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綜合訊】時隔37年后,瑞典人把諾貝爾文學獎搬回了自己家:斯德哥爾摩當地時間10月6日下午1點,瑞典文學院宣布2011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為二戰后斯堪的納維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80歲的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這也是近10年來諾獎第八次頒予歐洲區的作家。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Tomas Transtromer),瑞典詩人,1931年生于斯德哥爾摩,是公認的象征主義和超現實主義大師。1954年發表處女詩集《17首詩》,先后共出版 《途中的秘密》、《半完成的天空》、《看見黑暗》、《小路》、《為生者和死者》、《悲哀貢多拉》等詩集。1990年中風致半身癱瘓后,仍堅持寫作純詩。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生活簡單,從斯德哥爾摩大學心理學系畢業后,一直邊寫詩,邊在社會福利機構擔當心理咨詢員。
結果公布后,守候在現場的媒體發出了一片歡呼。瑞典文學院終身秘書彼得·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學院發表頒獎詞,稱贊特朗斯特羅姆“通過其凝煉、通透的意象,為我們帶出了通往現實的嶄新路徑”。盡管諾獎歷來不設候選名單,評獎過程也從不對外公布,但瑞典老詩人獲獎的呼聲近年來在出版界和傳媒界一直走高——每年諾獎公布前都有大批瑞典記者守候在詩人公寓門外。
恩隆德表示,他給特朗斯特羅姆剛打過了電話,詩人聽到消息“顯得很驚訝”,他告訴恩隆德自己正歇著,在聽音樂,“感覺非常好”。
之后,恩隆德代表瑞典文學院用英文接受電視臺專訪時,表示詩人創作雖然 “稀疏”(至今不過創作了200多首詩歌),但詩人在寫作中經常包括了人生重大命題,如死亡、歷史和回憶:“正是這些命題一起組成了人生的多棱鏡,人類在此間才顯得重要。在讀過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的詩歌以后,你從來不會感覺渺小。”談到詩人的作品特色時,恩隆德稱其“語言精美……他的作品簡潔精準,隱喻鞭辟入里”。
特朗斯特羅姆的詩集已被翻譯成近60種語言,其中包括了中譯版 《特朗斯特羅姆詩全集》(南海出版社,李笠譯,2001)和《特蘭斯特羅默詩選》(河北教育出版社,董繼平譯,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