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楚文嬌
中國傳統政治文化中民主、參與和法治因素的缺乏,導致現代政治文化民主、參與、法治意識難以真正形成,再加上我國公共權力監督體制存在不少問題,更加影響公共權力的制約與監督。所以必須從培育新型政治文化與完善公共權力監督體制入手,我們不僅要加強權力監督機制的健全和完善,還要注重權力監督主體的政治文化的塑造與創新,培育社會主義新型的政治文化,把“專制型、道德型”的政治文化盡力向“民主型、參與型和法治型”的政治文化轉軌,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與約束,促進公共權力高效、廉潔運行,使真正意義上的現代政治文化盡快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亞里士多德說過,“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也即是說每個人都有參與政治活動的要求與欲望。根據“人民當家作主”,可知公共權力是人民的,只是交由一少部分人來代為行使,只是一些“精英政治家”們割裂了權力與其主體的關系。要培育新型政治文化,必須將公共權力的監督權歸還給人民,讓權力運行在人民的監督之下。
民主意識就是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具有的民主權利的恰當認知,對民主規則足夠熟悉,對民主價值廣泛認同,對規則運作規范性的適度信任以及在政治活動中公民自身所表現出來的對民主規則的自覺遵從。所以作為政治生活中的主體——公民自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民主意識。民眾要從內心相信,民主政治是可以實現的目標,自覺追求民主的政治信仰、民主價值。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過程中,必須有一套新型政治文化與之匹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型政治文化就是正確的選擇,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因此,我們應該克服傳統政治文化的“人治”思想,樹立現代政治文化的“法治”思想,要切實做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使整個“法治”過程環環相扣,不存在脫節。
“要防止濫用權力,就必須以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必須以權力、權威為后盾,必須以合理的權力為基礎。要賦予監督主體合法的監督權,必須要建立和健全權力監督的法律體系,使其行使監督權時有據可依。以法律監督制約權力,即要求各種權力都要在法律規定的軌道上行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凌駕于法律之上。
1、建立自上而下、平行監督、自下而上的多渠道監督體制。健全公民監督體系,暢通公民監督渠道。在行政行為過程中,要公開審批、許可、發證、檢查、行政征收、行政處罰等行政行為的法律依據,并要求公正嚴格執行管理程序,一定要按程序辦事。另外,發展和完善現行的上級對下級的監督,不僅逐級監督,也提倡跨級監督,營造出一幅下級敢于監督上級,同級之間愿意監督,上級夠得上監督下級的局面。
2、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監督。改變我國現行權力監督方式存在的弊端,即不僅將注意力放在事后懲治上,還應注意事前的預防,防患于未然,并明確責任,以免事后出現爭功諉過,找不到負責人的現象;事中嚴格控制,并建立反饋系統,及時收集信息,“亡羊補牢,為時未晚。”
3、建立內部、外部立體監督。行政內部監督機制在設置上應該改變其與黨政機關的依附關系,實現其隸屬上的垂直領導,不受黨政機關及其領導干擾,獨立開展工作,使其工作獨立而又權威。同時也要將涉及公眾利益內部規章制度透明化;此外,提高公民的自身素質、監督意識和監督渠道,鼓勵參與新聞輿論監督和民間組織,從客觀角度關注和監督公共權力的使用過程。
總之,我國公民的政治參與意識普遍比較淡薄,不利于我國公共權力監督的運行。而現階段,變革下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制則需要一個強有力的權力監督體制與之配合,以更好地約束公共權力運行,防止公共權力偏離運行軌道,防止和及時糾正權力被濫用,并保證其高效運行,減少和杜絕一切因權力缺乏監督引起的不法現象。所以,新時期下我們要著力培育新型政治文化,使社會成員真正樹立起積極的政治參與意識和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為公共權力監督文化的確立提供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底蘊。
[1]陳奇星.中國公共行政監督機制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J].國家行政學院院報,2003(3).
[2]郝繼明.公共權力的異化及其控制[J].社科縱橫,2008(7).
[3]李曉廣.論當代中國權力監督體系[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05(1).
[4]許源源,張世偉.試論權力監督體系[J].江西行政學院學報,1999(4).
[5]周玉琴,宋鑫華.對公權力監督缺失的政治文化分析[J].新東方,2008(7).
[6]陳淑玲.我國權力監督的文化障礙及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1).
[7]李慧芳.我國公共權力制約與監督機制缺陷分析[J].中國太原市委黨校學報,2009(5).
[8]王凱偉.國外權力監督經驗對我國反腐敗啟示[J].求索,2004(8).