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雯雯
本文結合《漢語水平詞匯與文字等級大綱(修訂本)》中列出的8822個詞匯,找出其中的“非等值詞語”,丁級3個,丙級詞36個,乙級詞16個,甲級詞4個,共計61個。比較這些數據,我們可以知道這些“國俗詞語”的分布狀況,越是核心詞匯中的“國俗詞匯”就越少,甲級詞匯中的國俗詞語最少,乙級比甲級詞匯中的國俗詞匯更多,丙級比乙級詞匯中的國俗詞匯更多。丁級詞匯中的國俗詞匯數量最少,是因為丁級詞匯數量本身很少,所以不能作為比較的依據。這說明英漢兩種語言的相通性是主要的,越是基本詞匯,其相通性越大。但是漢語800甲級詞是無法滿足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和交際需要的,所以國俗詞匯雖然數量不大,但對留學生漢語學習卻具有重要的影響,王佐良先生曾說:“不了解語言當中的社會文化,誰也無法真正地掌握語言。”
漢語國俗詞匯種類很多,主要可以分為五種:名物詞語、制度詞語、熟語、征喻詞語、社交詞語。第一類名物詞語,是指反映漢民族所創造的特有的物質文化的詞語,如筷子、旗袍、豆腐等,這類詞語占詞匯大綱中的國俗詞匯的絕大部分。第二類,制度詞語是指反映漢民族社會特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詞語,具有較強的能產性,如“國民黨”、“毛澤東思想”、“多勞多得”等。第三類,熟語包括成語、慣用語、歇后語和諺語,這類詞語數量次于名物詞語,但由于其意義具有雙層性,即表面語義和真實含義,熟語的真實漢語又和獨特的文化淵源有關,所以熟語教學具有一定的困難性。第四類,征喻詞語,主要指具有修辭意義的詞語,如“喜鵲”“紅豆”“月亮”等。第五類,交際詞語,即漢民族進行社交活動時所使用的獨特的詞匯,包括招呼語、稱呼語、敬謙辭等。
名物詞語和節日名詞是所有國俗詞語中教學難度較小的一類。制度詞匯由于和中國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密切相聯系,必須要求漢語學習者對中國社會的基本情況有大致的了解才能理解這些制度詞匯的真正含義。而且這些制度詞匯往往能產性高,常常采用縮略的形式,這就更進一步加劇了學習這類詞匯的困難。征喻詞語本身的含義并不難以理解,但其在語言交際中的使用通常都伴隨著其本身特有的修辭意義。而征喻詞語的修辭意義在不同的文化中的相通性和相異性關系復雜,與不同國家風俗習慣、歷史傳統、生活方式等都有密切的關系,這些復雜的文化因素自然也增加了學習的困難。熟語除了表面可以直接解讀的一層含義之外,還具有另外一層在漢語中更常用的意義,與中國歷史背景、生存的自然環境、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和文化典籍有關,熟語中深厚的文化淵源是這類詞匯學習的關鍵所在。
通過上述國俗詞匯教學困難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國俗詞匯的教學難點主要在于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所以在進行漢語語言教學的同時,我們應該兼顧文化知識的講解,對詞匯所包含的文化背景和內涵進行講解。文化內涵廣闊,本文立足于對外漢語教學實踐的需求,采用張占一先生對文化的分類,將文化分為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文化,是漢語學習者學習、理解漢語、使用漢語與中國人打交道的時候需要掌握的那種“文化”,所以在進行國俗詞匯教學中,雖然文化占據重要的地位,但是我們不能把與詞匯相關的漢民族文化信息一股腦兒都傳遞給學習者,這樣反而使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學習產生困惑。所以我們要在進行國俗詞匯教學的同時,我們要選擇的文化教學內容就是與國俗詞語包含的或與其具有密切聯系的交際文化。如學習“走后門”時,只需要將這一熟語的典故出處告知學生,由此引申出來的此熟語的深層含義,以及這一詞語使用的語用條件。至于其他與本詞語有關但不影響交際的文化,不需要加以講解。
國俗詞語中名物詞語的教學采用直觀教學法非常合適。如“旗袍”、“筷子”以及一些中藥材等都可以借助現代的多媒體教學技術,通過呈現這些中國特有事物的圖片,使學生通過直觀視覺感受,體會這類名物為何物。
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創造語境是一個非常重要和有效的方法,在進行國俗詞語的教學中也不例外。利用語境,幫助學生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和語用條件。創設一個真實的情景,引導學生理解、掌握詞匯的詞匯含義和文化內涵。通過上下文的限定,學生可以在自然的語境中感受到詞匯的含義和使用條件,同時也能使學生更加準確和牢固地掌握詞匯。
漢語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漢語學習者使用漢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對漢語中的國俗詞匯中文化因素的教學以及漢英國俗詞語文化內涵的差異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敏感性,詞匯教學的文化滲透,可以彌補詞匯教學和語法教學的不足,提高漢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減少母語英語文化的負遷移所導致的語用錯誤和交際障礙,最終提高漢語學習的漢語交際能力。
[1]趙永新.漢外語言文化對比與對外漢語教學[M].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1997.
[2]馮俊英.文化詞匯的內涵差異與英語詞匯教學[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