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軍
由于傳統的圖書館受不同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制約,在發展過程中與社會的接觸是受限制的,可謂自我封閉的內向型,形成“小而全”、“大而全”、“備而不用”、“一萬事不求人”的自我封閉的圖書館服務模式。每個圖書館都試圖建立自己的比較完善的服務體系。例如:建國以來我國的國家級圖書館有國家圖書館、科學院圖書館、社科院圖書館、科技情報所、軍事科學陸軍圖書館、全國地質圖書館等,每個省市級都有各省市圖書館、省市科技情報所。另外有大專院校系統、軍隊系統、工會系統圖書館等。又如藏書建設中,自我發展,限定服務對象和范圍,致使某種外文期刊在一個地區可能訂購幾十份,既浪費資金,利用率又極低。由于每個圖書館受所屬領導機構的管理體制的限制,加之資金有限,人員有限,服務有限,不能充分發揮文獻信息的作用。
我國圖書館的公益性,是隨著近代圖書館的產生而形成的。國家圖書館于1912年正式開放,免費向公眾服務。新中國成立后,興建了大量圖書館,所有經費由國家提供,圖書館完全是公益性的。這種做法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同時,也帶來許多弊病,即任何業務的開展,都向國家要投資。同時,計劃經濟中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問題,在圖書館也普遍存在。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對圖書館需求的擴大,僅依靠國家一方的投資,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
傳統圖書館的服務一般是等讀者上門,所有的服務基本是以圖書館為中心,可謂是圍繞圖書館館舍展開的。圖書館的指導思想是盡可能把藏書收全,服務設施齊全,有比較舒適的環境。主要服務方式是:館內閱覽、書刊外借、文獻復制、參考咨詢等。圖書館滿足于書刊的借借還還、取取歸歸的服務方式。
傳統的圖書館面向比較固定的讀書群,主要對到館的讀者服務,服務對象集中在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國家機關。公共圖書館有自己的讀者群,高校圖書館有自己的讀者群,專業圖書館也有自己的讀者群。由于圖書館服務模式,培養了傳統圖書館的用戶。他們習慣把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僅僅放在圖書館,獲得信息的方式和渠道比較單一,圖書館可提供的服務方式也比較單純。
傳統圖書館以收藏、加工,保存圖書、期刊、資料等紙張為載體的文獻信息為主。內容之一,向讀者提供原始文獻,文獻流通方式是一本圖書、一種期刊、一份報紙。其次,為讀者提供館藏專題文獻,館藏專題文獻又是以一次文獻、二次文獻的信息單元為主。
圖書館工作人員對文獻的加工,主要是對整體文獻的加工和處理,也可稱為“粗加工”,例如:圖書以整本圖書為著錄單元,期刊以一種刊物為著錄單位。工作人員對書刊進行采、編、加工、入庫、管理,主要是從事重復性勞動,工作繁瑣,勞動強度較大。衡量一個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效果,往往是以圖書的流通量作為唯一的標準。每一個圖書館以收藏和占有文獻的數量,作為圖書館級別的標準。從一個圖書館整體動作而言,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圖書館隸屬于不同的行政機關。圖書館的辦館方向、業務發展、采訪方針、讀者對象、人員和經費均由上級機關確定,圖書館必須對上級機關負責。因此,圖書館辦成了行政辦事機關,往往與社會的需求、政治經濟的發展脫節。
信息高速公路的出現,網絡信息資源的產生,徹底摧毀了“田園式”的傳統圖書館模式,也給圖書館的自下而上發展空間帶來了新的契機。在知識經濟時代,社會生產對知識的需求越來越強烈,傳統的圖書館服務方式受到嚴重沖擊,促使傳統的機制、運作方式發生根本性的變化,新型服務模式的雛形已出現。圖書館服務工作從滿足書刊借閱的文獻需求為主,轉移到以滿足知識信息的需求為主、以知識開發服務為主要功能的模式。
第一、圖書館開始突破圍墻,跳出固定場所,主動接觸社會,擺脫了傳統文獻處理的限制,在信息的采集、加工、組織服務方便,面向網絡環境,以新的方式組織、控制、選擇、傳播信息,建立了輻射型的開放服務系統。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圖書館為了更好地為社會服務,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在完成公益性服務的同時,開展各種類型的有償信息服務,已經得到社會和讀者的認可。這不僅可以彌補國家投資的不足,也可以促使圖書館有自我生存的自身發展能力。
第二、面對社會的信息需求,圖書館的服務已經開始走出圖書館,面向社會、面相需求、上門服務。在做好陣地服務的同時,工作人員主動與用戶聯系,了解需求,采用新的服務方式,主動為讀者服務。
第三、隨著社會的發展、信息社會的來臨,圖書館開始沖破傳統服務模式,緊密地配合社會需求,提供特色服務,有針對性地服務,不斷提高讀者的滿意率。
第四、現代圖書館以用戶為中心,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擺脫傳統的服務方式,摒棄單個、重復、被動、瑣碎的手工服務。把服務模式從“單純服務型”轉變為“服務經營型”,把服務推向市場,開展信息的深加工,如代查、代檢索、代翻譯、代辦手續、代復制、聯機檢索、光盤檢索、聯機目錄查詢、網上專題信息服務等,提供信息資源的范圍和載體更廣泛。圖書館從文獻資料的收藏者和提供者,轉變為信息產品的生產者、開發者和提供者。
第五、信息社會需要信息的深層次加工,圖書館開始從以文獻單元的加工,深入到以知識單元為主的加工,圖書館的服務工作將從借借還還的服務,轉移到多層次信息咨詢服務,有更多的工作人員從事信息的組織,直接參與市場,成為信息技術的中介,在信息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增加智力投入。產生了新型的圖書館信息服務人員,被稱為“網上信息員”、“網上導航員”、“網上沖浪員”。
在網絡環境下知識信息需求的特點是:知識信息需求的全方位與綜合化,知識信息需求的開放化與社會化,知識信息需求的電子化與網絡化,知識信息需求的集成化與高效化。
社會的需求促使信息機構的總體發展趨勢是向信息增值型、信息產業化、信息服務化、精密化發展。傳統圖書館,靠文獻收藏的數量,圖書館服務方式是以面對面的讀者借還圖書、提供口頭咨詢為主?,F代圖書館,擁有掌握和利用電子技術的水平和專業人員,有獲取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受館藏的限制,對圖書館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圖書館的服務已經開始由遠程通訊的網絡應答式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