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薛桂花
西來寺位于樂都縣碾伯鎮東關街。據寺院山門東間山墻上墨書的《佛門弟子楊蕃創建佛寺始末根緣記》記載:西來寺創建于明代萬歷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落成于明代萬歷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距今已有390多年的歷史了。該寺院在清代康熙、光緒年間曾有過修葺。西來寺曾以它古樸雄偉的建筑、精湛的浮雕泥塑佛像和明代珍貴的“水陸道場”絹本畫而著稱于世。
“水陸法會”全稱“法界圣凡水陸普度大齋勝會”,又稱“水陸道場”、“水陸會”、“水陸大會”、“水陸儀”、“水陸齋儀”、“悲濟會”等。從名稱的繁雜可以想見它的流傳之廣。“水陸法會”是中國佛教佛事活動中舉行的一種頗為隆重的經懺法事活動,舉行法事時一般以7晝夜為期,多則可達49晝夜。參加法會的僧人有幾十人甚至上百人,規模盛大。水陸畫是中國古代寺廟中做“水陸法會”時所用的重要宣傳媒介。水陸畫并無一定幅數,依法事規模而定,多者70幅,少則32幅、20幅。水陸畫在舉行法會時懸掛在佛教寺院里的,法事活動完畢后再收藏起來。
“水陸法會”,分上、下堂兩部分。上堂供掛諸神、菩薩、緣覺、聲聞、祖師、明王、護法及天竺古仙人,水陸撰作者諸人士像;下堂為天人、阿修羅、餓鬼、地獄、畜生、六道、五岳、河海大地、神龍、儒士神仙、城隍土地、善惡諸神等像。
水陸道場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南朝梁武帝(公元502-549年在位)時。據佛教史籍記載,梁武帝夜夢神僧對他說:“六道四生,受苦無量,何不做水陸大齋普濟群靈?”于是梁武帝創立法會,始創水陸儀軌《慈悲道場懺法》,在江蘇鎮江金山寺最初舉行,超度水陸上的一切鬼魂,普濟眾生。后來曾有一段時間衰落,從唐代起又復興,到宋代就廣泛流行開來,很快普及全國。有富人獨立營辦的稱“獨姓水陸”,一般百姓貧窮不能獨辦,聯合起來舉辦,則叫做“眾姓水陸”。宋代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就曾為亡妻王氏舉辦過,并撰《水陸法贊》16篇,稱“眉山北水陸”。朝廷有時也出面舉辦,元朝延祜三年(公元1316年),朝廷曾在金山寺設水陸道場,參加的僧眾達1500人,規模很大。明代開國之初,和尚出身的太祖朱元璋也熱衷于搞水陸道場(叫“廣薦法會”),遍請四方名僧與會,參加僧眾常達千人以上,朱元璋親自率群臣赴會禮佛。明清以后,水陸道場的儀式規則逐步固定下來。
“水陸法會”的盛行是從宋代開始的,宋神宗熙寧(公元1068-1077年)中,東川(四川東部)楊鍔采納宗教儀軌,撰成《水陸儀》二卷(今佚),對水陸法會的流行、發展起了不少推動作用,至此,“水陸法會”流行于世,特別是成為戰爭以后朝野經常舉行的一種超度亡魂的法會。
西來寺水陸畫第7圖是一幅“監齋神”圖,現將該圖詮釋如下:
該圖長147厘米,寬82厘米,絹本,保存完整,色彩艷麗。該圖圖中心部位繪一“監齋神”,右手持锏(十八般兵器之一,屬鞭類,長而無刃,四棱,上端細小,下端有柄),坐在礁石上。“監齋神”身著鎧甲,戰裙,披巾,綠面孔(綠面,象征驍勇、暴躁,如程咬金),青手,朱發上揚,頭戴巾幘,巾上飾水紅花,扎胡須,面目猙獰。左繪一身著鎧甲,束腰帶,藍面孔者(藍面孔,象征兇猛、粗魯又有心計,如竇爾墩),面目兇兇,挎腰刀,手持書有:“監齋”二字的大旗,手臂筋骨外露。右后立兩曹官(地獄中的一般“官吏”),一曹官懷抱書卷紙筆,一曹官身著紅裙,披巾,戴綠幞頭,束腰,雙手捧一印包。前左繪一冥卒(地獄中的小卒),下身著綠裙,上身披紅巾,戴幞頭,手執小黃旗,做報告狀,前右立一身著黃袍,左肩搭巾,單膝跪地,雙手執盤,盤中有食物,做供養狀。
“監齋神”即監護僧食之神,古代中國內地僧寺稱“監齋菩薩”。古人在祭祀前或舉行典禮前清心潔身以示誠敬,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稱為“齋戒”。《禮記·曲禮上》:“齋戒以告鬼神”。《孟子·離類下》:“雖有惡人,齋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呂氏春秋·孟春記》:“天子乃齋”。齋者“素食也”,如“吃齋”,《西游記》第十九回:“我們是行腳僧,遇莊化飯,逢處求齋”。“齋醮”:道教設壇祭祀的一種儀式,即供齋醮神,借以求福免災。沈德符《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夫人君欲壽,非事齋醮能改”。
“監齋神”的塑像,繪畫一般都是青面朱發,青面朱發像象征驍勇、無所畏懼。中國古代民間塑造了很多“神”,如:山川之神、日月星辰之神、土神和谷神,合稱社稷神。夏、商、周時期,特別重視社稷神的祭祀,因農業是決定一國之命運的支柱產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搜集了千百年來民間信仰的各種各樣的神。人們可曾知道,世上本無神佛,所謂神佛都是人造的,作為一種信仰,人們為了逃避現實生活的苦難,時時都寄望神佛,麻痹自己于虛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