盟圖書館員也進行在職教育,強化聯盟館員專業技術能力的提高,實現圖書館知識資源的共建共享,并加強館際之間的合作。[18]
在我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協作模式下,雖然在地域間的文獻傳遞,館際互借,聯合編目以及圖書、電子文獻聯合采購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方面始終沒有形成統一的協作模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協作旨在整合圖書館資源,提供共享服務,實現圖書館信息資源的最優化配置和最有效利用。
(1)建立公共網站和網絡協作系統。[19]網站內容包括技術協作子系統、網絡協作系統、文獻傳遞子系統,館際互借子系統,通用借閱證管理,等等。并通過網絡協作系統實時交流,實現技術系統的實時交流。實現各館工作人員通過視頻進行實時交流,實現網上文件傳遞,召開網絡會議。技術人員可以在網上就一些技術難題及時向技術協作小組其他成員咨詢,真正做到文獻、設備、人才、技術的資源共享。
(2)建立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的技術協作標準。目前,我國圖書館所用的信息服務平臺,讀者服務管理系統等采用不同的標準進行開發,在協作式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下,要實現資源協作和服務協作,就必須采用統一的技術標準進行各種平臺和系統的建設。唯有如此,才能夠實現以地域協作為核心,資源協作、服務協作和技術協作為支撐的協作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
協作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的構建,旨在最大利用現有圖書館信息資源與開發潛在的無限信息資源,成功轉化信息資源為知識資源,最終為信息用戶提供及時、有效、有益的服務。同時協作式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還可以減少信息資源的重復建設和利用,降低圖書館提供信息服務所產生的成本與效率,最終實現人、財、物的效率最大化科學利用。
[1]哈肯(Hermann Haken).協同學引論[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2]Kagan,S.T..United we stand:collaboration for child care and early education services[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 Press.1991.
[3]Mattessich,P.,Monsey,B..Collaboration:what make it work[M].St Paul,MN:Amherst H.Wilder Foundation.1992.
[4]Sonnenwald DH.Contested collaboration:A descriptive model of 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in information system design[J].INFORMATION PROCESSING&MANAGEMENT,1995,31(6):859-877.
[5]馬費成.信息資源開發與管理[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9.
[6]楊思洛,羅衛.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新論[J].情報資料工作,2006,(4):16-19.
[7]黃長,霍國慶.中國信息資源共享的戰略分析[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0,(3):3-11.
[8]張冬梅,王凱.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9,30(1):81-82.
[9]賴毅,方英.高校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探析[J].圖書館建設,2006(2):39-41.
[10]楊麗,高波.西歐四國的圖書館信息資源共享模式[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5:39-42.
[11]王亞平.美國圖書館協作網絡的形成與發展以及給我們的啟示[EB/OL].[2011-08-17].http://ias.cass.cn/sh ow/show_project_ls.asp?id=790.
[12][13]李安.國外幾種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J].情報理論與實踐,2004,27(1):100-102.
[14]李蘭.網絡圖書館建設與信息資源共享服務[J].大學圖書情報學刊,2006,24(3):64-65.
[15]王南.圖書館聯盟數字資源建設研究[J].圖書情報工作,2005(12):53-56,88.
[16]陳搏等.知識資源池:知識創新和共享的宏觀機制模型[J].科學學研究,2006,24:274-279.
[17][18]馬江寶,高波.臺灣圖書館聯盟信息資源共享模式研究[J].圖書館情報工作,2009,53(5):137-141.
[19]李治純.圖書館技術協作初探[J].圖書館論壇,2005,25(3):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