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天 疆
日耳曼的太陽
武漢/天 疆
記住世博會是從記住日耳曼的太陽開始。其實,日耳曼的太陽又何嘗不是我的太陽。日出日落,走過了德意志,也來到了太平洋的地理空間,最后停留在東亞的土地,以一座世博館的形式出現(xiàn)在我的面前。
酷暑七月,我才有了一個休閑的暑假。這個夏日,學校擬定了三條旅游線路。大連、青島雖說是避暑圣地,但百年難遇的世博會不能不看,所以,還是首選世博作為游覽參觀的最佳路線。
黃浦歸江,入流大海,江畔是一個接納世界的城市。世博是大眾的情人,艷妝粉黛,挑逗著人們的欲望。
1
晨起,走出賓館,已能感受到三伏的勁力。酷暑是江城的特點,“火爐”此刻落腳滬城,這讓我始料不及。昨天,氣溫突破了38℃,今天預報顯示,江浙一帶部分地區(qū)最高氣溫可達39~40℃。這火辣辣的日頭,仿佛有意與我作對,高溫橙色預警仿佛拉響了美尼爾氏驕陽綜合癥的前兆,患得患失的病態(tài),不知是指日頭還是我體內(nèi)感染的厭陽情緒。
昨日,很多場館都想進入,而每天四五十萬人的參觀量,排隊成為每個人無法躲避的課題,所以,只能走馬觀花。人流如潮,人滿為患,蜂擁而來的人想要進入某個場館,沒有兩、三個小時根本就無法做到。平生最怕排隊,幾個同伴口口聲聲:“中暑”,不愿去踏炎熱的“雷區(qū)”,我雖然“暈隊”,但遠道而來,僅剩一天參觀時間。還是義無反顧地找了一個參照的德國館作為范本。至于為什么鐘情于它,都是眾人交口稱頌的結果。“日耳曼的太陽,你即是萬劫不復的深淵,我今天也跟定你了。”這是決心,趨之若鶩,不比咒語。
S型的通道組成了一個巨大的方陣,擠滿了排隊的人流,隨后,長長的甬道繞著場館外墻,一直通向大門。午后的驕陽,直裸裸窺視著每個人的肉質真身,鍍金是指海派,也是當年的孔門弟子,此刻,我只有滲出體外密密匝匝的汗水。等在庇蔭長棚下,雖然觸手可及,還是得耐心等待。
太陽,考驗著每個人的毅力和耐心,隊伍在蝸牛般蠕動。烈日下,墻壁空地上站著一個碧眼金發(fā)的日耳曼青年,他頭頂烈日,在苦練雜技的扔瓶功夫。三個木瓶在他身前身后自由翻飛,雖然揮汗如雨,仍然毫不顧及,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這是榜樣嗎?我停止了抱怨,收斂了多余的“語錄”,佩服地欣賞起這個日耳曼的小伙。看來,怨天尤人都是徒勞無益的憤懣,太陽自然不會估摸我的行期。看看手表,已經(jīng)四點,不知不覺排了三個小時,此時,我終于繞出了蛇形方陣。涼棚上有水汽噴出,只是剎那間,就蒸發(fā)得無影無蹤,這是場館安排的降溫設施。忽然,館內(nèi)走出兩個機器人模樣的外星人,緊身服包裹得嚴嚴實實,只有雙手和面部露在外表,藍眼,動作機械,在人群邊站立良久,一動不動。小朋友都睜大了眼睛,我也從一臉的疲憊中醒過神來。忽而,“外星人”翻過欄桿三步兩腳來到小朋友面前,雖不說話,卻親昵地撫摸幾下兒童,隨后擺手,轉身離去。誰想又馬上返回來。排隊的兒童膽子大起來,上前跟他握手,爭先恐后與之親密接觸,為的是一探真?zhèn)危@樣的場景仿如與外星人的一次邂逅,雖然都沒有語言交流,但是,仍然情趣橫生。隨后,外星人邁著特有的步伐離開了人群。原來都是真人裝扮的“天外來客”。這是德國館的特意安排,既是科技,也是模仿“外星人”表演。巧妙的互動,人文的關懷,在一個精心的布局和構思中自然地體現(xiàn)出來。看來,日耳曼的太陽確有它獨特的光輝,至少,此刻讓人消除了等待的焦慮。心想,如果再進到館內(nèi),不知還會有多少驚喜,這是其他場館不曾有的一個小小的插曲。
有多少黑膚色,就有多少藍眼睛,有多少藍眼睛就有多少黃種人,偌大一個中國不缺少人口,只缺少綠色森林。
走得從容的是日耳曼的太陽,它穿過森林、鄉(xiāng)村與柏林的城墻,落腳在中國的園區(qū)。在此逗留,庇蔭一方游客,仁者,智也。他知道體諒虔誠無比的朝觀者,而留在隊伍中的都是落落大方的外星系的感召。誰不嘆服,誰還能抱怨得出來呢!看來,這個科技的朝圣我沒有選錯,各自心中的圣地,只有一個理由,不管是本家還是異教,盛會是屬于城市,屬于整個世界的。此刻,另族的同胞都在大洋的彼岸,這里,唯有黃膚色的華人居多。
2
太陽成了一個赤熱的火球,仿若一個裸露無遺的光腚男童,高高掛在世博會的當空,注視著擁擠的人群。嬉戲著一隊隊長龍般的參觀者,它變得這般熱烈,登高一呼,萬眾來朝。后羿射日的最后一個太陽在我挨過了四個小時后,終于走進了它的大廳,去體驗另類的能量和溫度。
太陽內(nèi)在的氣質,屬于智者的范疇。巨大的建筑占地6000平方米,是參展國能夠申請到的最大面積。主體變形劇烈,是一個不規(guī)則的幾何體形狀,雖然頭重腳輕,但感覺輕盈穩(wěn)固。仿佛“懸浮于空中”的城堡。它像一張未來城市的名片,在向我親切招手,發(fā)出真摯的邀請。
“文化藝術坊”,一摞不規(guī)整的模型工藝書籍映入我的眼簾,這和剛走過城市生活區(qū)、德國制造展區(qū)截然不同,“發(fā)明檔案室”,展示了德國各領域高新設計作品。它們代表品質、嚴謹和傳統(tǒng),看了這些,更加加深了這個信念。
我知道,分庭抗禮、獨樹一幟的是德國的文化思想。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愚昧時期,在這漫長的文明進化進程中,河流之中趟過多少血腥,遺棄過多少劍戟如今已經(jīng)說不清了,是那些杰出的思想先哲給了我們文明的火炬。他們是另類的太陽,星辰閃爍,才使那些隱蔽的暗角得以照亮。東方的孔孟、莊老,西方的耶穌、釋迦牟尼熠熠生輝,讓人們頂禮膜拜。而地域不大的日耳曼更是群星閃爍。我能歷數(shù):康德、黑格爾、愛因斯坦、尼采、弗洛伊德、海德格爾、叔本華等一組星辰,他們都有太陽一樣的光澤,用自己的能量啟迪人類在迷茫的暗夜里前行。更別說馬克思的智慧光環(huán),放之四海,推崇立國。頂禮膜拜該有哲學大師的席位,是星辰都有光輝,我的太陽高高掛在日耳曼的上空,屬于他,也屬于我。難怪今天的德國館內(nèi)專門開辟了一個小小的視窗,這是他們的驕傲,也是人類的自豪。而我千里之外趕來,花了四個小時排隊,停留在這里感受這份陽光的滋養(yǎng)。館外的日光脫胎了野性,因而,所有的選擇,都找到了能量的出口。典型就藏在眼前這一摞書籍之中,它散發(fā)著哲學的光芒。場外是當下的太陽,館內(nèi)是日耳曼的陽光,并非本意,掐斷現(xiàn)實,內(nèi)涵與夢想都藏在曲折的回廊之中。我知道從來沒有直達的通道,只有彎彎曲曲的蛇形隊列,人類五千年,不就是一條S型的螺旋發(fā)展曲線嗎?而現(xiàn)在,還在起起伏伏,波浪一樣前行。文明是距離,是規(guī)范,是意識,是覺醒,是共同的作為,行為效仿著自然的驕陽,直射或抵達都毋庸我質疑。不信看看腳下德國人的作為就可一目了然。暴虐的法西斯也是一股邪惡,脫胎成民族的疤痕,此刻已經(jīng)將這種自我族類的野性生存狀留在了大街小巷。在大山一樣厚重的書籍旁邊,是一個背景加實景的展示區(qū)域,很小,很多人都急忙忙地沖向后面的“動力之源”展廳,甚至都不曾留意到這里。它的背景墻上是一名德國藝術家單膝跪地,手里拿著兩塊刻有名字和數(shù)字的金燦燦的銘牌,目光懺悔,不容回避。墻角處,擺放著一個小盆,那應該是象征著藝術家工作的工具。地面被布置成街道的樣子,一塊塊黃銅銘牌和鋪路石一起嵌在地上。這些銘牌被稱作“絆腳石”,是德國自發(fā)開展的一個城市記憶項目。眼下,在德國480多座城市的人行道上,已經(jīng)鋪設了兩萬多塊這樣的“絆腳石”。那上面的名字是遭到納粹屠殺的死難者或流放者。他們的靈魂,經(jīng)由一塊塊落地的黃銅銘牌,重生在生前居住的城市里。黑暗與陽光,魔鬼與先哲都組合在這里,這就是我敬佩的日耳曼太陽。承認歷史,反省歷史,景象在自己的土地上轉換著角色,是自覺,也是覺醒;是科技,也是未來。城市屬于人類,早已經(jīng)沒有了門樓。城市是廢墟,那是過去的傷痛。如今自由地出入,都因為有了太陽。
宣傳讓我相信,這里就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天堂。里面住著一個太陽,名字就叫“動力之源”,它直徑長三米,重達一千公斤,如同一個新娘,嫵媚,師法自然,足夠養(yǎng)眼。環(huán)繞展廳中心的螺旋狀大廳,我步入三層大廳。隔著圍欄,巨大的“動力之源”金屬球就呈現(xiàn)在我眼前。球體倒掛在館內(nèi),這是能量來自每個人內(nèi)心的世界,仿佛太陽,是日耳曼的,也是我的。在德國小伙“嚴思”和中國女孩“燕燕”的帶領下,在場的人齊聲吶喊,聲波穿透球體,動力之源吸納了我們的能量,聚沙成塔,那個暗色的巨大球體,開始慢慢發(fā)光,由弱變強,最后,開始運動起來。我們的內(nèi)能喚醒了太陽,呼喚聲越強,點燃的光越明亮。這是能量互換,由聲能變成光能,然后轉換成動能。其實,日耳曼人只是找到了一種方法,金屬球內(nèi)裝置了感應設備,借助了聲能轉換發(fā)光的二極管材料,用電的形式點亮和推動了球體。而這種聲能互換的效率如此之高,卻是我不曾想到的。日耳曼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在我的概念里,這顆球就是城市的心臟,它給予自己生存的城市真正的動力,是生命的核心。館外只是自然之神,它的能量我已經(jīng)深深地領教了,而室內(nèi)是心底的太陽,呼之欲出的太陽,與天地平行,與公理對稱。宇宙黑洞無數(shù),恒星聚集億萬個天體,時間深邃,我們可以洞穿生命的要義,敲開地球生存的命門。一個生命就是一個內(nèi)力場,造物主不是神,而是我們自己。永恒的心靈藏著巨大的潛能,去尋找方法,將其調動出來,日耳曼人潛移默化地做到了,找到了那枚鑰匙,相信我們也能做到,也一定能夠輕而易舉實現(xiàn)入神地突破。看來太陽神并不神秘,他就藏在我們每個人的心里。
日耳曼的太陽演化了日耳曼的民族,日耳曼的民族定格了無數(shù)個歐洲的地理國家,而德國自詡日耳曼民族,德意志的精神,讓我今天足足停留了五個小時。站著,看著,想著……與外在和內(nèi)在的太陽近距離接觸,感受它的熱烈,感受它的溫度。這個夏日補充的能量,看來足夠日后釋放。探尋動因,我不能低估了誘惑的力量。
走出德國館,天已近黑,眼前“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巨幅主題,醒目地張貼在世博的場館內(nèi)。我知道,此刻那個熾熱的球體又回到了日耳曼,已經(jīng)落幕到西方的上空。雖然明天它還會回來,但是,此刻我應該回賓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