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宇
農民是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主體,提高農民素質,培育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也是最迫切的要求。近年來,我們嵊州市甘霖鎮把農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知識培訓作為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來抓,創新載體,注重實效,全面實施文明素質工程。
一是“送文化十進村”服務農民。在農村廣泛開展了送文藝、書畫、科技、法律、信息、文明、衛生、電影、體育、計生為內容的“送文化十進村”活動。鎮黨委政府專門成立“送文化十進村”領導小組,牽頭負責抓協調,并建立專項活動組,具體負責抓落實。整個活動做到年初有計劃、月月有活動、季季有督查,確保“送文化十進村”活動的有序開展。到目前為止,全鎮共舉辦各類送文化進村活動97場次,進村活動面達60%以上。通過“送文化十進村”活動,把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到村,把科技知識普及到村,把法律法規講解到村,把文體活動開展到村,把文明鄉風落實到村,從而進一步提高了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
二是“培訓教育”提升農民。當前,農村勞動力文化程度低、經營觀念差、專業技能少的矛盾,已成為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重要原因。因此,甘霖鎮結合“培育新農民,建設新農村”主題教育活動,有組織地對農民進行了廣泛的經濟知識、實用技術、專業技能等方面的培訓,旨在提高農民的整體素質,增強新農村建設的內在動力。去年來全鎮已培訓農民680人次,其中農技培訓480人次,技能培訓200人次。
三是“創評活動”引導農民。以“剎歪風,樹新風”活動為載體,在全鎮開展“評三戶”活動,共評出“勤勞致富戶”、“文明美德戶”、“誠實守法戶”各50戶,并由鎮黨委政府授牌予以表彰;以“環境整治”活動為突破口,積極開展文明村、文明示范村及文化特色村的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軟硬環境條件,擴大鄉風文明的創建成果。通過“創評活動”,引導農民強化文明意識、科學意識、衛生意識,自覺認同和踐行健康、科學、向上的文化生活方式,形成了“知榮辱、樹新風、促和諧”的良好氛圍。甘霖鎮自2005年起連續兩年被紹興市委市政府評為平安鄉鎮。
在和諧文化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農民的生活習慣和娛樂興趣,積極發展文體隊伍,將愛國主義和傳統美德寓教于娛樂之中,使農民群眾思想在和諧文化活動中受到啟發、得到升華。綜觀甘霖鎮近年來組織開展的文化活動,在載體設計、組織形式上有三個特點:
一是舉辦節日活動,彰顯群眾性。在每年的元旦、春節、元宵、三八、五一、七一、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慶日子里,鎮文化站總是精心策劃雅俗共賞、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演出或者舉辦各種游園活動,倡導家庭和睦、尊老愛幼的精神,讓廣大農民群眾走到一起來、坐到一起來、樂到一起來,共同分享節日的快樂和幸福,促進和諧文化的普及、傳承和發展。
二是舉辦主題活動,彰顯思想性。著眼于提高群眾的綜合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圍繞黨的中心工作,結合農村實際,每年舉辦計劃生育、土地保護、公民道德建設、關愛未成年人等專場文藝演出或知識競賽活動,及時把黨的方針政策傳達到千家萬戶,從而統一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和行動。如該鎮組織“移風易俗”的農民宣傳隊,倡導文明行喪,擯棄陳規陋習,挑戰封建迷信,以文明“座唱”的方式取代昔日迷信道場,深受老百姓的歡迎。
三是舉辦專題活動,彰顯特色性。打造貼近農村實際、適合農民參與、富有地域個性又具時代特色的和諧文化是活動創新的重要體現。近年來,甘霖鎮堅持每年舉辦書畫大展賽、全民健身運動會、家庭才藝大賽、越劇擂臺賽、花卉展評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動,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支持。此外,村一級的文體活動也特色鮮明。如黃箭坂村每年舉辦農民文化藝術節,樹立黃箭坂村獨特的文化品牌;施家岙村組織“娘家戲班”天天為游客演出,展示了女子越劇誕生地的風采;上路西、上高等村則利用露天演唱角、健身點經常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極大地豐富了農民的文化生活。
甘霖鎮是越劇發祥地和小黃山遺址所在地,歷史文化底蘊深厚。近年來,甘霖鎮加強了對文化遺產的保護、利用和傳承力度,進一步激發傳統文化的感召力,為和諧文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是加強保護物質文化遺產。在全面普查的基礎上,甘霖鎮累計投入200多萬元,發掘、整理、保護了一批物質文化遺產。在越劇誕生地東王村,修繕了香火堂,恢復了古臺門原貌,硬化了通村公路;在施家岙村修繕了繩武堂和八卦臺門,全面整治女子越劇發源地整體環境;在“四季春”科班所在地柳岸村,重新修建了興福庵。通過落實保護措施,使施家岙村的繩武堂古戲臺、東王村的香火堂、上高村的張珂表墓成為嵊州市級文保單位和德育教育基地,在傳承越劇文化、加強未成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二是積極培植特色文化。特色文化是一種深受群眾喜愛并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鄉土氣息的文化形式,對于加強農村的凝聚力和農民的自信心,有著積極的意義。近幾年,甘霖鎮在鞏固和發展原有特色文化的基礎上,充分挖掘舞龍、越劇、民樂吹打、打蓮響等傳統民間文化,舉辦了全鎮的民間才藝大賽,評出了優秀民間文藝團隊和優秀民間藝人,并給予表彰和獎勵。各村也紛紛結合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氣息,培植各具特色的鄉土文化,通過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自編自導自演,把“講文明、樹新風”活動深入宣傳到千家萬戶,深受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成為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助推器”。
三是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農村中的許多宗祠廟堂里的匾額、楹聯都銘刻著先賢祖訓、治家格言,許多民謠、民諺、民間傳說、民間故事等等,也傳遞著為人、勸世、警世、愛國治家的良言,這些都是農村中最具特色的和諧文化。甘霖鎮、村兩級十分注重挖掘整理這些傳統文化,讓農民群眾在祖宗先賢中找到自己的精神源頭,認識身邊文化的價值和意義。如鎮文化站組織人員挖掘、整理傳統文化,把古訓、民謠書寫在村口、祠堂等村民茶余飯后聚集的地方,成為引人注目的“文化墻”,時時告誡人們尊老愛幼、與人為善、和睦共融、寬大為懷,于無聲處孕育著和諧文化。又如黃箭坂村發動群眾捐獻古老的農具和生活用品,利用祠堂開設民俗展覽室,對青少年進行傳統教育,培育艱苦奮斗、節儉辦事的創業精神;再如施家岙村把家譜檔案中記載的清規、戒律、訓示,制作成版面掛在繩武堂內,告戒后代要光宗耀祖、棄惡揚善、創家立業,其積極意義更為深遠。
總之,甘霖鎮和諧文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為老百姓搭建了一個思想情感交流的平臺,使人際關系更為融洽、社會環境更為和諧,文明、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日益形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呈現一派美好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