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峰
蘇格拉底和孔子都處于人類精神文明的重大突破時期,也就是凱倫·阿姆斯特朗在《軸心時代:人類偉大宗教傳統的開端》一書中所說的“軸心時代”。在軸心時代里,各個文明都出現了偉大的精神導師,而孔子和蘇格拉底則分別是中國和希臘文明的代表。也可以說他們是東西文化奠基和分野的代表,他們提出的思想精神對中西文化具有重大深遠的影響。
蘇格拉底對西方哲學傳統最大的貢獻是把人們的關注點從自然界更加集中到人類自身。在前蘇格拉底哲學時期,已經就有哲人開始關注并深入探討人類自身,只有從蘇格拉底開始是花畢生精力運用理性原則探討有關人生、社會和倫理等各種問題,在道德領域內自覺確立理性精神。
1.美德即知識。美德即知識是蘇格拉底最主要的倫理觀點,影響很大。在他的學生柏拉圖的《美諾篇》中就記錄了他的“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在這一命題主要包括“無人有意為惡”、“無知即惡”和“知識的可教性”幾個相互關聯的內容。美德通常被認為是指人的的優良品質,在蘇格拉底認為包括正義、虔誠、自制、智慧、友愛、勇敢等品質,當然蘇格拉底把這些歸結美德與他生活時代的大環境是有關的。其實,美德應該還可以是指一切事物的善美,這樣理解蘇格拉底美德即知識的命題時,視野將更加開闊。
2.守法與正義。蘇格拉底所處的雅典社會混亂,人們法制觀念的淡化,蘇格拉底針對這些提出了“守法即正義”的觀點。正義是蘇格拉底非常看重的一個美德,“正義的事和其他一切美德都是智慧,因為正義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美好的;凡認識這些事的人絕不會愿意選擇別的事情,凡不認識這些事的人也絕不可能把它們付諸實踐;即使他們試著去做,也是要失敗的,所以智慧的人總是做美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則不可能做美而好的是。
3.自制與道德。自制就是人自身以理性指導欲望和本能的功夫,也就是以人的社會性駕馭人自身的動物性的功夫。在《回憶蘇格拉底》中記錄了蘇格拉底的許多關于自制的觀點。自制是一切美德的基礎,“有哪個不能自制的人能學會任何好事并將它充分的付諸實施呢?”在蘇格拉底看來,自制是獲得美德和知識的重要因素,是使自己的身體和靈魂得到完善重要途徑。從其弟子的著述來看蘇格拉底就是一個極其自制的人,“能以微薄的收入而生活的最滿意的人,他對各種想了都能下最克制的功夫。”蘇格拉底從認識上和實踐中堅持了自制作為道德的一個評判標準。
孔子的思想主要載述在由其弟子編輯整理而成的《論語》中,《論語》有一個中心概念,那就是“仁”,“仁”字在《論語》中出現了109次之多,可見其重要性。那么什么是“仁”呢?孔子的弟子也多次向孔子問“仁”,孔子根據具體語境,回答也是各不相同的。
“主體”本是一哲學術語,與“客體”相對。馬克思運用實踐的理論批判地繼承了前人的觀點,他認為“實踐創造了人,反過來人們又通過實踐改造自然界和其他對象,在此過程中,人的本質力量也得到了顯現。這種得以顯現的本質性力量便是‘主體性意識’”。
現在我們來分析蘇格拉底和孔子倫理觀中主體意識的差別,蘇格拉底的倫理思想,不管是美德即知識、正義還是自制都是根據社會現實,經過自己的思考所提出的社會病癥的藥方。在孔子的倫理思想中,主體意識相對來說是很弱的。基于蘇格拉底和孔子所處的時代和對他們民族國家以后思想文化的巨大影響,主體意識在他們思想中的差別對后來兩種文化的不同是有一定影響的。
為什么會造成主體意識在他們倫理觀的不同呢?本文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1、時代對他們的要求。雖然他們所處的時代和國家當時都比較混亂,但是從歷史上看,孔子所出的春秋時期更加混亂,時代對秩序的要求更加急迫,這一點在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有清晰的闡述。時代的急切要求不容人們有更多的思考探索,需要更加直接有效的方式去恢復秩序,從上而下明顯更快速有效,這樣也就很容易忽略了個體,個體意識得不到顯現。2、時代的文化氛圍。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的文化整體概括為道德文化,而古希臘為科學文化,道德文化更注重的是社會中的關系,科學文化從主體出發,強調的是個人的發展。無形中影響了人們的思維方式,一個從個體出發,另一個的思維的起點是群體。3、他們對神的態度。對神的態度的通過他們的思維方式的不同影響從而造成他們思想中個體意識的差別。4、經濟因素。他們所處的時代的經濟發展程度發展不同,蘇格拉底的古希臘,商品經濟比較發達,這務必會刺激私欲的膨脹,從而對獨立人格的形成起到促進作用。孔子所處的春秋戰國時期的中國是一個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特征的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業國家,其中,工商業的比重很小。這種自給自足的小農生產方式造成了人們注重群體力量。
綜上所述,蘇格拉底和孔子的倫理思想中個體意識的差別是存在的,其中蘇格拉底倫理思想中的個體意識明顯更為突出,造成這樣局面的原因很復雜。蘇格拉底和孔子對兩個民族文化的影響是深遠的,對蘇格拉底和孔子倫理思想中個體意識差別的分析比較,對中西方整體文化比較應該也是有借鑒意義的。
[1]柏拉圖著.文藝對話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