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臣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如何寓于旅游產品之中并體現“靈魂”的存在,卻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為文化不好把握。據學者講,現在比較權威的文化定義有200多種。知識、信仰、藝術是文化;道德、法律、習俗也是文化;有的學者甚至將物質生產活動也歸入文化的范圍。可以說,文化無所不包,無所不在,卻又難以界定——而這正是文化的一個基本特征。哈佛大學前校長羅威勒在談到文化時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別的東西比文化更難琢磨。我們不能分析它,因為它的成分無窮無盡;我們不能敘述它,因為它沒有固定形狀;我們想用文字來規范它的意義,這正像是把空氣抓在手里似的;當我們尋找文化時,它除了不在我們手里以外,它無處不在。”既然文化無處不在,如何將文化賦予旅游產品之中,文化創新就成為關鍵所在了。
下面我就圍繞堅持文化創新,推進互助文化旅游產業升級談幾點思考。
中華文化之所以燦爛輝煌,博大精深,得益于中華文化對外來文化有很好的包容性和極強的消化吸收能力,但我們在傳承傳統優秀文化的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傳統文化的包容性、提倡中庸和諧的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束縛了文化創新的手腳。難怪有人說,中華文化自身的特點,使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中的指南針也只能用于看風水,火藥用于制作鞭炮和禮花。如果換個角度,那么指南針就不會只鐘情那些陰陽先生,火藥也不會僅制作供人觀賞的鞭炮和禮花,更不可能將發明專利交給洋人制造槍炮挨洋人的打了。
文化代表一個國家的軟實力,是世界強國的重要標志。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日本文化風靡全球,乘機踏入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其電子產品和文化產品如影相隨同步登陸。以《聰明的一休》、《排球女將》為代表的影視文化產品占領了中國電視頻道的黃金時段,日本電影在中國眾多影劇院循環播放,《追捕》的插曲“啦—呀—啦”也流行于大街小巷。到了90年代,韓國文化崛起,一時間,“韓流”襲入,直到今天還“韓風”不止。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和實力的提升,中華文化才施展起中國式拳腳,但大多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交流層面。再看美國依靠現代科技優勢和極強的創新能力,在不斷地創造文化,又憑借超強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推行他們的價值觀和文化,就像一臺巨型的壓路機肆無忌憚地向全世界壓去。
美國迪士尼公司是由華特·迪士尼兩兄弟在1923年創立的,現已是世界著名的傳媒娛樂企業,1955年建成全球首個迪士尼樂園并于同年7月17日開業,從此一發而不可收。在此后不到60年時間,迪士尼樂園到處開花,不僅在西方大行其道,而且向東方進軍的勢頭一直強勁。華特·迪士尼兄弟把嚴肅的教育內容,寓于娛樂形式之中,豐富有趣,真是難能可貴。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格化的米老鼠和唐老鴨這兩個小精靈,不僅折服了西方人,早在30年前就落落大方地撫摸東方人的臉龐。通過復制、創新、移植等多種方式,把“一切都是動態的”、“永遠建不完的迪士尼樂園”,1983年就落戶日本東京并向公眾開放。占地126公頃迷你型的香港迪士尼樂園在二十一世紀初落成。緊接著中國于2010年又給迪士尼樂園開出了在上海的“準生證”。迪士尼樂園的可復制、可移植的奧秘是什么?理由是創新,結論還是創新。
現在我們沒有可能、更沒有能力打造出像美國版的迪士尼樂園那樣的文化旅游產品,更不可能創造出新文化。我們所能做的,應該做的,做得成的旅游產品,依然離不開民族文化這個根。即便如此,我們也必須立足實際開展文化創新,精心策劃,打造出吸引眼球的——人文景觀;包裝滿足精神需求的——古寺名剎;實現體驗目標的——參與型旅游產品。將古老的、藏于民間的美麗傳說演繹、創作成為鮮活的文化旅游產品,滿足不同層面游客的需求。
大家知道,鹿回頭、天涯海角是海南省的兩大著名旅游景點。鹿回頭是策劃者將一個美麗的傳說演繹、加工、移植到風光秀麗的山崖之上的產物,美麗傳說的渲染,加之自然美景的襯托,經過精心包裝而打造出的一個文化旅游產品。這是把本來就美麗的自然景觀賦予了它民間文化內涵,使這一人文景觀更加靈性起來。民間文化的創新,巧妙的構思,先進的經營理念和市場有效地推廣,實現了策劃者“傳說美,風光好,游人如織”的初衷。
天涯海角原本是人們形容得很遙遠的地方,也確實是很遙遠,而的確又是一個值得一游的自然美景。在這里,文人墨客又賦予了它童話般的意境,加之策劃者的創意、包裝、推介,勾起了眾人的向往。可以說,天涯海角,昔日的荒蠻之地,今天卻成為:天下客,游天涯海角,絡繹不絕的著名景點。
我們再說彩虹故鄉日益紅火、如火如荼的旅游業。首提從民間傳統體育活動元素中挖掘、創意而來的輪子秋,由于土族阿哥、艷姑在輪子秋上的精彩表演和上乘表現,一度引起轟動,享譽大江南北,為土族人民群眾爭了光,把土族文化通過輪子秋表演推向全國,在促進互助旅游業發展上真是功不可沒。輪子秋已成為互助旅游的一張靚麗的名片。伴隨著旅游發展和輪子秋表演日趨成熟,輪子秋表演連續五次參加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獲得了第四、五、六屆綜合類表演項目一等獎。但由于多年對輪子秋結構、表演舞蹈創新不足,終于在2003年第七屆全國民運會綜合類表演大獎前止步,獲得二等獎。
2007年,第八屆全國民運會在廣州舉行,大會要求各省獨有民族要報送表演項目,省民委向互助提出了選送土族表演項目的建議。經過一段時間的挖掘、編排,新編排的表演項目不盡如人意,縣上堅持仍選送傳統的輪子秋表演。我是負責民運會籌備工作的,當時表示,如果選送輪子秋表演項目,但必須對輪子秋一字型(我把原來的輪子秋稱為一字型)進行結構調整、包裝,否則,只是完成了選送任務,不可能獲大獎。我建議,將傳統的一字型改造成十字型,伴舞表演動作進一步編排,人員規模在民運會允許的范圍內增加,增強競技性、技巧性、觀賞性和對視覺的沖擊力。縣上的同志擔心,打破傳統結構,有無理由支撐?土族群眾是否能夠接受?我的觀點是:輪子秋是在打麥場上土族青少年休息時利用車輪進行的娛樂活動,由于木質車輪的承載力有限,結構不可能復雜,也不可能一次參與很多人;現在演化來的輪子秋已經全部采用鋼制結構,其承載力大大增加,而將其調整為十字型并沒有改變輪子秋的表演方式和使用方法。為避免有異議,首先建議試制一個十字型輪子秋進行實驗性調查。最后,在廣大土族群眾的大力支持下,土族歷史上第一個十字型輪子秋在2007年誕生了。在第八屆全國民運會上,十字型輪子秋表演項目也從綜合類提升為技巧類,并毫無懸念地獲得技巧類表演金獎。十字型輪子秋既保持了土族傳統體育的內涵,又迎來輪子秋新的輝煌。2008年,十字型輪子秋應邀參加北京奧運會表演,向全世界展示了土族傳統體育文化。
青海是民族文化資源的富礦區,有許多獨特的民族文化優勢。第三極地理優勢,是青海的世界級優勢;絢麗多姿,豐富多樣的地貌特征是青海得天獨厚的環境優勢;青海又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積淀的歷史文化和民族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這是青海的文化優勢。這些都為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發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必要條件。
文化旅游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都需要品牌拉動。一個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產品,只能是為別人打工,掙一個辛苦錢。就像國內企業缺乏擁有完全知識產權的產品,只好為國外企業開展定單加工或貼牌加工貿易,產品的絕大部分利潤被國外企業輕而易舉地拿走。由于國內企業的產品技術含金量低,因此就出現了加工出口一億件襯衣才能換回一架波音飛機的不合理的怪現象。即便如此,你也找不到為你鳴不平的地方。旅游如果沒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就沒有形成產業的可能,只能是在旅游產業的低端混口飯吃,不可能擺脫小打小鬧的局面。“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你那里只要“有仙”、“有龍”,眾多香客就會不請自來,香火定旺。因此,發展文化旅游產業必須實施精品戰略,用文化支撐旅游、包裝旅游、展示旅游、統領旅游。
青海文化旅游近年也有長足發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名牌景點相繼建成。像青海湖已列全國十大名湖之首,四A級景區。景區的成功得益于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湖泊,最大的咸水湖,富有神奇色彩,有美麗傳說和自然風光,加之地理位置特殊。宗教文化旅游景點塔爾寺,得益于它是我國著名的六大喇嘛寺之一,歷史悠久,在全國和東南亞享有盛名。塔爾寺具有名人效應,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宗喀巴大師誕生地,有獨特民族風格的藝術“三絕”,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就互助而言,土族是中國的唯一,是青海獨有的民族,歷史悠久,底蘊深厚,具有獨特性、唯一性,且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互助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青稞酒文化、交通區位、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優勢也十分明顯。民族文化作為民族的本質特征是民族的根和魂,它最美的東西是自然的東西;最珍貴的東西是古老的東西;最具世界性的東西是民族的東西;最具活力的文化是民間文化。民族文化是少數民族賴以生存的基礎,是開發文化旅游的基礎。多年來,互助文化和旅游工作者以旅游資源為切入點,積極創新,拓寬思路,科學規劃旅游線路,開發了像輪子秋、安昭舞表演等一系列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如反映民族歷史、民族精神的頌歌,中國土族大型歌舞劇《彩虹部落》,獲得很大的成功。可以說,土族民俗文化旅游業已有一定基礎和規模,良好的旅游服務配套設施和一批具備核心品質的旅游產品在互助文化旅游中顯出較強的生命力,為提升互助文化旅游發展水平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發展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要有大格局意識、精品戰略意識,著力建設文化旅游名牌景點,并將其納入全省旅游長期發展規劃之中。要站在全省旅游發展的大局上來考慮和審視、謀劃互助文化旅游的未來;要理清思路、轉變觀念、突出重點,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全面推進互助土族民俗文化旅游產業升級;要堅持“全面規劃、嚴格保護、合理開發、永續利用”,科學有效地利用好具有土族特色的旅游資源,使旅游資源開發與自然生態的保護和歷史、民族文化多樣性的保護緊密結合,形成和諧的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實現文化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
互助要提升文化旅游產業,實施精品戰略,當務之急是要聘請旅游業界的專門家、高人,對已有的互助民族文化研究成果和古籍研究整理成果進行遴選、演繹、再創作,把有開發前景、能培育打造成文化旅游品牌產品的研究成果盡快轉化,把潛在的優秀人文資源開發成旅游產品,并逐步培育成旅游精品。特別要發揮品牌景點的輻射作用,逐步把品牌景點,建設成著名景區,讓景區內的群眾都成為文化旅游的參與者和受益者,人人都成為文化旅游的元素,實現旅游文化產業價值的最大化。
只要堅持文化創新,以土族原生態民俗民間文化為靈魂,以文化旅游名牌景點建設為核心,著力對已有旅游產品進行可行性的篩選、改造、包裝,實現文化旅游產品的民族性與現代性有機統一。解放思想,博采眾長,不守舊于文化,不固化于思想,敢于利用想象的翅膀,在科學利用土族優秀傳統文化和民間文化的基礎上大膽創新,敢于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科技手段,開發出真正具有土族特色的文化旅游產品。只要做到了這些,互助文化旅游事業的明天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