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玉山 趙 冰 張鳳杰
中國版權產業發展的成就、問題與前景*
◎ 魏玉山 趙 冰 張鳳杰
中國版權產業發展目前已初具規模,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版權產業體系和產業政策體系,形成了一批產業基地和園區,并已具備相當的產業規模和產品生產能力。同時,中國版權產業依然面臨著創新能力不足、貿易逆差嚴重、產業規模較小和發展環境有待改善的問題。但隨著版權產業鏈的延伸,產業領域的擴大,版權產業對社會經濟、文化貢獻的不斷增加,發展版權產業已成為全社會共識,版權產業在中國的前景美好,擁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版權產業;產業體系;政策體系;產業規模;產業發展環境
版權產業的存在由來已久,但是,世界各國大都經歷了一個由不認識到認識,由不重視到重視,由不發展到發展的過程。時至今日,版權產業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成為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本文就我國版權產業發展的成就、存在的問題進行梳理,并對其發展前景作出展望。
目前,我國版權產業已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可從產業體系、產業政策體系、產業基地及園區建設、產業規模、產品生產能力等方面窺見一斑。
按照WIPO的界定,版權產業是指版權可發揮顯著作用的活動或產業①,包括核心版權產業、部分版權產業、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與非專用支持產業四大類。
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項目組對中國版權產業的界定同WIPO一致,具體細類則結合中國版權法律制度以及國家統計工作實踐進行了必要的調整,共涉及國民經濟統計指標中的225個小類。其中:
核心版權產業包括新聞出版;音樂、戲劇制作、曲藝、舞蹈、雜技藝術;電影與錄像;廣播電視;攝影;軟件與數據庫;視覺藝術與繪畫藝術;廣告服務;版權集體協會組織。
部分版權產業包括服裝、紡織品與鞋類;珠寶與錢幣;其他工藝品;家具;家用物品、瓷器及玻璃;墻紙與地毯;玩具與游戲;建筑、工程、測量;室內設計;博物館。
相互依存的版權產業包括電視機、收音機、錄像機、CD播放機、DVD播放機、磁帶播放機、電子游戲設備以及其他類似設備、計算機和有關設備以及樂器。
非專用支持產業包括發行版權產品的一般批發與零售;一般運輸產業;電話與互聯網產業。②
黨的十六大以來,與版權相關的產業發展受到了高度重視。黨中央、國務院以及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極大地促進了版權產業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第一,文化體制改革方面:2003年底,國務院印發了《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規定(試行)》和《文化體制改革試點中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的規定(試行)》,對經營性的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給予稅收優惠,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發展。
2006年1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若干意見》,不僅明確了文化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要求和目標任務,還要求繼續執行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文化經濟政策,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激勵文化創新等方面的政策。
第二,外資引進和國內非公資本進入文化產業方面:2005年8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明確了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范圍,鼓勵非公有資本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同年,經國務院同意,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關于文化領域引進外資的若干意見》,對外資進入中國文化領域作出了明確規定。
第三,2008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第一次在國家戰略規劃中明確提出,要“扶持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文化娛樂、廣告設計、工藝美術、計算機軟件、信息網絡等版權相關產業發展”,“促進版權市場化”,使“核心版權產業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明顯提高”?!秶抑R產權戰略綱要》的發布標志著國家對版權產業的認識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第四,2009年9月,國務院又發布《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系統提出了加快我國文化產業振興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隨后,中央各部委、各級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如: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等九部委發布的《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等。從此,國家對版權產業的支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概括地說,目前,我國已經初步形成了覆蓋版權產業主要領域、主要環節,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種層級的產業政策體系。
在國家政策的推動下,我國逐漸在新聞出版、動漫、軟件、影視、文化創意等版權相關領域形成了一批產業基地、產業園區。這些基地和園區,已經成為版權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在出版產業基地方面,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北京、安徽、云南等省市區都建立了出版、傳媒產業基地或園區。不僅如此,2008年7月,新聞出版總署和上海市政府共同打造的上海張江國家數字出版基地也已正式掛牌。2010年4月,第二個、第三個國家級數字出版基地又分別在重慶、杭州落戶。這些基地建設進展都比較順利,吸引了一批數字出版相關企業入駐,培育、涌現出了一批領軍企業。根據《新聞出版業“十一五”發展規劃》,到“十一五”末,我國要建設4至15個數字出版產業基地,形成10至20個網絡出版強勢企業。這些工程的實施和基地的建設,將會帶動我國數字出版業的發展,提升我國出版產業的整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動漫產業基地數量更多,如北京、杭州、深圳、廣州、鄭州等很多城市都建立了動漫基地。據有關部門統計,截至2008年底,中國有450多所大專院校開辦了動畫專業,擁有5,400多家動漫企業、1,300多家動漫教學機構、30多個動漫產業園區和17個國家級動漫產業基地。
在軟件產業園區方面,我國共有北京、上海、大連、成都等11個國家軟件產業基地;北京、上海、大連等6個軟件出口基地也日益發揮作用;初步形成了一條北起大連,南至廣州、深圳、珠海的沿海軟件產業帶,以及以西安、成都、長沙等省會城市為中心的內地軟件產業重要區域。
影視方面,我國現有各種影視基地上百個。其中,國家中影數字制作基地建筑面積15萬平方米,第一期總投資近20億元人民幣,具備年生產80部電影故事片、200部電視電影、500集電視劇的制作能力。
新聞出版、文化、軟件等產業基地,以版權制度為支撐,作為版權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支柱和亮點。當然,不可否認,在基地、園區的建設上也存在誤區,建園區等同于圈地的現象也不少。
根據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項目組的測算,2006年,中國全部版權產業的行業增加值約為13,489億元,占全國GDP的6.4%。其中,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為6,472億元,占全國GDP的3.06%。
就行業增加值在全國GDP所占比重而言,2006年中國全部版權產業在國民經濟21個行業門類中居于第4位。GDP比重高于全部版權產業的只有制造業(33.8%)、批發和零售業(7.3%)、農業(6.6%)三個門類;其中,核心版權產業與牧業基本持平,在21個國民經濟門類中居第11位。③
版權產業的發展還表現為版權產品的生產制作能力不斷提高。截至2007年底,我國出書品種已經由1977年的12,886種增長到274,376種,總印數達66億冊,市場經銷圖書達200萬種。期刊生產由1977年的600余種、5.6億冊發展到年產9,468種、30億冊。報紙生產由1977年的193種、123.7億份發展到年產2,081種、438億多份。④
目前,我國圖書出版品種、總印數居世界第一位,日報出版規模已連續9年居世界第一位,印刷復制業總產值居世界第三位,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出版大國。
二要強化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始終把農田水利作為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決定性因素,堅持挖潛改造與新建擴建相結合,到2020年基本完成全國大中型灌區節水改造任務,在有條件的地區新建一批灌區。加快實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強重點澇區治理。加強灌區末級渠系節水改造和田間工程配套,解決農田灌溉“最后一公里”問題。擴大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范圍,對縣域農田水利基礎設施進行集中配套改造。因地制宜建設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壩、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提高山丘區蓄水保水能力和抗災減災能力。
盡管我國版權產業已取得了顯著的發展,但在創新能力、版權貿易、產業發展環境等方面仍面臨著不少問題。
盡管我國已經是出版大國,每年發表的作品非常之多,但有影響力的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我們的內容缺乏創新。比如,我們常說的知識經濟、創意產業、長尾理論、藍海戰略、軟實力等,沒有一個是我們的創新;我們在哲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法學等領域使用的理論和分析工具,幾乎都來自國外。
聯合國每年有影響世界的100本書的評選活動,我國迄今為止還沒有一本書入選。⑤在全球電影票房歷史排行榜前130位中,根本找不到國產電影的蹤影。⑥2006年10月,英國UK Watch商業頻道經濟學家約翰遜·史密斯(Johnson Smith)發布報告稱,中國軟件創新能力嚴重不足,甚至低于巴西和印度。⑦
多年來,我國出版物版權引進與輸出比懸殊。近年通過實施“出版走出去”工程,情況有些好轉,但引進和輸出比也還在7∶1左右。2008年全國共引進出版物版權16,969種,共輸出出版物版權2,455種。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版權貿易逆差更為嚴重:2008年,我國從美國引進圖書版權4,011種,英國1,754種,德國600種,法國433種,同期向美國轉讓圖書版權122種,英國45種,德國96種,法國64種。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版權輸出主要集中在圖書領域,影視版權輸出很少。我國版權輸出地主要為東南亞地區的周邊國家(傳統的中華文化圈);已經進入西方國家的,也多是華裔族群內部,很少真正進入西方主流社會。
按照中國版權產業經濟貢獻調研項目組測算的數據,無論是通過匯率換算直接比較,還是按其GDP比重進行推算,我國版權產業均不到美國的1/6,我國核心版權產業增加值只有美國的1/10略強。與國內國民經濟其他門類相比,2006年,我國整體版權產業不到制造業的1/5,核心版權產業不到制造業的1/10。而整體版權產業在美國、韓國是第一大產業,在英國、馬來西亞則是第二大產業。版權產業的這種狀況與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國際地位是不相適應的。
侵權盜版現象在我國整體而言還比較嚴重,在圖書、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領域還相當猖獗。隨著高新技術發展和國民閱讀習慣的變化,近年來,網絡侵權盜版現象大量出現。侵權盜版已經成為諸多行業包括新興產業發展的巨大瓶頸。
而從監管的角度看,版權產業發展在基層,侵權盜版發生在基層,版權行政管理卻很難覆蓋到基層。我國版權行政管理部門高位截癱,地市及以下不少地方存在著“無版權局牌子、無版權管理職能、無版權執法人員”的“三無”現象,專職版權行政管理人員很少,版權執法力量非常薄弱。少數領導出于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考慮,對版權保護工作還不夠重視。
總體而言,我們有理由看好中國版權產業的未來。具體如下:
在市場主體層面,一方面,越來越多的版權產業領域相關大型企事業單位開始設立本單位的版權機構,專門負責本單位的版權維權、經營等相關事務。另一方面,看似和版權關聯性不大的單位也越來越重視本單位版權資源的創造、運用、管理和保護。例如,2009年,海爾集團自主研發的軟件著作權登記量已超過200件。
在學界,相關教學研究也已進入了嶄新的階段。一方面,加強了對我們國家和中心城市版權產業的實證研究。另一方面,加強了不同國家、不同產業、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對比研究,從而使版權產業研究的系統性大大增強。
可以說,發展版權產業已經成為官產學研各方面的共識,版權產業已經凝聚了國內外、體制內外的各種力量。
首先,隨著數字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快速應用,數據庫、動漫游戲、電子書、數字報刊、網絡視頻、博客、拍客、威客、微博客等新業態、新領域不斷出現。
其次,我國相關企事業單位以及個人的版權創造與運用能力在不斷提高。以三辰卡通集團有限公司為例,其動漫形象已延伸到圖書、音像、玩具、服裝、食品等十幾個行業,相關收益相應地不斷增加。
再次,建筑、家具、裝修等領域的知識產權含量在不斷增加,版權因素(版權產業統計中的因子)在這些行業發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
版權產業本身的發展速度很快,對社會經濟、文化等發展的貢獻將越來越大。相關行業的統計顯示,2004年以來,全國文化產業年均增長速度在15%以上,比同期GDP增速高6個百分點⑧。2000~2007年,全國軟件產業的年均增速更是超過了30%。⑨快速發展的版權產業必將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盡管與版權相關的文化消費在快速增加,但與發達國家比較,我國現有文化消費嚴重不足。
據統計,2008年我國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而且人均GDP從2,000美元到3,000美元所用的時間比從1,000美元到2,000美元要短得多)。根據國際經驗,當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時,人們的物質消費與文化消費并重;當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時,文化消費主導并持續快速增長;接近或超過5,000美元時,文化消費則會“井噴”。在我國人均GDP由3,000美元向更高水平迅速邁進的這個階段,與版權有關的文化消費將迅速上升,并將成為個人消費支出的主要部分。
而就我國個人消費的發展實際看,2005年,我國文化消費總量只有4,150億元左右,與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平均值的差距為15,000億元以上。按照國際標準計算,2008年,我國城鄉居民文化消費支出總量應該在4萬億元以上,而實際上只有不到8,000億元(接近于2005年的兩倍)。我國居民的文化消費總量雖然增長迅速,但仍然不足國際水平的四分之一。⑩這說明,我國版權產業的發展空間非常巨大。
注釋:
① 世界知識產權組織. 版權產業的經濟貢獻調研指南[M]. 北京: 法律出版社, 2006: 132.
② 柳斌杰主編. 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M]. 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35-36.
③ 柳斌杰主編.中國版權相關產業的經濟貢獻[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0:55-60.
④ 柳斌杰等編.中國出版業變革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
⑤ 柳斌杰.中國是出版大國 十年建成新聞出版強國.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3.8.
⑥ 全球電影排行歷史總排行榜[EB/OL].北京網站優化網,http:// www.010seo.net/piaofang/,2010.2.5.
⑦ 中國軟件創新能力弱于巴西[EB/OL].中文業界資訊站,http:// www.cnbeta.com/articles/16415.htm.2006.10.8.
⑧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文化部長第七次會晤在三亞舉行[E B/ OL]. http://www.ccnt.gov.cn/xxfb/xwzx/whxw/201003/ t20100329_78095.html.2010.3.29.
⑨ 羅沙、馮曉芳.我國軟件產業規模居全球第四[N].經濟日報, 2008.7.2.
⑩ 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2007、2009)[R].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魏玉山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趙冰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版權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張鳳杰系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版權研究中心副主任,助理研究員。)
*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特別委托項目《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與實施版權戰略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08@ZH002,負責人:柳斌杰、閻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