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近代臺灣黎明的呼喚——張深切文學文化活動之探討

2011-08-15 00:46:12楊紅英
華文文學 2011年5期
關鍵詞:文化

楊紅英

(江蘇技術師范學院,江蘇常州213015)

張深切是臺灣近代一位兼具思考能力與行動熱情、深富民族意識的政治、文化活動家。少年時代即為反抗日本禁止在學校說臺灣話而不得不負笈東瀛,東京帝都的屈辱遭遇讓他的民族意識徹底覺醒,從此為追求臺灣的獨立解放,民族的復興,投身政治社會運動、文學文化活動,輾轉流徙于臺灣、日本、上海、廣州、北京等地,他長時期的日本、大陸經驗對于他的民族思考、文化哲學觀念及實踐產生很大的影響。他的一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是臺灣近代知識分子的一面鏡子,可以照見臺灣近代豐富復雜的臺灣歷史與臺灣經驗。

臺灣學者較早開始對張深切的研究,從1977年《夏潮》開始的專題研究到1998年全集的出版,再到2000年后多篇學位論文的出現,對張深切的研究逐步具體深入。重要的研究者有林載爵、黃英哲、陳芳明、林安梧、梁明雄等。黃英哲是較早對張深切有全面深入的關注與研究的學者,掌握史料最多,也是全集的實際負責人。他對張深切的政治活動和文化活動有過細致的梳理和分析,尤其是對張深切在日據時期知識分子的定位頗為精準,對他民族意識影響下政治、文學活動的選擇及其文化政治企圖的分析確是知人論世之言。陳芳明則主要關注其反抗殖民主義、反抗威權的意義,著意強調其本土意識極為鮮明,但無視張深切濃厚的民族文化認同,鮮明的祖國派立場,而將張深切定位為“亞細亞的孤兒”是一種明顯的誤讀。林安梧則從張深切的“臺灣性”與“中國性”是連續而非斷裂的這一特點上發掘張深切研究的深刻的歷史現實意義。以張深切為學位論文的則有張志相、黃東珍、林純芬、簡素等。大陸學者張泉對其作為抗戰時期的臺灣作家的民族國家認同有過深入的研究,陳言對張深切與周作人有過研究,計璧瑞對其《里程碑》中民族意識的多面性與變化的研究也有獨特的學術價值。日本學者木山英雄則對張深切與藝文社、新民印書館及中國文化振興會以及周作人有過研究,對于了解淪陷時期的張深切及華北文壇的復雜歷史狀況多有助益。

從兩岸及日本學者的張深切研究來看,由于種種原因,臺灣的研究者往往只從臺灣的近代史、臺灣社會運動、文學文化運動的角度去看視張深切的意義,而對其前后長達十多年的大陸經驗閃爍回避,語焉不詳,也就對其大陸經驗對其思想、人生所產生的影響無從談起。本文在前輩學者的基礎上,通觀張深切的臺灣、日本、大陸的文學文化活動,分析研究其跨越不同歷史時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間的臺灣知識者的特殊經驗,理解臺灣知識者在中西文化碰撞、新舊文化轉型、中日矛盾加劇、民族危難深重下的歷史困境及其對這特殊歷史困境的認知與突圍,借此管窺東亞近代化過程中,殖民地社會的歷史變遷、精神狀態、文化想象、文藝形式。

一、同化的迷思與張深切民族意識的覺醒

英國著名非洲問題專家巴西爾·戴維森在其名著《現代非洲》中曾言:“歷史不是一架計算機。它在心靈和想象中展開。它體現在一種民族文化的多種多樣的表現中。它本身是物質現實、其背后的經濟現實和堅實的客觀實際的微妙的中介物。”①揭示歷史是在歷史主體、民族文化以及作為物質現實、經濟基礎和客觀實際的中介物這三個面向上展開的事實,為我們探究歷史尋找到新的路徑。而揭示張深切復雜曲折的民族文化認同歷程背后的“物質現實、經濟現實和堅實的客觀實際”就成為論文的論述起點。如果說張深切在少年時代即敢于為維護自己的母語而與老師乃至學校當局對抗,是生來野性而反抗叛逆的個性使然,那么在日本,努力學做日本人而不得的時候,先天注定、無法改變的血緣切斷了他認同日本的進路,是其民族意識徹底覺醒之始。而這又根源于日本在臺灣虛偽矛盾的“同化”殖民統治。

同化主義,本是日本借鑒自法國的一種殖民政策。法國人用他們自大革命以來所堅信的自由平等博愛的觀點來觀照其殖民地,認為不能把法國的海外領地看成是法國的附屬國,而應該當成是法蘭西共和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從而壯大法蘭西。這種同化理論來自一種自信,法國所創造的文明是最優秀的文明,法國人應該把法蘭西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因而主張殖民地與法國在政治、經濟上保持一致,土著居民應通過受教育而接受法蘭西文化,最終自然同化為法國公民②。雖然這種同化政策理論上應盡量避免使用暴力、殺戮的手段,通過實施現代教育、鼓勵通婚等措施對殖民地人民進行精神、思想和血緣的同質化和民族融和,讓他們融入統治者的社會價值體系中,符合西方自啟蒙運動以來對現代普世價值的樂觀與自信,但它無視殖民地現實社會的特殊性存在,抹殺原地住民的文化習慣,破壞殖民地的自然成長,容易引起原住民的反抗并會讓殖民地統治陷于困難的一面,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日本自由主義知識分子矢內原忠雄考察了三種殖民政策出現的時間,從屬主義對應的是重商主義的發展,在十七八世紀達到最高峰;同化則出現于19世紀晚期的帝國主義時期;自治出現在20世紀初。所以他認為,同化政策是比自治主義更為落后的一種殖民政策③,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過時的、不符合時代潮流的殖民政策,因而對之有較多的批評。

即使不論其對原地住民文化、歷史的破壞所造成的傷害,按照同化主義的理想(亦即日人所謂內地延長主義原則),經過同化后,殖民者應在法律及政治上賦予殖民地人民與其殖民母國人相同的自由、權力與地位,如殖民地人民可以選舉代表參與殖民“母國”之議會等,殖民地人民與殖民母國人之間也應是平等的帝國公民。但是,考之日據時期的臺灣史,日本殖民者并沒有為實現真正的同化而努力,而是利用種種政策與手段保持殖民者對被殖民者的優越性,保障其在臺灣的統治地位以獲取最大的殖民利益,促進殖民母國的工業化和壯大其實力。

除此殖民利益的考量,同化政策對近代日本引以為傲的國體論也構成了潛在的矛盾與威脅。宣揚“君民同祖”、“萬世一系”“、忠君愛國”的國體論,是建立在大和單一民族基礎上的擬血緣制之國家觀,在打破傳統士農工商的等級制度、凝聚統合民心、建立現代民族國家中曾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代日本對之抱有不亞于宗教信仰的狂熱。將異民族納入大和民族一視同仁的同化政策對此萬世無雙的優越國體無疑是一個潛在的威脅。所以雖然日本殖民者汲汲于從語言、思想、日常生活等方面對臺灣人民實施同化政策,但從未停止過對臺灣人民的政治排斥、經濟榨取、民族歧視,形成的殖民體制是一種日本學者駒武所謂“在‘國家統合’(法政制度方面)的層次上排除臺灣人,而在‘文化統合’(文教思想方面)的層次上卻標榜容納臺灣人的矛盾架構”④。1915年在日本維新元老、自由民權運動領袖板垣退助積極倡導的“臺灣同化會”因觸犯在臺日人的利益被總督府視為妨害公安而命令解散,同化的迷思被打破之后,臺灣知識分子更加清醒而堅決地走向近代民族主義運動的道路上去。因此在20年代發起轟轟烈烈的民族運動。

正是在經歷了民族歧視與同化無門的雙重傷害后,張深切如同臺灣大多數知識者一樣民族意識徹底覺醒,從此投身政治、文化運動為臺灣的獨立解放與中華文化復興奔走于日本、臺灣與大陸。

二、輾轉兩岸的政治、文化活動

比之1920年代以體制內抗爭為策略的臺灣近代民族主義運動更為激進的是,張深切在更清醒地認識到了日本殖民的本質及體制內抗爭的軟弱無望,將臺灣獨立解放的希望寄托于中國革命的成功,民族的強大與復興。所以他放棄了日本的學習,到大陸求學,并參加反日運動,如1924年在上海參加“臺灣自治協會”,1927年3月27日發起組織“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揭露日本對臺的殘酷殖民統治,呼吁臺灣人民起來反對日本對臺灣的殖民統治。尤以“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的影響為大,張深切作為青年團的發起人和綱領會章的撰稿人之一,被推舉為宣傳部長,是該團體的核心成員之一,活動甚為踴躍。從機關刊物《臺灣先鋒》上發表的文章來看,他們的主要觀點有反對臺灣議會設置請愿運動的妥協做法,主張聯合世界弱小被壓迫民族起來革命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學習國民革命,喚醒臺灣民眾的革命意識;認為臺灣民族即是中國民族,臺灣是中國的領土,要求廢除馬關條約收復臺灣;擁護和援助中國革命,中國革命不成功,臺灣解放絕對無望。這是典型的祖國派的觀點,將臺灣的解放寄予大陸祖國的強大與革命成功,民族、文化認同都非常明確,命運共同體意識非常強烈。張深切的《臺灣怎樣要革命》歷數了日本自進兵臺灣以來三十余年的政策:第一次,他就用帝國主義的武器來鎮壓我們,殺得我們的同胞,滿山遍地死傷累累,鮮血成流!第二次,他們就用資本主義的吸血政策,來橫戮我們。在會社、官界、學校等處,我們的臺灣人都受他們——日本人——直接、間接的排斥,臺灣人的就職難,失業問題已經不只是要救恤的慘狀,事實上都迫得不得不著要革命的時機了。而要如何進行革命,張深切的回答是第一,個個覺醒起來!放大眼光看我們的地位。第二,個個聲明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和被日本帝國主義壓迫的階級親善聯合起來!第三,跑出海外研究革命,聯合各弱小民族共同奮斗!他相信如果將這三大政策去實行,革命一定是能夠成功的⑤。那時“臺灣是臺灣人的臺灣”是他們所提出的口號之一,核心領導人物之一的林文騰在機關刊物《臺灣先鋒》上的文章即以此為標題,但他們的呼喊所針對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異族統治,要求臺灣民族自決回歸祖國,而決非后來臺獨派所謂的臺灣獨立。

1928年2月21日,張深切因革命青年團事件——日稱“廣東事件”以涉嫌違反“治安維持法”被起訴,從此開始了三年的牢獄生活。利用了日本殖民當局的懷柔政策,張深切在獄中進行了大量的閱讀,淬煉自己的革命思想,彌補了他因忙于革命運動而錯失的學校教育。其閱讀的書籍“相當復雜,有社會科學、宗教、諸子百家種種,新的、舊的參差不齊;只雜志一類,每月有《中央公論》、《改造》、《文藝春秋》、《紅旗》、《納布》等等;社會科學有各種經濟學,左右兩派的著作都有”⑥。在獄中張深切對各派社會科學思想進行研讀,更對中國文化的精髓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進行了鉆研,其中他對老莊的思想尤為服膺,以致“五體投地,半句批評的話都說不出來”⑦。老莊的哲學成為他立身行事的指導原則,也是他觀察判斷時局歷史的哲學依據。這次獄中對中國文化的探源為其民族主義思想找到堅實的精神依歸與文化源泉,使其在偏重于實現民族解放,維護國家主權的獨立和完整的政治民族主義之外,發展出文化民族主義思想武器,即通過振興民族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以民族文化標識和張揚民族個性與民族魅力,凝聚國家的民族文化認同,達到民族國家的精神新生、精神完整與精神獨立。⑧這一點在張深切出獄后漸漸從政治戰線轉向文化戰線轉移中得到體現。

這一轉移也是島內形勢變化的結果。1929年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后,為應對此一危機,日本逐步建立法西斯集權政治,軍國主義勢力在繼九一八侵占我東北后積極為全面侵華作準備,對內強力鎮壓左翼組織,臺灣社會運動因此幾陷窒息狀態,政治活動空間大為壓縮有關。20年代轟轟烈烈的民族運動擔負起啟蒙大眾、喚醒民族意識、批判殖民統治的使命,成功地為臺灣開拓出一片政治公共領域來,但在30年代遭到鎮壓瓦解,逐漸零落無聲。為了振奮士氣,張深切與友人賴明弘、何集璧等于1934年5月6日發起組織“臺灣文藝聯盟”,張深切因早年參加廣東臺灣革命青年團、組織演劇會、左右派皆多有熟識、和漢文具善等原因而被推舉為執行委員會的委員長,是文聯的核心靈魂人物之一。文聯創刊《臺灣文藝》、組織文藝座談會、舉行文藝演講會等活動,是臺灣現代文學史上一次最為廣泛的全島性文藝聯盟,其活動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不到兩年的時間,但卻造成臺灣現代知識分子空前團結情緒高漲的盛況,其機關刊物《臺灣文藝》更成為臺灣現代文學史上臺灣人主辦的刊物中發刊時間最長、登場作家最多的文學刊物。臺灣現代文學大家王詩瑯認為:“這時期的作品已漸擺脫初期的暴露式的政治色彩,站在文學的立場去觀察,描寫漸多,所以都有藝術氣味。”因此稱贊道:“全部出了十五期,不但壽命長,幾乎網羅全臺的作家,在臺灣新文學建立輝煌的一頁,即以對于整個文化的影響而言,也是深且巨的。”⑨它的幾番社會活動如臺中地震的災后救援與延請朝鮮舞蹈家崔承喜赴臺演出等對開拓臺灣30年代的知識分子活動領域、傳達殖民地心聲以實現知識分子使命具有重要文化政治意義。在這里,文化政治不是指文化可能具有政治功能,也不是指文化革命作為政治革命的先導,而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至關重要的權力和斗爭的場域,它既可以鞏固社會的控制,也使人們可以抵制與抗爭這種政治,文化政治的文化是對一種特殊身份——國家的、性別的、種族的、地域的——的肯定;是對“命運”、“自然”、和“社會現實”這些似乎預先存在的東西進行重組;不是反映現實的鏡子或建基于經濟政治的“副現象”,而是在建構我們對現實的感受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⑩。從某種意義上說文聯開創了臺灣30年代在三大民族運動相繼偃旗息鼓后知識分子參與文藝、社會活動的一個重要的公共舞臺。

此一以文藝代政治的策略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應對日本軍國主義高壓統治的策略,而此策略一直延續到抗戰時期在淪陷的北平張深切所從事的主編《中國文藝》、組織“中國文化振興會”、拒絕日本文藝報國會的過多管制而退出“藝文社”編輯的諸多行動中。他認為“振興國家與振作文化,二而一,一而二”的事情,因為“唯有自己的文化,中國才能獨立,中國人才能做真正的中國國民。”?所以振興了文化就可以振興國家。在黨滅國亡之時,文化作為國家的命脈的意義更加凸顯。在《中國文藝》創刊號的編輯后記里更是大聲疾呼:“吾人不怕國家的變革,只怕人心的死滅,茍人心不死,何愁國家的命脈會至于危險,民族會至于淪亡?”“偉大的人物是在其能蹶然起于失敗或危難的當中,而偉大的民族是在其能復興國家于危急存亡之秋的,此時何時,此難何難!這正是吾人應奮斗努力興邦定國的時候。”?其急欲用文化振奮民心以付國難之情呼之欲出。正如史密斯所言:“典型的民族主義通常不是起始于抗議集會、獨立宣言或武裝反抗,而是源自于文學社團、歷史研究、音樂匯演或文化期刊的誕生。在殖民時期的非洲和亞洲,許多隨之興起的民族主義也是如此,結果,‘人文’知識分子——歷史學家和語言學家,畫家和作曲家,詩人、小說家和導演——不成比例地在民族主義運動及復興中扮演著代言人角色。”?

三、民族文化的現代轉換

日本戰敗,臺灣回歸祖國,民族自決的快感得到充分滿足后,民族主義者必然要面臨一個如何讓自己的民族繁榮強大證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至少不要重蹈覆轍,再為外族所欺凌的問題。文化認同帶來的抵抗的勇氣在敵人外力消失后,也將開始思考那一度輝煌燦爛的文化為何到近世在西方的文化面前遭遇如此的挫折,民族文化的反省與重建必然難以回避迫在眼前。在戰后不到10年的1954年,張深切出版了檢討儒學功過的《孔子哲學評論》(1954年),正是對這一問題的一個極好的回應。據考證,張深切的《孔子哲學評論》是明鄭以降,臺灣首部以專著呈現的中國哲學研究。?《孔子哲學評論》采以科學批判的立場,指出中國雖然建立了重仁義道德,超越民族國家的大同主義,從長遠觀點來看比西洋哲學更有同化力,但中國哲學因欠缺科學,對物質文明沒有積極關懷,導致近代中國科學落后的事實,即使欲以儒教彌補,亦是枉然,而不能先富國強兵,大同主義也無由實現。張深切指出,先秦諸子的哲學中并不缺乏科學精神,只是因為后世儒家采取“我孔獨尊”極力壓制其它學說,尤其在與政權相結合后更是如此,別家學說中的科學精神也隨之而被消亡。因此張深切認為,返回“獨尊儒術”前的中國思想文化百家爭鳴的諸子時期,淘汰揀擇,從中國固有文化之中開出科學法制之花,以順應時潮,完成中國文化傳統的現代轉換是民族文化重建的應走之路。他在文前的序言寫道:“現在世界哲學正陷于極度的混亂和貧困,唯心、唯物仍在繼續其生死存亡的搏斗;當此之時,回頭來檢討我們固有的哲學,也不無意義。中國哲學有朝一日能夠領導世界哲學,那時候世界情勢或可能激起一個重大的變化,筆者相信這并不是夸大。”?頗能展示他的世界關懷與對中國文化的堅定信念。正因如此,當全集卷5《孔子哲學評論》解說者寥仁義硬要在張深切中國哲學評論上扣上一個“臺灣觀點”,并稱沒有“臺灣觀點”的“祖國派”為畸零的游魂時,只能感嘆“這是臺灣的悲哀”?。

四、東亞近代關系的反思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求生存、求發展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它與該民族的自然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傳統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近代日本,作為日本民族精神的“日本精神”經歷了一個不斷被建構、強化甚至達到極致的過程。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人,即面臨著日本精神的緊逼與壓迫,臺灣人被要求養成大和心,精神日本化,這種要求在其中日戰爭時期達到高潮。或抵抗,或掙扎,或接受,臺灣人都難以擺脫日本精神的影響。在與日人長期的周旋中,日人的民族性格讓張深切感到精神力的重要,與自有民族精神提倡的緊迫。其《談日本,說中國》就是采用一種他者的眼光來觀照日本的民族精神與民族性,一方面破除日本近代經過幾場勝仗建立的文明、國體、民族優越感,揭示了神道教對于近代日本的國家建構及走向武力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的重要影響,解構日本在戰爭期間所宣揚的“八一宇”、“使萬邦各得其所”、解救東亞于英美帝國主義、建立東亞新秩序的“神圣使命”,從而建立對自我文化的信心。另一方面對日本的種種優長之處,主張大膽的拿來與借鑒,為以戰后民族文化的重建與復興為旨歸的自我建構提供借鑒與參照,顯示其作為知識者的冷靜克制的智慧。而在五六十年代新一輪“黃禍論”泛起的背景下,張深切認為文化的親緣關系、種族的近似性與地理上的相鄰使得同為東亞大國的中國與日本,只有相互了解,“親善提攜”,一起面對西方可能的挑戰,才能保持亞洲的完整與獨立、和平與穩定。這種思想與近代日本強調亞洲平等合作的古典亞細亞主義是一致的。而這種建立在國家主權獨立平等,相互理解共生、和平協作基礎上的的中日關系也正是中日戰爭時期飽受國籍政治身份與文化民族身份上的矛盾與分裂之痛、既飽嘗日本欺壓之苦也深知日本近代之強的臺灣知識者所渴望的。

[附]導師黎湘萍研究員的點評

該文以臺灣的文學家和社會活動家張深切為主要考察對象,第一次把生活于日本殖民時代和戰后臺灣光復兩個時代、流徙于臺灣、日本、中國大陸(上海、廣州、北京)等不同政治、地理空間的臺灣知識者的獨特的現代經驗及其在這種經驗下逐漸形成的民族觀、文化觀、文學觀和哲學觀做為一個整體來全面地加以梳理和討論,在盡可能掌握第一手史料和閱讀作家文本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臺灣知識者跨文化、跨區域、跨語言的政治文化活動及其意義,勾勒了其曲折的民族和文化認同背后的精神歷程,探索了臺灣知識者為殖民地臺灣的解放、中華民族的復興所進行的艱苦努力。這一選題,對于認識近代臺灣歷史的復雜性、“臺灣意識”和“中國意識”相互關聯、解構單一的“現代性”概念、化解獨派的偏執,以及理解殖民地時期臺灣文學的內在精神,戰后臺灣的文化重建等等,都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①轉引自[美]愛德華·W·薩義德:《文化與帝國主義》,李琨譯,三聯書店2007年版,第1頁。

②高岱、鄭家馨:《殖民主義史》(總論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219-220頁。

③轉引自荊子馨:《成為日本人——殖民地臺灣與認同政治》,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頁。

④陳培豐:《同化的同床異夢——日治時期臺灣的語言政策、近代化與認同》,王興安、鳳氣至純平譯,臺北:麥田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頁。

⑤《臺灣先鋒》創刊號,1927年4月1日,第19-21頁。

⑥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2,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版,第449頁。

⑦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3,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版,第365頁。

⑧孟凡東、何愛國:《20世紀中國文化民族主義的三大核心訴求》,《北方論叢》2007年第3期,79-82頁。

⑨王詩瑯:《日據時期臺灣新文學》,《王詩瑯全集》卷九,高雄:德馨室出版社1979年版,第152-153頁。

⑩單世聯:《文化、政治與文化政治》,《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3期,第42-50頁。

?張深切:《振興中國文化的意義,《張深切全集》卷3,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版,第149頁。

?張深切:《編后記》,《中國文藝》第1卷1期,1939年9月1日。

?[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葉江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8頁。

?黃東珍:《孔子哲學評論研究》,臺灣成功大學2000年碩士論文,第179頁。

?張深切:《張深切全集》卷5,臺北:文經出版社1998年版,第65頁。

?寥仁義:《“臺灣觀點”的“中國哲學研究”——〈孔子哲學評論〉與張深切的哲學思想》,《張深切全集》卷5,第564頁。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代文化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6:12
構建文化自信
西部大開發(2017年8期)2017-06-26 03:15:50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码精品国产dvd在线观看9久|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精品一区污| 99re66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呦女精品网站|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av在线无码浏览| 亚洲男人天堂2020|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美女免费视频大全|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久久毛片网| 成年网址网站在线观看|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娇小与黑人巨大交| 成人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丰满人妻中出白浆| 91欧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夜色| 久久久无码人妻精品无码|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下载| 狠狠色成人综合首页| 日韩a级毛片| 中文字幕va|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日韩欧美国产中文| 毛片免费在线视频| 最新加勒比隔壁人妻|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爽爽| 亚洲美女高潮久久久久久久| 久久久久国色AV免费观看性色| 亚洲黄色视频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色偷丝袜婷婷无码麻豆制服|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欧美人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激情综合网激情综合| 一级一级一片免费|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牲色| 亚洲va欧美va国产综合下载| 激情爆乳一区二区|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亚洲综合色区在线播放2019| 色哟哟国产成人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波多野吉| 狠狠五月天中文字幕| 欧美日韩精品综合在线一区|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av在线5g无码天天| 精品国产91爱|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亚洲成年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人又色又爽的视频| 国产chinese男男gay视频网| 99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免费一级毛片| 午夜福利无码一区二区|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欧美成人aⅴ|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福利|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影视| 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免费| 青青草91视频|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一本大道香蕉中文日本不卡高清二区| 综合色婷婷| 99视频免费观看| 91人妻在线视频| 不卡视频国产| 国内精自线i品一区202| 国语少妇高潮| 亚洲欧美h| 国产aⅴ无码专区亚洲av综合网| 国产人成在线观看| 91青草视频| 国产特一级毛片|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AV| 欧美不卡二区| 中文字幕2区| 亚洲视频四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