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亞約
結合城市新型節會打造群眾文化品牌
——廈門市重大節會中的群眾文化活動探討
■蔡亞約
城市新型節會是指政府或社會團體組織的大型商務會展、體育賽事、論壇、藝術競賽、民俗活動等新型節慶或會展活動。它可將城市的綜合實力整合起來,形成最大的包容力和競爭力,是樹立城市形象和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核心手段,多元化的節會活動正成為現代城市建設的一道風景。群眾文化活動是新型節會活動的重要配套內容,起著烘托氣氛,聚集人氣,展示城市形象的作用,已日益成為當今社會群眾文化傳播的重要形式,成為新時期群眾文化活動的新亮點。
廈門是我國五個經濟特區、十五個副省級城市之一及海峽西岸重要的中心城市。在快速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廈門各級政府抓平臺建設的意識越來越強,打造新型節會品牌已成為政府經營現代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據統計,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的一年間,廈門共舉辦國際性、全國性、海峽兩岸區域性的重大活動十八項,全市共舉辦大型節會活動約六十項。它們可分類為:一是以商務會展為主題,如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九八投洽會”)、海峽兩岸機械電子商品交易會暨廈門對臺進出口商品交易會(簡稱“臺交會”)、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等;二是以體育為主題,如廈門國際馬拉松賽、海峽兩岸龍舟賽等;三是以文化藝術為主題,如鼓浪嶼國際鋼琴藝術節、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等;四是以旅游為主題,如海峽兩岸旅游博覽會、海洋文化旅游節(鳳凰花旅游節)等;五是以民俗風情為主題,如海峽兩岸元宵民俗文化節、廈門博餅文化節等;六是以宗教為主題,如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七是綜合性及其他類,如海峽論壇、廈門國際海洋周等。
承辦節會的群眾文化活動,是新時期城市建設所賦予的新任務,已成為廈門各級文化行政事業單位的重要工作。其特點表現在:一是規模化。多為大型綜合性活動,參加的演職人員多,觀眾多;二是高質化。多為規格高的活動,節目的質量要求高;三是多元化。內容、形式多樣,既體現民族、民俗和民間文化特色,又體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四是新型化。融入現代的創新思維元素,富有時代氣息。
(一)新型節會活動因群眾文化活動而魅力四射
1.群眾文化活動形式的多樣、內涵的豐富、大眾的參與等特點是節會活動賴以成功的魅力所在。新型節會要擴大影響、提升規格、持續發展,濃郁的文化氛圍和根基大眾化是關鍵的因素,其魅力在于有多少大眾身臨其境并感受其間的人文氣氛。如每年9月8日至11日舉辦的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CIFIT),其開幕式廣場民俗表演不僅展示了廈門的人文風情,也吸引了許多海外表演隊慕名參加;還有專場文藝晚會、閉幕式焰火晚會則為盛會營造了濃厚氣氛,成了海內外嘉賓及廣大市民的文化大餐。“九八投洽會”也從最初的單一經貿投洽會逐漸發展成集經貿、文化、娛樂旅游為一體的品牌活動,成為中國三大經貿盛會之一。
2.群眾文化活動的融合性、輻射性和帶動性,是傳播城市信息、推介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新型節會活動要成為品牌,必須意存高遠,以塑造文化形象、提升文化品位為最高目標,其過程是一個城市文化底蘊和整體形象的展示過程。群眾文化活動更是以其獨具的文化特色和大眾化的特點,充分展示城市魅力,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每年一月份最后一個星期六舉行的廈門國際馬拉松賽,不僅設置男、女全程馬拉松,承辦全國馬拉松錦標賽和全國大學生馬拉松公開賽,還設置十公里、五公里的群眾參與的、項目,每年有三萬多人參加。正因為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加上豐富的文化配套活動,打造出了廈門響亮的“馬拉松文化”,使之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和國際知名度的“國際田聯路跑金牌賽事”,成為廈門的一張燙金“名片”。
(二)群眾文化因新型節會活動而生機勃勃
1.節會活動為廣大群眾提供豐富的文化大餐。重大節會活動是城市建設的重頭戲,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高峰期。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對節會文化活動期望值更高,參與面更廣。一些品牌節會活動,幾乎所有的市民都匯入洪流之中,其熱鬧場面最具群眾性,市民在參與過程中受到了文化的熏陶,得到了藝術的享受。
2.節會活動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發展平臺。節會活動是展示群眾性文化的“大觀園”,規模大,影響廣,為群眾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活動載體。節會活動同時也是群眾文化活動的“大熔爐”,內容品位高,交流機會多,為群眾文化業務人員、藝術愛好者提高藝術素質提供很好的機會。藝術團隊也在參與過程中接受輔導,投身創作,得到鍛煉和升華。如2006年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的成功舉辦,使廈門合唱團的數量從過去的二百三十個發展到三百多個。2008年海峽兩岸民間藝術節,共有劇場演出七場、廣場演出十四場,大批的民間藝術團隊參加演出,整體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3.節會活動為群眾文化活動提供經費支持。節會活動的興起,為群眾文化建設創造了全新的投入產出機制。節會中的群眾文化活動資金來源,不是依賴政府財政直接投入,而是進入市場運作,遵循“投資—回報”機制,拓寬了群眾文化建設經費來源渠道。以2009年首屆鄭成功文化節為例,活動共投入經費三百三十一點六三萬元,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的有四十七點七萬元,其中頌典儀式表演十八點一萬元,閩臺民俗踩街十九點六萬元,閩臺民俗文化交流匯演十萬元。
(一)觀念轉變是品牌創立的前提
1.要樹立職能理念。組織重大節會的文化活動,不僅是各級政府和文化主管部門的職責,是“官辦文化”,同時也是各級文化館的基本職能之一,是“館辦文化”。文化館應根據新形勢,把承辦大型群眾文化活動作為重要的工作內容,承擔作為政府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相應的責任。
2.要樹立優勢理念。有人認為,廈門節會的文化屬于專業文化,應由愛樂樂團、小白鷺民間舞團、市歌仔劇團、市金蓮升高甲劇團、市南樂團、市歌舞劇院等專業劇團來做。群眾文化是業余文化,不能登大雅之堂。但要看到重大節會活動注重的是參與性和群眾性,群眾文化的作用專業文藝代替不了,活躍在節會活動中的還是民間藝術團、青年民族藝術團、弘晏莊木偶劇團等業余團隊。
3.要樹立有為理念。廈門市民享受公共文化的意識強,群眾文化活動檔次高,具有良好的群眾文化基礎。而且有豐富的以閩南文化為根基的民間傳統藝術和以鋼琴為代表的現代藝術,群眾文化活動可以在重大節會中有所作為。
(二)團隊培育是品牌依存的基礎
藝術團隊是群眾文化發展的生命線,是新型節會的群眾文化活動開展的源泉和動力,缺乏團隊建設意識的群眾文化是缺乏生命力的。因此,應把團隊建設作為一件創作作品,進行個性化、風格化的塑造。廈門市文化館打造館辦品牌團隊——廈門市青年民族樂團的做法值得借鑒:該團成立于2002年,隊員主要來自廈門大學、集美大學等院校師生。團隊在“九八投洽會”、“臺交會”等節會的歡迎酒會上承擔演奏任務,還在第四屆世界合唱比賽等節會上舉辦專場演出,并多次出國交流演出,長期開展民樂進校園活動,逐漸打造成一支與專業團隊水平相媲美的業余品牌團隊。廈門現有藝術表演團體四十六個,但基層藝術團隊還比較少,整體水平不高,很難在大型活動中擔任重要任務,還應在廣大社區、學校、企業、部隊等基層單位建立輔導基地,深入持久地開展團隊輔導工作。
(三)特色營造是品牌力量的源泉
品牌就是力量,品牌的力量來自其內涵與價值。新型節會的群眾文化活動必須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取向,才能塑造出富有長久生命力的群眾文化品牌。我們應根據地理位置特點和傳統文化淵源“量身定做”,把活動與當地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結合起來,打造富有個性的文化活動精品,形成他無我有,他有我優的態勢。廈門應結合我國首個文化生態保護區——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的建設,大力打造“一區一節”,加深對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和精髓的挖掘。如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的南音、答嘴鼓、拍胸舞、蜈蚣閣、宋江陣等項目中提煉出的表演精品,參加各種節會活動,去贏得海內外嘉賓喜愛。
(四)資源整合是品牌構建的路徑
資源是品牌建設的載體,資源整合的深入程度決定了品牌的高度。我們要充分挖掘區域內優勢文化資源,推出特色群眾文化活動;要對群眾文化資源進行相對集中,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實現群眾文化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構建重大節會的群眾文化活動格局;要加強中外、區域、城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繼承和借鑒一切優秀文化成果,增加品牌的價值含量。廈門在這方面實行“資源聯動”,主要是文藝節目、藝術團隊的集中共享,交流互動,聯合協同,使之交融、競爭、錘煉,造成陣勢,形成氣候。2006年,廈門市文化館將大鼓涼傘隊、拍胸舞隊、車鼓弄隊、腰鼓隊、舞龍舞獅隊等民俗表演隊整合成民間藝術團,將閩臺打擊樂隊、曲藝表演工作坊等現代藝術表演隊整合成群星藝術團,以“打包”的形式在各重大節會上表演展示,擴大了活動的規模和氣勢。
(五)作品創意是品牌激活的關鍵
有好的創意,才會有活力。參與新型節會的群體是多元的,對于群眾文化產品的價值品位、審美取向的訴求也是多元化的,因此要求群眾文化活動必須不斷地推陳出新。長期以來,由于定位不清、急功近利等原因,活動“同質化”問題嚴重,橫向表現在眾多節會的內容千篇一律,縱向表現在同一節會各屆的形式相似,缺乏新意,不能給節會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因此,我們要鼓勵文化人變革思維方式,拓展創意視野,融合多種文化訴求,推出新型群眾文化活動。要鼓勵大眾參與實踐,拓展廣闊空間,深化創意深度,利用優勢資源進行現代包裝,創造出新的作品。廈門這方面的主要作法是:在創作上采取重點扶持、定向選擇等政策性措施,并利用三年一屆的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培育創意作品。2006年第三屆廈門市群眾文化藝術節,創意作品是一大亮點,在全部參賽作品中占了百分之五十五,而獲獎作品則達到了百分之六十一,許多創意作品在節會中亮相,倍受市民關注。
(六)社會運作是品牌發展的動力
新型節會活動往往采取市場運作的運行機制,這就要求其配套的群眾文化活動與之相適應,實現經濟與文化相互融合。群眾文化活動經費來源不是政府的直接撥付,而是進入市場運作,所以我們要樹立“成本與利潤”的理念,把活動大力向社會推介,以贊助、聯辦、招標等各種方式吸引社會力量參與,使之上檔升級,增強后勁,形成“投入—產出—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以適應現代發展。廈門現有演出經紀機構二十一家,已在節會活動的團隊演出、場地布置、舞臺搭建、舞美設計以訂立合同契約等方式進行運作。下一步可在活動策劃、運營推廣等環節上實行立項招標,承辦主體以文化事業單位、文化企業、民間文藝社團按合理比例參與,實現管辦分離,力求在競爭中求效益、出質量。
(作者單位:廈門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